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四十八章 人心惶惶

29日夜間,整個印度都瘋狂了。

半天過去了,數十萬印軍竟然沒有找到一支只有幾千人的突擊部隊!

交戰區域才多大,不過區區數千平方千米。擁有幾千名官兵、上千部戰車的突擊部隊沒有上天下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憑空消失。別的不說,那麼多外形特異,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戰車肯定無法全部隱藏起來。

那支突擊部隊到底到哪裡去了?

魯拉賈帕尼在考慮這個問題,古吉拉德在考慮這個問題,新德里的軍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

沒有突擊部隊的消息就是最壞的消息。

雖然印度政府竭力封鎖消息,但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一支規模龐大的裝甲部隊即將攻打新德里的消息在當天傍晚就傳開了。可以說,印度政府封鎖消息的做法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沒有正確的消息來源,所以傳聞變得越來越恐怖,甚至有不少新德里市民認為中國軍隊已經包圍了新德里,即將發起總攻。

恐慌情緒迅速蔓延,夜幕剛剛降下,新德里就亂成了一鍋粥。

有點能力的市民拖家帶口的向郊區逃跑,沒有能力的只能留在家裡,唯恐天下不亂的則趁火打劫。在印度政府做出反應,在魯拉賈帕尼命令守軍鎮壓暴動、可以按照戰時法律就地處決行兇暴徒之前,至少有上千家商店遭到洗劫,數百人死於暴亂。隨後,軍隊進入市區維持秩序,又有數百名暴徒與平民被軍警擊斃。

當天晚上,魯拉賈帕尼宣布新德里戒嚴。

混亂的局勢得到了控制,可是市民心裡的恐懼愈發膨脹。

大廈將傾,沒人願意留下來等死。

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離開新德里,逃避這座即將毀於戰火的城市。

恐慌情緒很快從民眾中蔓延到軍隊里,很多剛剛組建的預備師的逃兵現象激增,雖然魯拉賈帕尼簽署了戰時法令,軍官可以就地槍決逃兵,但是當逃兵還有一線生存的希望,留在新德里只能是死路一條。

此時,新德里最需要的不是軍法,而是一條能夠穩住人心的消息。

問題是,魯拉賈帕尼與古吉拉德都沒有這樣的消息。

雖然已經有足夠的情報證明,突破瓜廖爾與阿格拉防線的中國軍隊規模不大,只有幾千人,根本不可能攻佔新德里,但是就在當天傍晚,西線戰場上的3個中國陸軍主力野戰軍進入了戰備狀態,66軍主力到達伯尼哈爾山口,61軍與62軍在印巴邊境線附近集結。不管魯拉賈帕尼相信還是不相信,都得認清現實,那就是,東線戰場上的中國軍隊距離新德里只有400千米,西線戰場上的中國軍隊距離新德里也不過500到800千米,如果裴承毅打算攻打新德里,3個野戰軍加上1支加強旅級別的突擊部隊,足以撕開還沒有完全建好的新德里防線,在數日之內攻入新德里。

確定怎麼打之前,首先得確定對手想怎麼打。

中國軍隊已經擺開架勢,彷彿即將攻打新德里。

問題是,博帕爾的戰鬥已經開始,中國軍隊會同時攻打兩座城市嗎?

魯拉賈帕尼不敢輕易做出決斷,古吉拉德也無法立即做出判斷。

雖然美國顧問一再強調,中國軍隊的首要目的是打下博帕爾,不是攻佔新德里,但是魯拉賈帕尼與古吉拉德必須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印軍肯定會死守新德里,中國軍隊肯定會佔領新德里。如果裴承毅斷定等到印軍部署好防禦之後攻打新德里,中國軍隊將在城市戰中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他就有可能選擇先打新德里。當然,不是說裴承毅會為了新德里放棄博帕爾。按照古吉拉德的分析,裴承毅很有可能用38軍在博帕爾消耗印軍的有生力量,等到61軍、62軍與66軍佔領新德里之後,用得到充分休整的54軍、77軍、21軍、24軍等主力野戰軍強攻博帕爾。到了9月底,裴承毅還將獲得15軍、16軍、17軍三支空降軍,以及掃蕩了東北地區的27軍。如此一來,即便中國軍隊要在博帕爾付出很大的代價,裴承毅也能在佔領博帕爾之後揮師西進,將戰線推到阿拉伯海沿岸地區,與東線軍團會師。更重要的是,按照這套打法,中國軍隊在佔領博帕爾之後就能越過納爾莫達河,將主力放在南面的戰場上,不用回頭攻打新德里。從整場戰爭的角度來看,這麼做既可以避免主力部隊大範圍調動帶來的後勤問題,又能加快戰爭進程。

如果只看表面分析,古吉拉德的推測非常有道理。

站在裴承毅的立場上,能在攻佔博帕爾之前打下新德里,無疑是最好的結果。

問題是,有能力首先打下新德里嗎?

看上去,中國軍隊在西線戰場上的3個軍對新德里很有威脅,實際上,這3個軍基本上沒有打到新德里的能力。

別的不說,3個軍的後勤保障問題就足以讓裴承毅放棄首先攻打新德里的行動。

共和國陸軍能在東線戰場上所向披靡,一口氣把戰線向西推進上千千米,除了前線主戰部隊攻擊能力異常強大之外,與後勤保障穩步到位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充足的後勤保障,共和國陸軍在瓦拉納西就會停下腳步。

算上西線戰場上的3個軍,共和國陸軍的主戰部隊只有11個野戰軍與3個空降軍,總兵力不到40萬(算上陸航與空軍的參戰人員,也才50萬),為這些部隊提供後勤支援的保障部隊卻多達80萬,其中共和國陸軍有20萬(包括各野戰軍留在後面的後勤人員)、巴基斯坦有35萬、孟加拉國陸軍有25萬,如果算上用來控制佔領區的部隊,以及即將入印參戰的尼泊爾陸軍,保障部隊超過120萬。這還沒有算上在共和國境內提供後勤服務的30多萬軍人。如果全部算上,為了支援50萬作戰人員,總共動員了150萬人後勤人員,相當於3名後勤人員保障1名戰鬥人員。如果嚴格計算,只計算參加作戰行動的戰鬥人員,將戰鬥部隊的後勤人員都歸入保障部隊,則戰鬥人員與保障人員的比例為1比6。

實事求是的講,這個比例不算高。

東南亞戰爭期間,每名戰鬥人員需要11名保障人員;半島戰爭期間,每名戰鬥人員需要9名保障人員;日本戰爭期間,每名戰鬥人員需要16名保障人員(與主要以空中作戰與海上作戰有很大關係)。即便放眼全世界,這個比例也不算高。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每名戰鬥人員的保障人員多達21人;阿富汗戰爭中,這一比例高達32;即便在伊朗戰爭中,也達到了16。

保障部隊的比例降低,與運輸工具的性能提升有很大關係。比如在半島戰爭中,共和國陸軍保障部隊的主要運輸工具是列車與卡車,而這場戰爭的主要運輸工具已經變成了運輸機,空運在以「噸千米」計算的運輸總量中佔了30%,而在戰術運輸中所佔的比重更是超過了60%(戰略運輸仍然以海運為主)。與陸運相比,空運有兩個很明顯的優勢,一是運輸速度快、是陸運的20倍以上,二是佔用人員少、僅有陸運的20%左右。用Y-14C與20噸標準載重卡車相比,1架只有2名飛行員的Y-14C能夠在1天之內向1500千米外的戰場運送100噸物資,而要達到同樣的運輸量,即便不考慮公路的里程比實際距離更遠,也至少需要出動50輛載重卡車,以接力的方式向前線運送物資。由此可見,運輸機節約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人力資源。雖然空運的成本比陸運高,Y-14C飛一個架次相當於10輛載重卡車跑同樣的路程,但是在全面實現電動化之後,空運的成本已經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特別是在高強度軍事作戰中,空運節約下來的時間與人力,有降低成本的效果。綜合計算,空運成本並不比陸運高多少。

後勤保障效率提高,與基本戰爭思想沒有多大關係。

換句話說,前線指揮官仍然得首先考慮後勤保障。只有在確保後勤保障的情況下,指揮官才能策劃作戰行動。

對攻打新德里的作戰行動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保障。

因為集中力量打贏東線決戰,西線戰場上的部隊以駐防為主要任務,所以裴承毅命令西線戰場上的3個軍進入戰備狀態的時候,後勤保障根本沒有到位。也就是說,就算裴承毅下達了進攻新德里的命令,3個軍也到不了新德里。

除了運輸物資的後勤保障部隊,還有作戰物資的問題。

按照總體戰爭計畫,東線戰場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之後,才開始向西線戰場調動作戰物資。因為需要同時調動作戰部隊,所以主要通過海運向西線運送作戰物資。海運的周期最長,物資只能送到卡拉奇,再通過鐵路送往前線。受印度海軍幾艘殘存的潛艇影響,運送物資的船隊將跟隨艦隊一同前往阿拉伯海。如此一來,艦隊離開孟加拉灣之後,船隊才會進入印度洋,作戰物資最快也只能在9月上旬到達卡拉奇,在9月中旬送到前線部隊手中。整個物資運送工作都嚴格按照計畫進行,無法提前。

也就是說,西線戰場上的3個軍連作戰物資都不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