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七十六章 有限反擊

接到袁晨皓的電話,裴承毅才去了戰術指揮中心。

與當年指揮半島戰爭不同,雖然裴承毅仍然是前線總指揮,但是當初重大決策都由項鋌輝做主,裴承毅的主要任務就是指揮部隊作戰,而現在沒有人替裴承毅拿注意,必須由他自己做出重大決策。如此一來,裴承毅不得不把戰術指揮任務交給袁晨皓。這也是當初他要求讓袁晨皓擔任前線副總指揮的根本原因。

「情況怎麼樣了?」

「偵察戰車已經發現了印軍,第6111營將在五分鐘後接敵。」

裴承毅點了點頭,讓參謀把偵察戰車發回來的戰場圖像放到了中央的平板顯示器上。

雖然在大部分時候,前線指揮官更喜歡使用偵察兵執行偵察任務,或者用無人偵察機監視戰場情況,但是在執行裝甲集群突擊作戰任務的時候,配備大量偵察設備,能夠為乘員提供有效保護,甚至能夠對敵方裝甲力量抗衡的偵察戰車仍然是最佳選擇。

作為系統化作戰平台的變形車輛之一,廣泛裝備陸軍各主力野戰軍的DBZ-30A型偵察戰車與DB-30A步兵戰車有80%以上的通用性,不但採用了相同的底盤,還採用了相同的炮塔,只是增添了用與執行偵察任務的電子設備。也正是如此,DBZ-30A是DB-30戰車家族中單價最高的變形車輛。按照標準配備,戰略反應部隊中,除了軍屬裝甲偵察營之外,每個戰鬥旅有1個獨立裝甲偵察連,每個戰鬥營有一個獨立裝甲偵察派,全軍總共有DBZ-30A偵察戰車84輛。執行前進偵察任務時,最多出動一個排的3輛DBZ-30A,只有在擴大偵察範圍,或者重點監視某個方向的時候,才需要動用更多的偵察戰車。

通過偵察戰車發回來的圖像,可以明確看到,印軍的裝甲部隊正在調整進攻方向。

裴承毅微微皺了下眉頭,朝旁邊的袁晨皓看了一眼。

「大概一個裝甲營的規模,主力是M1系列坦克,沒有發現M4A2主戰坦克。」袁晨皓冷笑了一下,說道,「無人偵察機馬上就會發回更詳細的戰場信息,根據我的判斷,印軍在該方向上最多只有三個裝甲營,且都是從前線撤下來的。雖然印軍已經發現了突擊部隊,但是以印軍的反應速度,對我軍的威脅並不大。」

裴承毅沒有多說什麼,對戰術問題,他一般不做評價。

作為前線總指揮,裴承毅不用考慮前線作戰部隊以什麼方式完成任務,他要的只是完成任務。換句話說,他不會關心實現目的的手段與達到目的的過程,只關心作戰部隊能否達到目的。

無人偵察機發回戰場信息的時候,戰鬥已經開始了。

由此可以看出,第6111裝甲營的指揮官有點過分謹慎。沒有提前派出無人偵察機,而是讓更加隱蔽的偵察戰車去搜集戰場信息,在交戰的前一刻,才讓無人偵察機從印軍頭頂上空飛過,目的是不想過早暴露突擊行動。問題是,印軍肯定知道61軍已經到達拉合爾,不會忽視最強大的對手。隨著地面戰鬥打響,除非印軍能夠準確掌握戰場信息,不然就得嚴密監視周圍情況。印軍再不濟,派幾支偵察部隊到周圍蹲點設防,也能發現高速逼近的裝甲部隊。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在第6111裝甲營畢竟之前,印軍已經收到消息,並且調整了戰鬥狀態,已經無法發起突然襲擊了。

萬幸的是,能否發起突然襲擊的影響並不大。

雖然61軍是戰略反應部隊,但是其主戰裝備的性能絲毫不比重裝甲部隊差。得益於技術進步,與陸軍輕型化改革,在DZ-31A問世之後,共和國陸軍不惜「工本費」,將DB-31A定為全軍主戰坦克。也就是說,除了暫時沒有配備主戰坦克的空降部隊之外,其他地面作戰部隊全部以DZ-31A為主戰裝備。換句話說,重裝甲軍的主戰坦克與戰略反應軍的主戰坦克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針對不同的電力供應設備,對充電器做了調整。

如果遇到M4A2主戰坦克,也許還有點麻煩,畢竟在2000米以內,M4A2的140毫米電熱化學炮能夠用貧鈾合金穿甲彈打穿DZ-31A的側面裝甲。即便美國沒有向印度出售高性能的貧鈾合金穿甲彈,印度仿製的貧鈾合金穿甲彈的威力比「美國貨」差了20%左右,也能在大約1700米的距離上打穿DZ-31A的側面裝甲。

面對M1A3(準確編號是M1A5,其實際性能與美軍以往裝備的M1A3相當,只是在外銷給印度的時候,根據印度陸軍的要求,換裝了由德國生產的140毫米坦克炮與更先進的電子設備,基本作戰能力並未得到實質性提高)的時候,DZ-31A上沒有任何危險可言。按照共和國陸軍的測試結果,DZ-31A的60毫米電磁炮,在使用性能最好的穿甲彈時,能輕而易舉打穿5000米外的M1A3的正面裝甲,即便使用性能稍差(價格更便宜)的穿甲彈,也能在4000米的距離上打穿M1A3的正面裝甲。因為M1A3使用的140毫米坦克炮不是電熱化學炮,所以最多只能在1000米內打穿DZ-31A的側面裝甲,即便在極限距離上開火,也無法擊穿DZ-31A的正面裝甲。

坦克交戰,除了比拼火力與防護之外,還要比品戰術機動性能。

DZ-31A在全披掛狀態下,戰鬥全重只有33噸,卻配備了2台總功率達到3000千瓦的電動機,以及行駛阻力更小、壽命更長的複合橡膠履帶,加上與電動機配套的無級自動變速器,其戰術機動性能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種主戰坦克。用DZ-31A坦克駕駛員的話來說,在高速公路上,DZ-31A能與最好的家用轎車比拼加速性能!M1A3的戰鬥全重超過64噸,卻只有1台總功率為1150千瓦的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美國版用的是燃氣輪機,因為其燃油消耗率太高,印度陸軍承受不起,所以印度陸軍為所有M1A5換裝了由德國生產的柴油發動機),最大公路行駛速度只有每小時70千米(為DZ-31A的50%),最大越野行駛速度只有每小時35千米(為DZ-31A的60%),從靜止加速到每小時30千米需要15秒(DZ-31A從0加速到每小時60千米,只需要9秒)。

由此可見,作為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終極改進型號(又被稱為第四代主戰坦克)的M1A3在各項性能上,均不是第六代主戰坦克的DZ-31A的對手。

戰鬥從3500米處開始,不是DZ-31A不能在更遠的距離上擊中對手,而是受到地形影響,第6111裝甲營的20多輛DZ-31A必須越過最後一道丘陵,才能向迎面而來的M1A3開火。

不得不承認,DZ-31A的性能缺陷在這個時候暴露了出來。

在DZ-31A開火前,M1A3已經發起了兩輪攻擊,準確的說,是用炮射導彈發起了兩輪攻擊。

雖然140毫米口徑炮射反坦克導彈的最大破甲能力不會超過1500毫米,而DZ-31A的正面裝甲在應付破甲彈的時候相當於3600毫米厚的均質軋制鋼板,但是炮射導彈具有攻頂能力,而DZ-31A的的頂部裝甲只在部分關鍵地區相當於1800毫米厚的鋼板。

萬幸的是,在DZ-31A的主動防禦系統面前,炮射炮彈也是「低速彈藥」。

更重要的是,印軍的M1A3也無法直視DZ-31A,只能利用偵察兵提供的戰場信息為炮射導彈提供最重要的制導信息,然後由炮射導彈自主完成攻擊。在此情況下,炮射導彈很容易遭到干擾與攔截!

可以說,印軍坦克的前兩輪攻擊就是在浪費昂貴的炮射導彈。

在DZ-31A開火前,印軍沒能擋住一輛殺來的主戰坦克。

隨著雙方進入直射交戰距離,DZ-31A的優勢就完全發揮了出來。

在兵力規模相當的情況下,M1A3根本沒有還手的餘地。

僅僅用了3分鐘,第6111裝甲營的28輛DZ-31A在兩輪攻擊之後,印軍裝甲營的近30輛M1A3就成了破銅爛鐵。

等到印軍反應過來的時候,DZ-31A坦克集群已經把交戰距離縮短到了2000米以內。

雖然另外2個印軍坦克營以最快的速度轉向投入戰鬥,但是在交戰距離大為縮短,共和國坦克手更容易瞄準目標的情況下,就算投入再多的M1A3,也不可能擋住DZ-31A坦克集群。

戰鬥在9點17分結束,僅僅持續了15分鐘。

在第6111裝甲營的28輛DZ-31A毫髮無損的撤出戰鬥,第6112突擊營的DB-30A步兵戰車開始打掃戰場的時候,印軍的3個坦克營全軍覆沒,除了300多名印軍坦克手傷亡之外,還有2個印軍步兵營的700多名官兵成了戰俘。

看完整場戰鬥,裴承毅也有一種很寂寞的感覺。

DZ-31A是針對美國的第六代主戰坦克研製的,用DZ-31A對付M1A3,與用M1A3對付T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