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零七章 風暴中心

12日9點30分,77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布爾尼亞,與守衛該地的印軍第319步兵師展開巷戰,全世界的目光都轉向了這座位於恆河下游地區,在此之前根本沒有多少人知道的小城市。

雖然布爾尼亞的戰鬥還在進行,但是印軍第一集團軍的末日已經臨近了。

77軍的第773裝甲突擊旅已經攻佔了賴根傑,並且派出主力向南推進,攻打英吉利巴扎爾。只要英吉利巴扎爾落入共和國軍隊手中,不但被77軍與54軍圍在北面的印軍第一集團軍將徹底完蛋,留在布爾尼亞南面格蒂哈爾的第二集團軍的第52裝甲師、第43步兵師與第312步兵師也在劫難逃。

戰役僅僅開始幾個小時,共和國陸軍就包圍了印軍第一集團軍,速度不可說不快。

與以往一樣,一些雞毛蒜皮的麻煩事總會恰到時機的分散裴承毅的精力。

為了宣揚共和國軍隊的戰鬥力,國防部派來了3個記者團,要求前線指揮部儘快把記者團送往前線。當然,裴承毅不會把記者送往空降153旅與空降173旅,不是戰地記者的膽子不夠大,而是裴承毅不想讓非軍事人員冒險。如此一來,只能把那些叫嚷著要上前線的記者送往布爾尼亞。

正是如此,共和國的電視台才對布爾尼亞的戰鬥進行了全程現場報道。

不得不承認,那些有服役經歷的戰地記者都有很高的職業素養,一個個都不怕死。

為了讓觀眾過足戰爭癮,1個由3名記者組成的戰地報道小組到達布爾尼亞之後,一直跟在77軍的尖刀部隊後面,扛著攝像機穿梭在布爾尼亞的大街小巷內,用最直接的方式把戰爭的殘酷性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戰爭的殘酷,不僅僅體現在血淋淋的戰鬥中。

在攻打布爾尼亞市區的時候,擔任主攻任務的第772裝甲突擊旅不但出動了大批主戰坦克與步兵戰車,還動用了很多專門為城市巷戰準備的高科技裝備,比如配備了自動武器的全地形戰鬥機器人、能夠從窗戶飛進屋內的微型偵察機、可以穿透牆體探測牆後情況的單兵雷達、能夠一下摧毀整棟建築的溫壓火箭彈。如果說20年前,巷戰能讓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都感到頭痛,那麼在各種技術的支持下,巷戰已經變得對進攻一方有利,特別是在防禦一方沒能充分利用城市複雜環境的情況下,進攻一方擁有很大的優勢。

軍長的性格,決定軍隊的性格。

77軍的官兵沒有與印軍纏鬥,除了每次在進攻前向躲在建築屋內的印軍喊話之外,沒有給負隅頑抗的印軍太多的機會。很多時候,為了避免戰鬥傷亡,77軍的進攻部隊會在喊降無效之後,用最直接的方式摧毀印軍固守的建築物。等到助攻部隊上來之後,再派工程兵去清理廢墟,搜尋殘存的印軍。

軍人戰死沙場無可厚非,可是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軍人,而是平民。

面對布爾尼亞的居民,77軍採取了另外一種辦法。進攻前,77軍會出動攜帶了高音喇叭的無人機,向該區域內的平民喊話,讓平民前往由77軍控制的路口,然後用車輛把平民送到臨時設置的難民營。雖然有部分平民拿起武器參加了抵抗戰鬥,但是絕大部分平民都沒有聽從印軍的召喚。

優先安置平民,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如果沒有戰地記者的現場報道,凌雲霄不會考慮那多。問題是,在全世界都看著77軍攻打布爾尼亞的情況下,就算凌雲霄再殘酷冷血,他也不敢拿共和國的國際形象,以及他與77軍官兵的前程冒險。

現場報道不但有好處,也有壞處。

當天上午,一些西方新聞媒體就根據共和國電視台播放的戰場實況指出,參加攻打布爾尼亞戰鬥的只有第772裝甲突擊旅,沒有第771裝甲突擊旅。由此斷定,77軍猛攻布爾尼亞的目的是要迫使北面的印軍第一集團軍加速南下,與正面進攻的54軍配合,爭取在布爾尼亞成為殲滅印軍第一集團軍。部分西方軍事評論員還認為,77軍猛攻布爾尼亞,將給留在格蒂哈爾的印軍第二集團軍造成很大的壓力。就算印軍第二集團軍不會北上救援第一集團軍,也會為了獲得更多的防禦準備時間,派遣部隊襲擾77軍。如果印軍第二集團軍反攻布爾尼亞,正在向英吉利巴扎爾推進的第773裝甲突擊旅很有可能轉向,趁印軍後方防線空虛的機會一舉攻佔格蒂哈爾,圍住印軍第二集團軍的3個師(其中2個為主力師),擴大第一場殲滅戰的戰果。

真要走到這一步,印軍整個東北防線都將徹底崩潰。

不管西方軍事評論員的分析是否合理,裴承毅確實在考慮要不要擴大包圍範圍,一口氣吃下第二集團軍。

關鍵問題不是第773旅要不要及時轉向,而是擴大殲敵範圍對整個戰役造成的影響。

最應該考慮的就是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以及戰役前5天的後勤保障能力。

可以說,這兩個問題是完全矛盾的。

如果僅動用77軍與54軍,雖然能夠有效控制作戰物資的消耗速度,但是作戰時間必然延長,對2個主力軍的持續作戰能力產生影響,最終影響到整個戰役計畫。如果派上已經到達吉申根傑的其他作戰部隊,比如戰鬥力很強的24軍,雖然能夠有效縮短戰役時間,確保主力軍的持續作戰能力,但是會加快物資消耗速度,最終仍然會對整個戰役計畫產生負面影響。

在考慮這兩個問題的時候,裴承毅還得考慮印軍的行動。

第二集團軍的實力並不強,其主要任務也不是正面防禦,而是守住第一集團軍與第三集團軍的結合部。雖然第一集團軍還在奮戰,但是全軍覆沒已成定局。如果拯救第一集團軍的意義並不大,第二集團軍的任務就不成立了。也就是說,第二集團軍再也不用守在原來的陣地上。在此情況下,印軍東部集團軍群肯定會調整第二集團軍的作戰行動。按照裴承毅的猜測,印軍很有可能讓第二集團軍在第三集團軍北面構築防線,替第三集團軍爭取到更多的調整時間。如果印軍仍然對東部戰場抱有一線希望,更加會讓第二集團軍就地固守,讓第三集團軍集中力量殲滅巴哈蘭布爾與帕德巴拉的空中突擊旅。把目光放得更遠一點,第二集團軍堅持得越久,印軍就有越大的把握殲滅瓦拉納西的空降173旅與蘭契的空降153旅,從而盤活整個戰局。

斷定第二集團軍不會北上攻打布爾尼亞之後,裴承毅沒對作戰計畫做出調整。

10點30分,21軍與24軍沿著77軍的進攻路線到達布爾尼亞。

雖然布爾尼亞的戰鬥還在繼續,但是21軍與24軍並未停下前進的腳步,只是在布爾尼亞分道揚鑣,21軍繞過布爾尼亞,南下前往格蒂哈爾,24軍則沿著鐵路線,向西面的達爾彭加挺進。

可以說,直到這個時候,大縱深進攻才初具規模。

裴承毅沒有打算讓21軍強攻格蒂哈爾,只是要求給第二集團軍製造壓力,做出纏住第二集團軍,為下一階段殲滅第二集團軍做準備的樣子。只要能夠讓第二集團軍認為守不住格蒂哈爾,就能迫使印軍採取錯誤的行動,要麼抽調周圍的部隊死守格蒂哈爾,要麼讓部署在格蒂哈爾的3個師主動撤退。不管是哪種選擇,都對後面的作戰行動有利。換句話說,如果印軍死守格蒂哈爾,裴承毅就用1個軍的兵力牽制了8個印軍師,獲得了在其他方向上突破第二集團軍防線的機會;如果印軍放棄格蒂哈爾,等於放棄了在恆河北岸的立足點,為裴承毅殲滅恆河北岸殘存印軍提供了機會。換個角度看,即便印軍不做出錯誤的決策,即用原來的3個師死守格蒂哈爾,在21軍的壓力下,印軍也無法增援恆河北岸的其他部隊,裴承毅可以先攻佔恆河北岸,把戰線推進到瓦拉納西,然後在格蒂哈爾西面尋找突破口,解放出困守瓦拉納西的空降173旅,甚至奔襲蘭契,解放出空降153旅,對印度東部集團軍群進行戰略合圍。

實際上,印軍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幹掉到達格蒂哈爾的21軍,迫使裴承毅不得不在格蒂哈爾方向上再投入1到2個軍的兵力,以保護向西進攻的地面部隊的左翼。因為裴承毅手裡只剩下了36軍與37軍,只要在格蒂哈爾多用1個軍,其掃蕩恆河北岸的作戰行動就無法按時完成,全面包圍印軍東部集團軍群的行動也就無法及時到位,從而迫使裴承毅不得不集中兵力攻打格蒂哈爾,放棄最穩妥的進攻戰術。

問題是,印軍有實力殲滅21軍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雖然21軍的名聲遠不如77軍,但是作為共和國的戰略反應部隊,21軍有足夠強大的戰鬥力。更要命的是,駐守格蒂哈爾的是印軍第二集團軍,即便掛著集團軍的名號,整體實力遠不如第一集團軍與第三集團軍。3個印軍師,哪怕其中2個是主力師,別說殲滅21軍,能不能打殘21軍的1個戰鬥旅都是個問題。

如果裴承毅對21軍沒有絕對信心,也不會讓24軍直接開往達爾彭加。

可以說,戰鬥打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