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一十四章 蜂擁而至

14日到15日的這個夜晚,在裴承毅睡覺的時候,戰局悄然轉變。

首先是77軍一路狂奔,在14日21點30分到達巴哈蘭布爾,為坦克戰車充電後,沒做任何停留,繼續南下,在15日3點45分到達帕德巴拉,隨後在空突151旅的掩護下渡過恆河,攻佔了河對岸的金德納格爾。分兵兩路之後,77軍趕在天亮前包圍了加爾各答西面的豪拉。

伴隨77軍,空突162旅、空突171旅與空突151旅也加入了攻打加爾各答的行動。

空突161旅的任務是在加爾各答西南的加登里奇西南方向上建立包圍圈,切斷加爾各答與恆河西岸地區的聯繫。空突171旅的任務是在加爾各答東面與東南面建立防線,切斷加爾各答與坎寧港的聯繫。空突151旅的任務是完成外圍掃蕩任務,佔領包括戴蒙德港(加爾各答南面的小港口,只能停靠千噸級遠洋漁船)在內的小城鎮,在地面部隊攻打加爾各答的時候,集中兵力攻佔坎寧港。

為了彌補3支空中突擊旅撤走時留下的防線漏洞,39軍的第391裝甲旅提前入印,控制從英吉利巴扎爾到帕德巴拉的防線,阻止恆河西岸的印軍增援對77軍等地面部隊的後勤補給線構成威脅。

最受關注的還是之前沒有參戰的36軍與37軍。

36軍趕在天亮前離開吉申根傑,37軍在天亮後離開吉申根傑,一同向南挺進。

雖然36軍與37軍是一般的戰略反應軍,各轄1個裝甲突擊旅、2個機械化步兵旅、1個後勤旅、1個炮兵旅、1個防空旅(沒有入印)與數個軍直屬獨立營,編製規模不但比不上77軍,比擁有2個裝甲突擊旅的27軍都差多了,但是36軍與37軍均是名副其實的主力野戰軍,兩軍同時從吉申根傑南下,而不是從21軍打開的突破口渡過恆河,掃蕩恆河南岸地區,足以暴露裴承毅的戰役企圖。

收到偵察衛星拍下的照片,杜奇威立即提高了警惕。

他首先考慮的不是印軍能在加爾各答堅持多久,而是有必要動用相當於4個軍的兵力攻打加爾各答嗎?

沒等杜奇威搞明白這個問題,又收到了一條讓他萬分震驚的消息。

孟加拉國陸軍已經在西部邊境地區集結完畢,頂替守衛西部防線的39軍。隨後偵察衛星拍下的照片證實,39軍的先頭部隊已經越過印孟邊境線,進入印度,參加了西孟加拉邦東部地區的作戰行動。

39軍入印,等於集結了相當於6個戰略反應軍的兵力。

用6個軍攻打加爾各答,裴承毅也太看得起留在加爾各答的11個印軍步兵師了。

別說杜奇威不相信,就連那些沒有上過戰場的軍事情報分析員都認為,以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用相當於6個戰略反應軍的兵力攻打只有11個步兵師守衛的加爾各答,比用榔頭砸雞蛋還要過分,簡直就是在浪費寶貴的軍事資源。

在不得不肯定事實的情況下,杜奇威只能相信裴承毅別有所圖。

隨著越來越多的情報送來,戰局越來越清楚,杜奇威也漸漸肯定了那個不太願意相信的猜測。

裴承毅的目的不僅僅是攻佔加爾各答,還要同時向南進軍。

3個空中突擊旅的行動足以證明杜奇威的猜測,如果不是為了讓主力部隊繞過加爾各答,裴承毅沒有任何理由在地面部隊到達之前圍困加爾各答,更沒有理由一口氣派出大部分預備隊,甚至讓39軍參戰。

聯繫史塔克之前,杜奇威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判斷南下部隊。

到底是讓77軍南下,還是讓36軍與37軍南下,或者讓39軍南下?

杜奇威首先排除了39軍的可能性。主要是而中國軍隊暫時沒有控制加爾各答南部地區的交通要道,無法為南下部隊提供足夠的後勤支援,而39軍的編製過於龐大,對後勤保障的要求遠遠超過了戰略反應軍。更重要的是39軍是重裝甲軍,長途奔襲能力與突擊速度均不如戰略反應軍。裴承毅派遣部隊繞過加爾各答,肯定是要打開南下的通道,對部隊的首要要求就是快速突擊能力,而不是攻堅能力。就算39軍能夠摧枯拉朽的擊敗加爾各答以南的所有印軍,裴承毅也沒有理由讓39軍拖累其他部隊。

排除了39軍,杜奇威就有點頭痛了。

如果讓他選,肯定讓77軍南下。別的不說,77軍的表現足夠搶眼,戰鬥力與突擊能力足夠強大,不管是快速奔襲、還是臨陣攻堅,77軍都是手到擒來。也就是說,77軍既有戰略反應軍的突擊能力,又有裝甲軍的攻堅能力。更重要的是,77軍的獨立作戰能力非常突出,在吉申根傑防禦戰中就沒有要求過多的支援,對後勤保障的要求並不高,裴承毅完全不用擔心77軍的持續作戰能力。

如果讓77軍南下,裴承毅為什麼要出動36軍與37軍?

這是杜奇威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繞過加爾各答後,攻打加爾各答的緊迫性就不那麼明顯了。在39軍已經入印參戰的情況下,用3支空中突擊旅支援39軍攻打加爾各答,不會存在多少問題。加爾各答的防禦再堅固,也比不上當年的漢城,而且現在的39軍也比半島戰爭時的39軍強大得多,攻堅能力絕對超一流。

雖然增派2個軍,能夠有效緩解39軍的戰鬥壓力,但是派出36軍與37軍之後,裴承毅手裡就只剩下2個旅的預備隊了。南下攻打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很重要,可是在戰役後期向西突擊,為攻打新德里的行動做準備更加重要。如果由杜奇威指揮中國軍隊作戰,在沒有特殊目的情況下,絕不會讓36軍與37軍去掃蕩孟加拉灣沿岸地區。

排除不可能之後,剩下的再不可能,也是事實。

也就是說,南下的不是77軍,而是36軍、或者37軍、或者兩軍一同南下。

毫無疑問,杜奇威傾向接受最後一種可能,畢竟36軍與37軍的戰鬥力不如77軍,雖然1個軍也能取得突破,但是效果不會好到哪裡去。為了穩妥起見,裴承毅應該讓兩個軍同時南下。如果考慮到後期作戰,特別是軍人的持續作戰能力,讓兩個軍輪番突擊,才能有效保證進攻的持續性。

想到這,杜奇威立即肯定了這種推斷。

77軍的戰鬥力再強,連續作戰3天之後,也是強弩之末。按照人類精力的極限承受能力計算,就算77軍的官兵都很堅強,也最多繼續堅持4天。4天之後,77軍必須停止作戰行動,至少休整24小時,讓官兵養足精力,才能再次參加作戰行動。對南下突擊來說,裴承毅肯定不希望突擊部隊在半路停下來休息,而且很有可能停不下來,因為南下需要面對更多的印軍,很有可能遭到印軍持續不斷的騷擾。36軍與37軍都是剛剛參戰的部隊,不但能夠堅持更久,而且兩個軍輪番進攻,總能讓一個軍得得到休息。

做出這一判斷後,杜奇威立即聯繫了史塔克,讓史塔克警告印度陸軍。

問題是,美國發出的警告,也僅僅是警告。

史塔克找到古吉拉德的時候,天色已經快要亮了,執行迂迴包圍任務的中國軍隊已經部署到位。雖然古吉拉德立即向駐守加爾各答的印軍下達了擴大防禦範圍,阻止中國軍隊繞過加爾各答南下的作戰命令,但是由戰略反應軍、空中突擊旅與強大的火力打擊組成的密不透風的包圍圈,印軍根本無法執行陸軍參謀長的命令。

無法出動加爾各答的守軍,只能安排周邊部隊阻擊南下的中國軍隊。

結果,當古吉拉德準備調整部署的時候,才發現根本沒有辦法部署,因為附近地區沒有軍隊可以阻擊南下的36軍與37軍。

39軍已經在恆河東岸站穩腳跟,河對岸的印軍是指望不上了。

加爾各答附近地區,也就是恆河河口地區的印軍早就被調去加強加爾各答的防禦,離加爾各答最近的是剛剛到達巴德塔曼的第三集團軍的殿後部隊。雖然該部隊有2個師,但全是二線步兵師,根本沒有多少戰鬥力。更要命的是,巴德塔曼在加爾各答東北,而不是加爾各答東南。就算讓2個步兵師南下,也得首先越過77軍在金德納格爾的防線,才能阻擊繞過加爾各答的36軍與37軍。6個主力師都沒打敗77軍,2個二線步兵師能夠突破77軍的防線嗎?

沒有兵力可派,印軍只能選擇遲滯戰術,也就是儘可能的破壞中國軍隊行軍路線上的道路基礎設施。

因為加爾各答以北地區已經在中國軍隊的控制之中,所以印軍只能破壞加爾各答以南地區的橋樑、隧道等基礎設施。

顯然,這一招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河口的沖積平原上,附近均是一望無垠的河口平原,雖然恆河下游地區的支流能夠對中國軍隊造成影響,但是如同每一條大河一樣,恆河入海口附近的河面除了寬敞之外,沒有其他難度。36軍與37軍有備而來,不可能連架橋設備都沒帶。就算印軍炸掉了所有橋樑,也最多給36軍與37軍製造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