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九十五章 死局

史塔克來得恰到好處,此時,魯拉賈帕尼正在與數位印軍將領商討戰局。

「這是我們對東線戰爭的推演結果。」史塔克拿出兩份文件,一起交給魯拉賈帕尼,說道,「另外還有杜奇威將軍針對今天發生的事情做的分析與預測,希望總理閣下、以及各位將軍能夠引起重視。」

雖然杜奇威已經卸下軍職,但是史塔克仍然習慣稱他為「將軍」。

魯拉賈帕尼掃了眼兩份文件,拿起了杜奇威那一份,將兵棋推演那一份遞給了坐在他左手邊的古吉拉德,而不是坐在他右手邊的費爾南德斯。

史塔克把印度總理這個不經意的動作看在了眼裡。

雖然費爾南德斯仍然是印度三軍總參謀長,但是在印度海軍全軍覆沒之後,費爾南德斯已經喪失了原先的地位。即便魯拉賈帕尼沒有撤消費爾南德斯的職務,在以地面戰爭為主的情況下,古吉拉德已經成為印度的最高軍事統帥。

看完杜奇威的分析與預測,魯拉賈帕尼長出口氣,見到古吉拉德一言不發的樣子,他把目光轉向了坐在對面的史塔克。

美國上校不動聲色的掏出香煙,2份文件已經把問題說得很透徹,不用他多言。

「按照杜奇威部長的說法,不但中國軍隊即將大舉攻打恆河平原,我們連百分之一的勝算都沒有。」魯拉賈帕尼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在杜奇威部長、以及上校看來,我們應該繼續按照原計畫作戰,還是應該主動撤退呢?」

魯拉賈帕尼所說的「原計畫」,實際上是印度陸軍司令部根據38軍與39軍進入戰場之後調整了的作戰計畫。雖然史塔克沒有參與印度陸軍司令部的指揮工作,但是根據他掌握的情報,印度陸軍已經放棄進軍孟加拉國的設想,除了第二集團軍全速北上支援第一集團軍攻打吉申根傑之外,第三集團軍將在西孟加拉邦東部地區,也就是恆河下游地區設防,阻止可能借道孟加拉國攻打西孟加拉邦的中國陸軍,留守東部地區的東北集團軍群放棄圍攻西里古里的作戰行動,以化整為零的方式襲擾東部地區的中國軍隊,儘可能多的牽制中國軍隊的主力部隊。因為兵力嚴重不足,無法支撐兩個方向上的大規模作戰行動,所以印度陸軍打算從西線戰場抽調10到15個主力師,並且在8月15日之前投入20到30個由退役軍人組建的預備役師。

整套作戰計畫的核心思想很明確:利用吉申根傑方向上的進攻行動牽制中國陸軍2到3個軍,在戰役的第一階段死守西孟加拉邦,爭取將在8月20日,也就是第一階段戰爭動員完成之前守住恆河平原的主要地區,然後利用第一階段戰爭動員所得到的180個師,在東線戰場上獲得絕對兵力優勢,最終殲滅進入恆河平原的中國軍隊。

與核心思想一樣,這套作戰計畫的缺陷也很突出。

首先是吉申根傑方向上的進攻行動能不能達到牽制中國陸軍2到3個軍的目的。雖然按照樂觀估計,第一集團軍與第二集團軍大約還有30萬兵力,只要全力進攻,就能迫使中國陸軍在吉申根傑方向上投入更多的防禦部隊,但是從更深入的角度看,第一集團軍與第二集團軍的主力師只剩下6個,其餘的都是二線師與預備師,實際戰鬥力遠沒有兵力數字那麼好看,更重要的是,經過前一輪交手,印軍士氣受挫,守衛吉申根傑的77軍士氣大振,此消彼漲之下,30萬印軍能否戰勝只有3萬兵力的77軍都是個問題。如果吉申根傑方向上的進攻行動達不到目的,裴承毅就能動用更多的部隊發起進攻,從而使印度陸軍司令部的戰略防禦計畫全盤落空。

其次是第三集團軍在西孟加拉邦東部地區構築的防線到底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雖然第三集團軍總兵力超過30萬,沒有在前面的戰鬥中受挫,7個主力師建制完整,但是第三集團軍按照進攻孟加拉國的任務編製的,能否在防禦作戰中表現正常,首先值得懷疑。更重要的是,第三集團軍的防禦正面寬度超過400千米,按照至少配製2道防線的方式部署防禦部隊,其正面防線的兵力密度僅有每千米400人,除掉防禦作戰中必須的預備隊,每千米的兵力密度不會超過200人。顯然,這個防禦密度太低了。如果面對的是中國軍隊的地面裝甲部隊,還有拚死一搏的本錢;如果面對的是中國軍隊的空降兵,如此低的防禦密度,只會被對手各個殲滅。第三集團軍守不住戰線右翼,攻打吉申根傑的第一集團軍與第二集團軍就將面臨被中國軍隊分割包圍的危險,第三集團軍最終也將面臨被中國軍隊圍殲的危險,印度陸軍的作戰計畫變得沒有一點可行性。

再次是東北集團軍群不可能起到牽制中國陸軍主力軍的作用,因為中國陸軍沒有在印度東部地區大打出手,甚至沒有派遣地面部隊攻佔除西里古里之外的地區。對於喪失了制空權的印軍來說,根本無法對付那些從空中通過的中國軍隊。最重要的是,讓東北集團軍群化整為零之後,印度將很快丟掉整個東部地區。戰爭打到這個時候,印度東北集團軍群的處境最艱難,雖然囤積的作戰物資還能支撐幾個月,但是與本土隔絕之後,印軍的士氣受到嚴重影響,如果讓部隊化整為零,誰也無法保證不會出現士兵開小差、出現逃兵等情況,甚至無法保證分散行動的印軍不會向中國軍隊投降。換句話說,化整為零的分散行動,將從根本上瓦解印度東北集團軍群的指揮結構,最終導致東北集團軍群全面潰散。

然後是印度陸軍寄予巨大希望的5到10個西線主力師能否在8月15日之前參加東線戰場上的作戰行動。從西線往東線調運部隊,印度國內的運輸能力不是問題,而調運的安全性肯定是問題。不管依靠鐵路進行戰略機動、還是依靠公路進行戰役機動,首先就得考慮空中威脅。裴承毅已經擺出了殲滅印軍東部集團軍群的架勢,怎麼可能讓印度陸軍向東線戰場增兵?更重要的是,西線戰場上的兵力也很吃緊,就算印度陸軍司令部橫下心來,也最多向東線戰場調遣主力步兵師,不可能抽調裝甲師。考慮到鐵路機動的巨大風險,印度陸軍的主力步兵師很有可能以戰役機動的方式開赴東線戰場。如此一來,5到10個步兵師大約需要3到5日才能到達東線戰場。運載作戰物資的船隊將在10日夜間到達吉大港,從金蘭灣出發的陸戰隊將在11日夜間到達吉大港,在24小時之內向前線運送第一批作戰物資。杜奇威由此推斷,裴承毅將在11日夜間、最遲不過12日凌晨發起總攻,首先奪取1到2條印孟鐵路樞紐中心。換句話說,印軍增援部隊到達的時候,戰役已經打響。就算增援部隊能夠立即投入戰鬥,幾個步兵師也無法扭轉戰局。

最後就是被印度陸軍當成救命稻草的20到30個預備役師能否順利組建。實際上,史塔克認為組建預備役師不是關鍵,關鍵是預備役師有多強的戰鬥力。雖然印度不缺乏優秀退役軍人,也不缺少武裝這些軍人的基本武器裝備,但是連印度陸軍的主力師都不是中國軍隊的對手,那些戰鬥力連二線師都比不上的預備役師怎麼可能打敗中國軍隊?人力早已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在戰鬥力達不到基本要求的情況下,投入再多的人力也無法扭轉戰局。即便印度陸軍在8月20日之後陸續投入第一階段戰爭動員的180個師,也只會為印度徒增傷亡,不會給中國軍隊造成太大的麻煩。

在史塔克看來,印度陸軍司令部在制訂作戰計畫的時候太理想化了。

接觸到魯拉賈帕尼的目光,史塔克猶豫了一下,說道:「肯定不能主動撤退,即便不考慮東部地區,也得考慮恆河平原。」

實際上,史塔克想說的不是這句話。

如果不考慮政治因素,純粹站在軍人的立場上,史塔克會建議魯拉賈帕尼立即在東部戰場打游擊戰,將部分軍隊、特別是主力步兵師以連營為單位分派到各個城鎮村落,向平民分發武器裝備,組建地區性游擊隊,利用游擊隊拖垮中國軍隊。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游擊隊牽制了日軍駐華兵力的60%,也就是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總兵力的40%;美軍在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與伊朗戰爭中都吃過游擊隊的虧,而且沒有找到對付游擊隊的有效辦法。

問題是,史塔克是美國駐印最高軍事顧問,代表美國國防部長,不能不考慮政治因素。

至少到目前為止,史塔克還沒有看到在印度大規模發動游擊戰的基礎力量。主要就是印度平民看待這場戰爭的目光與政府完全相左,在中國軍隊佔領的西里古里與吉申根傑,當地居民不但沒有自發自覺的抵抗入侵者,反而平靜的接受了入侵者。一些之前與中國有過交往的印度人甚至自願充當中國軍隊的嚮導,為中國軍隊提供服務。沒有民眾的支持,也就沒有發動游擊戰的資本。除了民眾的態度之外,印度複雜的民族成分也是個大問題。在印度東部地區,就有好幾支民族獨立武裝力量。即便在印度斯坦族占多數的恆河流域,也分布著不少希望獲得獨立或者自治權利的少數民族。以西孟加拉邦為例,擁有大約8000萬人口的孟加拉族一直試圖擺脫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