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六十章 不可模仿的將軍

對西線戰場上的3個野戰軍來說,受到的待遇肯定不公平。

按照原先的戰爭計畫,東線決戰之後,就該在西線發起以攻打新德里為主要目的的決戰戰役。安排作戰任務的時候,裴承毅也明確提到,西線決戰時,66軍、62軍與61軍是絕對主力,東線戰場調來的野戰軍打輔攻。正是如此,3個軍長才歡天喜地的帶著部隊去了西線戰場。眼巴巴的等了一個月,不但3個軍長發現希望成了泡影,就連3個軍的官兵都認為前線總指揮忽悠了他們。

還好,調整後的戰爭計畫中,攻打新德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9月7日夜間,完成戰前準備工作之後,3個軍按時發起進攻。

與之前的戰爭計畫一樣,擔任主攻的還是66軍,61軍與62軍則負責牽制印軍。與之前的戰爭計畫不一樣的是,進攻強度大大提高,由66軍負責正面突破,61軍與62軍在牽制左翼印軍的同時,還得尋找突破機會。也就是說,隨著戰局發展主攻很可能變成助攻、助攻也有可能變成主攻。到底誰打主攻,誰打助攻,得由表現決定。在61軍與62軍看來,這個安排很合理,東線決戰已經證明,戰略反應軍的表現不比重裝甲軍差。在66軍看來,這個安排卻很不合理,因為66軍的快速突擊能力本來就不如61軍與62軍,正面突擊難度也比側翼突擊大得多。

只不過,到底怎麼打由裴承毅決定,不由3個軍長決定。

這麼安排,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王元慶只給了裴承毅1個月的時間,而且希望在20天內打下新德里。

從伯尼哈爾山口(66軍進攻出發地)到新德里的直線距離大約是800千米,行軍里程超過1500千米;從拉合爾(61軍的進攻出發地)到新德里的直線距離大約是530千米,行軍里程超過950千米;從蘇勒德格爾(62軍的進攻出發地)到新德里的直線距離大約是500千米,行軍里程超過800千米。以重裝甲軍平均每天突擊50千米,戰略反應軍平均每天突擊40千米計算,3個軍打到新德里各需要30天、24天與20天。攻打新德里需要10到15天,就算62軍能夠單獨打下新德里,最快也要30天。因為62軍單獨攻佔新德里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等到62軍與66軍到達,最快也要40天才能打下新德里。這還是理想情況下的結果,而戰爭中不可能遇到理想情況。

制訂戰役計畫的時候,裴承毅就知道,按照以往的戰術,打下新德里至少要2個月。

必須採用更加有效的進攻戰術,而且是敵人意想不到的戰術。

敵人想不到的戰術,裴承毅也很難想到,至少不是唾手可得。

因為戰前準備時間過於短促,就算裴承毅離開首都,搭乘專機返回前線指揮部的途中就在考慮攻打新德里的戰術,到戰役開始,也只有短短几十個小時,對於一次大規模戰役來說,要在幾十個小時內想到最好的進攻戰術,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部署作戰任務的時候,裴承毅留了很多餘地,沒有一次把計畫定死。

以他的指揮習慣,也不會把計畫定死。

按照項鋌輝、袁晨皓等人的說法,裴承毅不是那種依靠作戰計畫指揮軍隊打仗的指揮官,在他指揮作戰行動的時候,作戰計畫不是被改得面目全非,就是被丟進垃圾筒,然後完全按照他對戰局的判斷下達作戰命令。

可以說,裴承毅的指揮方式是任何人都學不來的,因為沒有人有他那樣的軍事才華。

別的將軍不說,就連深得裴承毅真傳的袁晨皓都認為,他遠遠比不上裴承毅,根本不可能成為裴承毅那種才華橫溢的軍事統帥。

正是如此,裴承毅的指揮方式飽受質疑。在一些西方軍事家看來,裴承毅的指揮方式不可模仿,也不能模仿,因為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夠百分之百的按照指揮官心血來潮的安排作戰。用比較好聽的話來說:如果模仿裴承毅的將軍能夠靈活自如的應有指揮手段,而且運氣足夠好,手裡正好有幾支38軍、39軍、54軍與77軍那種足夠彪悍的軍隊,肯定能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如果畫虎不成反類貓,而且運氣又非常不好,手裡的軍隊不夠彪悍,獲得的就是不是輝煌的勝利,而是可恥的失敗。

事實上,裴承毅之後,還真沒有哪個將軍能夠模仿到位。

袁晨皓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他有足夠好的運氣,可是比起裴承毅,他所取得的成就仍然差了一大截,特別是在軍事創新上的成就,根本無法與裴承毅比肩。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裴承毅讓3個野戰軍同時發起進攻,能夠產生一舉三得的效果。一是用實戰檢驗3個野戰軍的戰鬥力,為確定主力提供最直接的依據。二是最大限度的向印軍施壓,迫使印軍全面動員,在戰鬥中找出印軍防線上的漏洞。三是做出強攻新德里的樣子,迫使印軍把注意力集中在新德里方向上,為南面的進攻行動減輕負擔。

光安排3個野戰軍還不夠。

戰役開始前,裴承毅給15軍的商雪韻、16軍的懷志剛與17軍的王學平打了電話,要求3個空降軍儘快讓戰鬥力比較完備的第152空中突擊旅、第162空中突擊旅與第172空中突擊旅做好戰鬥準備,通過從其他空突旅抽調兵力,讓3個空突旅恢複全部戰鬥力,隨時等待作戰命令。

3個空突旅是裴承毅為攻打新德里準備的預備隊,也是唯一的預備隊。

只不過,在如何使用3個空突旅的問題上,袁晨皓有不同意見。

按照他的看法,應該儘快讓空突旅參戰,至少應該派遣1個空突旅參戰,在某個方向上協助裝甲部隊發起進攻,撕開印軍防線,然後確定主攻方向。只要確定了主攻防線,就能讓另外2個空突旅發揮更大的作用,加快地面部隊的推進速度,爭取儘快打到新德里,從而儘快攻佔新德里。

從某個角度看,袁晨皓的意見很有道理。

連主攻方向都沒確定,如何確保打下新德里呢?

不管怎麼說,不可能把寶貴的支援力量平均分配在3個進攻方向上吧?

從3個方向上發起進攻,只能使每個方向的進攻力量大大降低,不可能在3個方向上都取得突破。進攻的要領就是集中優勢力量,突破敵人的防線,而不是將力量平均分散在整條防線上。

這個最基本的道理,裴承毅不可能不明白。

只不過,裴承毅沒有採納袁晨皓的建議。

原因很簡單,攻打新德里的戰鬥很特殊,不能用常規戰術。

西北地區本來就是印度的戰略中心地區,獨立之後,印度一直將西北地區作為國家的根基,數十年來,從未放鬆過西北地區的防禦建設。四次印巴戰爭,更讓印度把西北地區當成了國家命脈。從兵力數量、防禦密度、防禦強度、軍隊素質、基礎設施、後勤保障等任何一個方面看,西北地區都是印度之最。如果算上西北地區的城市密度與人口密度,對任何一支軍隊來說,這裡都是現今世界上能夠找到的最深的戰爭泥潭。

第四次印巴戰爭結束後,當時還是低級軍官的裴承毅參加了總參謀部的兵棋推演。推演的主要內容就是已第四次印巴戰爭的條件,模擬出兵攻打新德里。雖然總參謀部從來沒有公布這次推演的結果,但是裴承毅知道是個什麼結果。第四次印巴戰爭後,紀佑國大力推行軍事改革,以彭茂邦為首的共和國軍人全力支持,就受到了這次推演結果的影響。由此可以推斷,推演結果肯定不會好到哪裡去。

藏南衝突後,總參謀部開始著手準備印度戰爭。去將官培訓班深造之前,還是作戰處處長的裴承毅負責制訂了幾份針對印度的戰爭計畫,其中明確說明攻打新德里的重要性與困難性。在伊斯蘭堡工作期間,裴承毅以共和國軍事顧問的身份,協助巴軍制訂了幾份同樣針對新德里的作戰計畫。雖然不是主要參與者,但是裴承毅知道,巴軍也非常清楚攻打新德里的難度。

這些經歷,足以讓裴承毅高度重視攻打新德里的作戰行動。

更重要的是,軍情局已經證實,印度的第一階段戰爭動員全部到位,第二階段戰爭動員的第一輪徵兵工作已經開始。最保守估計,西線戰場上的印軍作戰部隊超過400個師,總兵力在500萬左右。按照軍情局的推測,如果攻打新德里的行動持續到10月中旬,共和國軍隊要面對的印軍至少有750萬,甚至有可能接近1000萬。

3個軍加3個旅,對付500萬到1000萬的印軍!

別說500萬到1000萬荷槍實彈的軍人,就算是手無寸鐵的平民,也能讓裴承毅頭痛。

換句話說,裴承毅要用只有敵人五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的兵力取得勝利。

就算裴承毅再厲害,也不會掉以輕心。

傳統戰術不是沒有取勝的可能,只是不可能在1個月之內取勝。

現實情況逼著裴承毅出奇招。

駁回袁晨皓的建議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