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九十四章 喘口氣

38軍與39軍開赴戰場,絕不是小事。

雖然在近20年間,共和國陸軍中湧現出了很多新銳部隊,比如在半島戰爭中一戰成名的77軍,但是在西方新聞媒體的眼中,共和國陸軍只有3支部隊稱得上王牌,其中就有38軍與39軍。更重要的是,共和國陸軍在半島戰爭之後轉型,加快了輕型化建設,在絕大部分主力野戰軍改編為戰略反應軍的情況下,僅保留了4支重裝甲軍,其中39軍與38軍的編製規模最為龐大。

戰爭爆發後,杜奇威就讓美軍情報機構重點監視38軍與39軍。

對這個在半島戰爭中吃了敗仗的美國將軍來說,只有4支共和國陸軍軍團讓他永遠不會忘記,除了15軍與54軍,就是38軍與39軍。湊巧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中,讓美軍吃夠苦頭的也是這4個軍。

得到美軍的重點照顧,38軍與39軍的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之中。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38軍與39軍太惹人矚目,而且2個軍的編製規模過於龐大,根本無法做到掩人耳目。

當然,最關注38軍與39軍的還是印軍。

收到美軍的警告,印軍立即讓東部集團軍群停止進攻,命令東北集團軍群由準備進攻轉變為準備防禦。

對印軍來說,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38軍與39軍參戰的目的。

在38軍與39軍進入印度東部地區的時候,77軍圍殲印軍東部集團軍群第一集團軍西部軍團的戰鬥已經結束,2個二線步兵師全軍覆沒。印軍收到消息的時候,被圍困在吉申根傑西部三角洲2個主力師也向77軍繳械投降了。

77軍的戰鬥力都如此強大,38軍與39軍肯定更加厲害。

關鍵問題是,38軍與39軍到底想做什麼?或者說,裴承毅在這個時候動用2個重裝甲軍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連裴承毅的目的都搞不清楚,自然無法做出正確的決斷。

圍繞著這個問題,印軍內部鬧翻了天。

爭論到最後,印軍高級將領基本上形成了兩種意見。一是38軍與39軍參戰的主要目的是加快攻佔印度東部地區,也就是吉申根傑以東地區的戰鬥進程,爭取儘快打通由中國本土前往恆河平原的地面通道,將束縛在東部地區的54軍與15軍派往恆河平原,為最終殲滅印軍東部集團軍群打下基礎。二是38軍與39軍將直接開赴吉申根傑,參加圍殲印軍東部集團軍群的作戰行動,只要擊潰了東部集團軍群,東北集團軍群就將不戰自敗。

雖然這兩種觀點有所差別,但是基本思路一樣,即裴承毅加快了戰役進程。

與印軍的將領不同,史塔克在為魯拉賈帕尼分析戰況的時候提出了一個被印軍將領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裴承毅拿什麼滿足2個重裝甲軍的作戰需求。也就是,裴承毅手裡的後勤保障力量無法滿足作戰需求。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在38軍與39軍參戰之前,裴承毅已經派出3個主力軍,即15軍、54軍與77軍。就算不考慮留在西里古里的15軍,以及擔任西里古里主要駐防任務的54軍大部兵力,在27軍已經向西里古里部署的情況下,裴承毅至少需要為2支主力軍提供後勤保障。按照美軍得出的結論,裴承毅最多支持3個主力軍作戰。因為38軍與39軍的編製規模超大,對後勤保障的要求超過了一般的主力軍,所以別說同時支援2個重裝甲軍作戰,就算只增添1個重裝甲軍,也將壓垮中國軍隊的後勤保障系統。

中國陸軍早已不是建國時那支小米加步槍的軍隊了,沒有後勤保障,武裝到牙齒的中國陸軍的戰鬥力將大幅度降低。雖然沒人否認中國陸軍的拚命能力,但是裴承毅與王元慶都不會用一場戰鬥傷亡巨大的戰鬥來獲得最終的勝利。

按照史塔克的分析,38軍與39軍肯定不會參戰。

只不過,魯拉賈帕尼對史塔克的判斷有所保留。

問題就是,38軍與39軍不參戰,開赴戰場有什麼意義?

雖然史塔克也提出38軍與39軍很有可能前往尼泊爾與孟加拉國,但是這個判斷連他自己都不肯相信。原因只有一個,38軍與39軍從山南地區出發,前往尼泊爾與孟加拉國的行軍路程都有數百千米,加上必須穿過印軍東北集團軍群把守的防區,即便得到了16軍與17軍空中突擊旅的掩護,也不可能毫髮無損的通過印軍防區;中途只要遇到一點麻煩,後果將不堪設想。

裴承毅會冒險嗎?

雖然印軍與美軍顧問沒能統一意見,但是必須面對現實問題。

魯拉賈帕尼做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讓東部集團軍群的第三集團軍留在原地,不再按照作戰計畫進入孟加拉國。

可以說,這是魯拉賈帕尼做出的最正確的決斷。

不管38軍與39軍的目的如何,在此時派遣第三集團軍進入孟加拉國,不但不會取得任何戰果,還等於自投死路。

對印軍來說,當務之急不是打通前往東部地區的通道,而是堵住恆河平原上的缺口。

照此目的,印軍東部集團軍群立即調整作戰計畫,第一集團軍南方軍團由攻轉守,第二集團軍加快北上的速度,第三集團軍北面的4個師協助第一集團軍作戰。幾乎同時,面向吉申根傑的印軍全部由攻轉守,擺出了與中國軍隊對壘的態勢。

問題是,單純的防禦,肯定解決不了問題。

什麼都可以忽略,絕不能忽略裴承毅手裡的3個空降軍。

以往的數場戰爭證明,只要中國軍隊發起大縱深戰略進攻,3支空降軍就是所有對手的噩夢。

除非印度將30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變成軍事堡壘,不然再嚴密的防禦陣地也擋不住中國空降軍。要知道,空降軍發起進攻的時候,不會依託地面交通線路,能夠攻打運輸機航程範圍內的任何地點。

從這個角度看,印軍轉入全面防禦,反而更加被動。

當然,印軍指揮官不會忽略這個關鍵問題。

在部署防禦的時候,印軍指揮官最重視的不是盤踞在吉申根傑的77軍,甚至不是進入戰場的38軍與39軍,而是隨時可能參戰的3支空降軍。為此,印軍總參謀部向美國五角大樓發出請求,希望借用美軍的兵棋推演系統,對即將打響的戰鬥做一次全面推演,以此確定可能遭到空降兵打擊的地點。

不用印軍發出請求,杜奇威就在做這件事情。

毫無疑問,杜奇威最關注的也是裴承毅手裡的3支空降軍。

在美國國防部長的記憶中,最無法忘記的就是半島戰爭期間,由空降153旅奪取五老之後導致美軍2個陸戰師全軍覆沒的那場戰役。2個美軍陸戰師都啃不下1個空降旅,3個空降軍全體出動,印軍還有什麼希望?

當然,此時非同往日。

空降軍再厲害,也有其弱點。

別的不說,空降軍對進攻的要求非常苛刻。不管在什麼時候,只要空降軍不通過地面交通網路發起進攻,就得選擇有機場、或者有開闊地可以進行空降的目標,絕不會選擇無法進行空降或者機降作戰的目標。

另外,空降兵在著陸之後的戰術機動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在突然襲擊奪取陣地之後轉為全面防禦,等待支援部隊。如此一來,前線指揮官往往用空降兵攻打戰略目標,只有在作戰力量高度富餘的情況下,才會用空降兵攻打戰術目標。

結合這兩個條件,就不難推斷裴承毅使用空降軍的方法了。

印軍調整戰役部署的最大好處就是,為裴承毅提供了調整戰役部署的時間。

換句話說,在38軍與39軍進入戰場後,雙方都停止了大規模軍事行動,開始為下一場惡戰做準備。

也就在五角大樓用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分析戰局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看上去與地面戰鬥沒有多大關係的事情。

8日8點30分,共和國海軍南海艦隊兩棲突擊艦隊進入金蘭灣。

最初的時候,新聞媒體都沒有關注這件事情,只進行了簡單報道。直到的記者發現兩棲突擊艦隊里有8艘大型兩棲戰艦(1艘兩棲攻擊艦、2艘綜合登陸艦、2艘戰略投送艦與3艘大型登陸艦)之後,這支與地面戰鬥沒有太多關係的艦隊才引起重視。

隨後半島電視台做了更加詳細的報道,明確提到,之前部署在金蘭灣的共和國海軍陸戰隊正在登上兩棲突擊艦隊,而且預測兩棲突擊艦隊將在8日下午,最遲不過8日夜間離開金蘭灣。

雖然半島電視台沒有報道兩棲突擊艦隊的去向,但是該消息立即引起了爆炸式反應。

地面戰爭打得還不夠,中國準備動用陸戰隊了?

顯然,不會有人低估共和國海軍陸戰隊的戰鬥力。

雖然共和國海軍陸戰隊的編製規模比陸軍小得多,也比美國海軍陸戰隊小得多,但是在近20年內,海軍陸戰隊是共和國6大軍兵種中擴張速度最快的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