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一百零一章 戰略警戒

印度突然進入最高戰略警戒狀態,沒有對身在前線指揮部的裴承毅產生影響,因為前線指揮官沒有戰略管轄權,反而讓遠在萬里之外的項鋌輝與李存勛震駭不已。

按照共和國的戰略警備機制,總參謀部屬下獨立運作、與軍情局平行的戰略情報局發現假想敵對國的戰略異常舉動後,會把戰略警報同時發給總參謀部、軍情局與中央警備司令部。總參謀部與軍情局必須在數分鐘內做出情勢評估,由中央警備司令部決定是否轉移國家領導人。如果需要立即轉移,中央警備司令部下轄的元首衛隊將在數分鐘內把包括元首、委員長、總理、協商會主席、國防部長在內的國家領導人送往最近的戰略指揮中心,或者送上共和國的「空軍一號」,隨後由元首或者其他最高領導人下達戰略動員令。

即便是最低要求,從發現假想敵對國的戰略異常舉動,到國家領導人進入戰略指揮中心或者登上「空軍一號」,整個反應過程不能超過15分鐘。如果提前進入戰略警戒狀態,元首將在接到戰略威脅警報後的5分鐘內下達戰略還擊命令。也就是說,即便在遭到突然襲擊的情況下,從敵國的戰略彈道導彈升空算起,共和國能在20分鐘之內發射戰略彈道導彈進行戰略反擊。

射程在5000千米以上的戰略彈道導彈的飛行時間在20分鐘以上,共和國的戰略反應機制能夠保證在敵國的導彈落下之前進行反擊。因為大規模核戰爭中,肯定首先打擊對方的戰略反擊力量,所以加快反應速度、縮短反應時間對保存戰略反擊力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退一萬步,敵國的襲擊來得很突然,一舉摧毀了共和國的陸基戰略彈道導彈基地,因為任何核大國時刻都有至少1艘戰略核潛艇在執行戰略警戒任務,如同共和國與美國這樣的核大國,平常有3到5艘戰略核潛艇在海上巡邏,局勢緊張時會讓所有戰略核潛艇出海,所以在陸基戰略反擊力量被摧毀之後,只要有1艘戰略核潛艇在敵國的戰略打擊下生存了下來,就能對敵國進行致命反擊。

正常情況下,超級大國三位一體的戰略威懾力量中,戰略轟炸機部隊會24小時不間斷的執行戰略巡邏任務,也就是時刻保證至少有1支戰略轟炸機編隊在本土上空巡邏,避免所有核力量被敵國的突然襲擊摧毀。執行戰略巡邏任務的戰略轟炸機在接到命令之後,能夠立即對敵國實施核反擊。

隨著導彈技術提高,陸基戰略彈道導彈早已實現機動部署,戰略生存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即便是射程超過12000千米、最多攜帶12枚20萬噸級核彈頭、20個中段誘餌與10個末端誘餌、採用新型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具有三次變軌能力的DF-45F型戰略彈道導彈的發射質量也不到66噸,可以用載重能力為70噸的重型卡車裝載,依靠公路機動部署,在共和國境內任何地點對全球範圍內的任何敵國進行戰略打擊。

為了確保戰略反應機制行之有效,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演習。雖然一般情況下不要求國家領導人參加,但是按照不成文的規矩,每屆國家領導人都要在任期的第一年參加演習,熟悉共和國的戰略反應機制。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每年都能參加。

在整個反應過程中,總參謀部與軍情局的情勢判斷尤其關鍵。

暫且不說錯誤的情勢判斷會擾亂國家領導人的工作安排,戰略反應機制啟動後,國家領導人將立即離開極易遭到打擊的首都,在到達戰略指揮中心或者登上「空軍一號」之前無法準確掌握外界情況,如果需要立即進行戰略反擊,總參謀部與軍情局的情勢判斷就是國家領導人進行戰略決斷的唯一依據。換句話說,如果總參謀部與軍情局的情勢判斷有誤,又被國家領導人採納,共和國發起的就不是戰略反擊,而是先發制人的戰略打擊,必將導致毀滅性的災難。

受技術條件限制,戰略預警系統經常發出錯誤警報。

據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在美蘇冷戰期間,北美防空系統(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前身)總共發出4萬多次虛警,平均每天3次以上。哪怕只犯一次錯誤,都將導致美國把手裡的數萬枚核彈頭投向前蘇聯。前蘇聯的戰略預警系統也在40多年的冷戰期間發出了數萬次虛警,其中任何一次虛驚都有可能導致毀滅性的災難。共和國擴大核武庫之後建立了更加完備的戰略預警系統,越複雜的系統越容易出故障。根據戰略情報局的統計數據,在2020年到2034年的15年間,共和國的戰略預警系統總共發出11000多次虛警,平均每天2次以上。

因為核大國間相互確保摧毀,核威脅從未消失,所以虛警率再高,也不能廢除戰略預警系統。為了避免預警系統出錯導致的災難性後果,每個核大國都建立了完備的戰略反應機制,由多個機構評估戰略情勢,交叉對比後做出戰略決斷。美國總統做出戰略決斷前,就要聽取包括國防部、國家安全局、中央情報局在內的多家機構的情勢評估報告。

雖然共和國的戰略反應機制沒有這麼複雜,但是國家元首需要3個獨立運作機構的評估報告,其中總參謀部與軍情局的評估報告最為重要。除非敵國的核彈頭已經落到共和國本土,不然只有在總參謀部與軍情局的情勢分析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元首才能做出戰略反擊決策。為了確保元首在戰略決策上犯錯,在元首向戰略反擊部隊下達反擊命令的時候,必須由總參謀長、或者軍情局長、或者戰略情報局長、或者中央警備部隊司令同時向反擊部隊下達命令。換句話說,必須有1名政府高層領導人與1名軍隊高級將領同時下達反擊命令,戰略反擊部隊才會發動反擊。

如此複雜的決策與指揮體制,肯定有其合理性。

從中也能看出,總參謀長與軍情局長在共和國的戰略力量中的重要性。當年紀佑國把軍情局從總參謀部的下設機構提升為獨立運作的情報機構,正是為了避免軍情局在總參謀部的管轄之下喪失獨立判斷能力。

接到戰略情報局發出的警報,李存勛立即用專線電話聯繫了項鋌輝。

兩人在電話里談了不到1分鐘,達成共識之後,分頭動身前往元首府。

萬幸的是,李存勛與項鋌輝都認定印度進入最高戰略警戒狀態,不等於印度打算立即動用核武器,對共和國沒有構成致命威脅。

兩人趕往元首府途中的時候,共和國的戰略防禦系統已經啟動。

按照部分國家的看法,戰略防禦具有與戰略打擊同等的戰略地位,因為當某個國家持有足以抵抗敵國戰略打擊的堅固盾牌時,就會無所忌憚的使用進攻的利矛,提升戰略防禦能力,等於降低戰略打擊門檻,從而使戰略打擊常態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戰爭,如果共和國沒有足以抵禦日本戰略打擊的戰略防禦能力,不但不會先發制人的摧毀日本核設施,甚至不會挑起戰爭。但是共和國與美國一直認為戰略防禦系統是純粹的防禦系統,不但與戰略打擊能力毫不相干,還對全面銷毀核武器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共和國與美國建立起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之前,核大國之間確保相互摧毀的戰略打擊機制就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戰略防禦機制,導致超級核大國的核武庫中塞滿了足以毀滅全人類100次的核彈頭。戰略防禦系統出現之後,不但有效降低了核武器的威懾能力,打開了核裁軍的大門,使核大國的核武器數量減少了90%以上,還為最終銷毀所有核武器奠定了基礎,從根本上瓦解了懸在全人類頭頂上的達莫克利斯之劍。

兩種不同的觀點,反映了兩個層面上的核國家的根本利益。

無力建立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核國家自然不希望手裡的核武器變成擺設,而有能力建立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國家自然不想放下手裡的盾牌。

因為只有共和國與美國有能力建立完備的戰略防禦體系,所以兩個超級大國在這個問題上有一致利益。

按照共和國與美國達成的《戰略諒解備忘錄》,兩國均不針對對方的戰略防禦系統。

換句話說,共和國與美國衡量戰略威脅的標準不是對方是否啟動戰略防禦系統,而是對方是否調動戰略打擊力量。也就是說,在共和國啟動戰略防禦系統,提高戰略防禦級別之後,不會對美國造成影響。

當初共和國與美國達成《戰略諒解備忘錄》的目的是使戰略防禦系統常態化,通過建立戰略防禦系統,打壓包括俄羅斯、法國在內的二流核大國,拉開超級大國與普通大國之間的距離,鞏固兩個超級大國的地位。

因為戰略防禦系統按照預設方案啟動,所以不需要項鋌輝與李存勛操心。

兩人來到元首府的時候,元首衛隊已經加強了警備級別,1架傾斜旋轉翼運輸機已經停在西圃園的草坪上,2具巨大的升力螺旋槳呼呼轉個不停,隨時都能起飛。

「你們怎麼現在才來?」前來迎接兩人的焦魃山顯得焦躁不安。

「元首在哪?」項鋌輝直接問了一句。

「還在書房裡,元首說要見到你們之後才肯離開。」

項鋌輝愣了一下,隨即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