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七十五章 地面戰鬥

8月4日凌晨4點30分,代號「烈火之神」的印軍西線反擊戰役打響。

從一開始,印軍的反擊就暴露出了準備不充足,或者說投入不充分的問題。裝甲部隊開始推進之前,印軍炮兵按照標準程序進行了30分鐘的炮火準備,重點炮擊巴軍防禦陣地與前沿炮兵陣地,力圖用突然炮火打擊摧毀巴軍的抵抗意志與主要反擊力量,在戰役開始後掌握主動權。

實際情況是,印軍的炮火準備時間長,強度低,而且沒有突然性可言。

雖然巴軍倉促迎戰,防禦準備並不充分,但是在伊斯蘭堡時間2點30分,也就是印軍發動進攻前大約1小時30分,巴軍收到了共和國前線指揮部的直接警告,隨即下達了戰備命令,一線防禦部隊在3點30分,也就是印軍發動進攻前大約30分鐘進入防禦狀態,部分防禦部隊還在印軍進攻前進入防禦陣地。最重要的是,拉合爾是巴基斯坦的軍事重鎮,軍事價值在伊斯蘭堡之上,是巴基斯坦防禦強度最高的地區。經過數十年營建,拉合爾的防禦設施非常完善,不但擁有內外三層防禦圈,還建立了地下防禦體系。按照共和國軍事顧問給出的評價,除非進攻方得到拉合爾的防禦部署地圖,在戰鬥中大規模使用鑽地彈藥,不然任何軍隊都得在拉合爾的防禦陣地上付出慘重代價。

密集的炮火準備不是沒有效果,而是其強度必須達到一定水準才能產生作用。第四次印巴戰爭後,也就是巴基斯坦與共和國簽署了全面合作條約之後,共和國派遣軍事顧問對巴基斯坦的國防基礎設施進行全面評估,重點考察了拉合爾。隨後巴軍按照共和國軍事顧問提出的建議,對拉合爾的防禦體系做了調整。按照共和國軍事顧問設計的防禦方式,印軍要想突破拉合爾外圍防線,正面炮兵部署密度必須達到每千米500門以上,以每門每分鐘6發的速度投擲彈藥,才能對防禦陣地上的巴軍形成壓制效果。實際情況是,印軍進行炮火準備時的炮兵部署密度只有每千米120門,每分鐘單位寬度上的彈藥投擲量不到600發,僅有所需的最低彈藥投擲量的五分之一。如此強度的炮火準備,根本無法對防禦陣地上的巴軍構成威脅,更不可能形成覆蓋打擊效應。

嚴格說來,印軍炮火準備的時間不算長。在具有比較性的半島戰爭中,共和國陸軍的炮火準備時間全都超過30分鐘,有的時候甚至達到數個小時。關鍵問題是,印軍炮兵的主力是射程相對較短的傳統火炮,而不是電磁炮。在火炮射程有限的情況下,為了達到覆蓋目的,必須將炮兵向前部署,從而增大了遭到對手反擊的危險性。雖然巴軍炮兵的主要裝備也是傳統火炮,但是基本上淘汰了射程在30千米以下的低倍徑身管火炮,並且從共和國引進了一批射程在150千米以上的電磁炮。印軍炮火準備開始後不久,巴軍炮兵就進行了有效的火力反擊。根據61軍派出的無人偵察機、空軍的預警機、以及遠程無人偵察機搜集到的戰場信息,在不到15分鐘的炮戰中,巴軍炮兵至少摧毀了30多處印軍炮兵陣地,摧毀印軍火炮近500門,而巴軍僅在炮戰中損失了少量部署在前沿陣地附近,射程不到40千米的榴彈炮。

對印軍來說,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巴軍防禦部隊沒有多少裝甲力量。

印軍也有同樣的問題,因為投入的是二線部隊與戰略預備隊,所以印軍也沒有多少裝甲力量。

炮火準備結束,第一批越過印巴邊境線的印軍中,只有區區3個坦克營與5個裝甲營。

在寬達50千米的突擊正面上,僅僅投入3個坦克營與5個裝甲營,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事情。按照最低要求,即便不考慮印軍的空中劣勢,裝甲突擊集群在發起正面進攻時,坦克密度都應該達到每千米30輛以上。實際上,印軍進攻部隊在正面戰場上的坦克密度不到每千米3輛,算上協同作戰的步兵戰車,也不到每千米6輛,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裝甲突擊集群,也就不可能在突擊作戰中有效打擊對方的防禦體系。

印軍能夠依靠的,只有數量龐大的步兵。

雖然印軍步兵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步兵,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步兵能夠搭乘各類車輛,沿公路伴隨裝甲集群發起突擊。問題是,印軍二線部隊與戰略預備隊的裝甲力量並不充足,用來運載步兵的步兵戰車與裝甲運兵車的數量並不多,大部分步兵只能乘坐卡車開赴前線,到達戰場後再徒步投入戰鬥,根本談不上裝甲保護與火力支援,也沒有半點野戰突擊能力,離開公路線就變得舉步維艱。

似乎早就摸清了印軍的本質,巴軍在進行炮火反擊時,沒有忘記炮擊邊境線附近的交通基礎設施。隨著印軍越過邊境線,進入巴基斯坦境內,巴軍在穩步撤退的同時,炸毀了沿途的所有橋樑與隧道,盡一切可能延緩印軍的進軍速度。

與前面的問題相比,印軍的最大錯誤就是選錯了進攻時間。

4點30分發起進攻,6點30分天亮,印軍必須在2個小時內到達拉合爾郊外,不然就會遭到中巴空軍與遠程炮兵的全面打擊。

雖然拉合爾城區距離印巴邊境線不到30千米,而且基本沒有什麼天然障礙,對裝甲部隊來說,1個小時就能衝過去,但是印軍進攻部隊不是裝甲部隊,而且沒有為夜間戰鬥做好充足準備,要想在2個小時內,準確的說是在1個小時30分鐘內衝擊30千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夜色也不是對印軍完全不利。

隨著印軍越過邊境線,進入巴基斯坦境內,在敵我局勢不明的情況下,不管是遠程炮兵還是空軍,都不敢貿然執行打擊行動,也就無法有效阻止印軍。換句話說,夜色成為了印軍發起進攻的「保護色」。

實際情況也相差不大。

得知印軍發動進攻後,裴承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赴巴作戰的戰術航空兵與陸軍航空兵在5點45分之前出動,在6點30分左右到達戰場,在確保摧毀了印軍的機動防空系統之後,在目視情況下,或者在得到地面引導的情況下,轟炸印軍地面部隊,重點打擊印軍的機械化力量。隨後,裴承毅讓袁晨皓重新部署留在沃濟拉巴德的第615遠程炮兵旅,讓其在空軍進行戰術轟炸期間,對印軍進行遮斷式炮擊。

在以往,執行遮斷打擊任務的肯定是空軍,而不是炮兵。

隨著炮兵實力增長,特別是擁有了射程足夠遠的電磁炮之後,炮兵逐步取代戰術航空兵,成為了最有效的戰術遮斷力量。在敵我情況不明,特別是敵人的戰術機動防空力量沒有被完全摧毀的情況下,前線指揮官肯定會首先用炮兵進行遮斷式打擊,然後再用戰術航空兵進行全面轟炸。某些時候,前線指揮官甚至會把炮兵與航空兵對調使用,讓航空兵執行危險係數較小的任務,而把危險係數較大的任務留給遠程炮兵。如果遇到持續打擊任務,炮兵更會當仁不讓的取代航空兵。總而言之,在射程得到實質性提高之後,作為支援力量的炮兵與航空兵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前線指揮官獲得了更大的戰術調整空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使用炮兵與航空兵。

2個小時並不漫長,過得非常快。

在巴軍「堅壁清野」的戰術面前,印軍的推進速度十分緩慢。6點20分,進攻進行了快80分鐘的時候,印軍的先頭部隊才向西推進了不到7千米,平均進攻速度只有每小時5千米,基本上就是步兵的進攻速度。

因為天色即將放亮,所以印軍在此時停止進攻。

面對即將到來的打擊,印軍停止前進的意義並不大。

也就在這個時候,裴承毅再次調整了航空兵的作戰行動,以巴基斯坦空軍承擔主要打擊任務為名,讓大部分原本應該執行戰場支援任務的作戰飛機轉而執行防空壓制任務,並且將早已擬定好的轟炸目標清單下發給了各作戰部隊。

裴承毅在這個時候突然調整作戰計畫,目的非同一般。

按照袁晨皓在數十年後寫的《戰爭回憶錄》記載,裴承毅將軍並不是臨時調整作戰計畫,而是早就做好了相關準備。從裴承毅的總體部署上來看,既不能讓印軍輕而易舉的拿下拉合爾,又不能讓印軍認為打不下拉合爾。也就是說,必須把印軍主力部隊牽制在拉合爾附近,給印軍一線希望,才能使印軍投入更多的作戰力量,擴大進攻正面。裴承毅的目的不是把巴基斯坦最富庶的省份打得稀巴爛,而是想藉此牽制住西線戰場上的印軍主力,為66軍攻打斯利那加創造機會,也為東線戰場上的大規模殲滅戰創造機會。從長遠角度來看,在拉合爾方向上讓出一定的戰略空間,對今後在西線戰場上發動全面進攻,攻打以新德里為中心的印度西北地區也有莫大的好處。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不肯在第一時間投入全部力量。

當然,藉助印軍發動進攻,野戰防空力量必將伴隨進攻部隊前進的機會,重點打擊印軍的防空力量,為後面擴大轟炸規模,降低轟炸風險也有很大的幫助。

如此一來,天亮的時候,至少有350架共和國空軍的作戰飛機沒有參加拉合爾方向上的轟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