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五十五章 多用途

DW-26B垂直起降攻擊機服役時的編號為QW-26B,直到2034年大批量裝備部隊,不再需要保密,才使用了現在的編號。也正是如此,直到2034年,外界才知道共和國陸軍裝備了採用「吸入式電離電磁迴旋推進器」的垂直起降航空器。

若論出名程度,DW-26B絕對超過了任何一種飛行器。

與QW-26A相比,DW-26B除了基本結構有不到60%的相似度之外,其他方面都變了樣。兩套「電磁迴旋推進器」(簡稱)的蜂窩狀毛細進氣口設置在機身前端兩側,保型設計的加速通道向後延伸,在翼根處折轉進入機翼內部,最終連接到距離翼尖三分之一處的三向可控噴口、以及分別設置在機身上下兩側的8處矢量推力控制噴口上;為推進器提供電能的1500千克14級複合蓄電池全部採用保型設計,其中600千克安放在機身內部由高強度合金裝甲保護的電池艙內,另外800千克則以填充的方式安放在機翼內;受推進系統加速通道的限制,原先設置在機身兩側的彈艙移到了機身中央,以並列的方式安放;因為採用了矢量推力控制系統,所以全機沒有氣動控制翼面。

與J-16一樣,除了得到保留的機翼還有點飛機的樣子,DW-26B的外形沒有一點傳統飛行器的樣子,看上去更像是長了一對翅膀的重型卡車。因為主要在超低空作戰,對飛行速度與隱身要求不是很高,所以DW-26B並不十分重視氣動外形,即便飛行速度慢一點、隱身能力差一點,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與空軍戰鬥機相比,DW-26B更重視生存能力,特別是在惡劣環境下的生存能力。正是如此,DW-26B的裝甲用量高達750千克,不但飛行員座艙得到了嚴密保護,電池艙、推進艙與彈藥艙都得到了保護,甚至連機翼下表面都敷設了厚達10毫米的高強度合金裝甲。因為DW-26B主要在超低空活動,對其威脅最大的是小口徑高射炮與攜帶型防空導彈。所以陸軍航空兵要求DW-26B必須具備抵抗30毫米穿甲彈直接攻擊,與防空導彈預製破片戰鬥部間接攻擊的能力。為了增強生存能力,陸航還明確要求在損壞1台推進器的情況下,DW-26B至少能夠繼續飛行30分鐘,最好能夠帶傷返回位於500千米外的基地。

用「飛行坦克」來形容DW-26B一點都不為過。

與QW-26A相比,DW-26B最出色的能力就是超遠的攻擊距離。

為1500千克複合蓄電池充滿電之後,DW-26B在輕載(只攜帶1500千克彈藥)時的飛行距離超過3500千米,重載(攜帶4500千克彈藥)時的飛行距離接近2500千米。在不進行空中充電的情況下,可以攜帶3000千克彈藥到800千米外的戰場上執行至少2小時的作戰任務。

攻擊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時,DW-26B對後勤保障的要求卻大幅度降低。

按照陸航制訂的標準,1個大隊的24架DW-26B只需要1套電力供應系統,每架次的後勤維護工作量不超過8小時,單次飛行的充電時間為半小時。也就是說,在執行高強度作戰任務的情況下,DW-26B只需要45分鐘就能完成再次起飛的準備工作(充電與彈藥補給必須分開進行),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一個4人地勤小組能在2個小時內完成所有維護與檢修工作。

可以說,後勤保障能力,決定了DW-26B的裝備規模。

與空軍相比,陸航只是隸屬於陸軍的兵種,而不是獨立軍種。雖然陸航的技術軍人比例在陸軍中最高,但是作為傳統軍事力量,陸航的技術軍人數量遠不如空軍。如此一來,武器裝備的可維護性顯得格外重要。比如空軍的J-16系列戰鬥機是8人地勤小組,光是維護人員就比陸航的多出一倍。

性能越先進,越容易讓人眼紅。

DW-26B曝光之後,幾十個國家詢問了相關性能,近20個國家提出了採購意向。雖然不排除某些國家想藉機獲得DW-26B的關鍵技術,也就是「電磁迴旋推進器」的技術,比如法國就在2034年底提出從共和國採購12架DW-26B,而其真正目的是想得到樣機,從而掌握關鍵技術,但是絕大部分國家是被DW-26B的出色性能吸引過來的,比如巴基斯坦就在2034年底提出,希望共和國能夠在DW-26B的基礎上,根據巴基斯坦的實際情況,開發一種專門用來執行反裝甲任務的超低空攻擊機(巴基斯坦的坦克不到印度的三分之一,反裝甲任務非常嚴峻)。

因為「電磁迴旋推進器」屬於最尖端的航空推進技術,所以共和國一直沒有將DW-26B列入外貿清單。面對巴基斯坦這類傳統友好國家的需求,共和國只承諾在QW-26A的基礎上研製外貿型號。

國外的人眼饞,共和國空軍也眼饞。

因為DW-26B具有很大的作戰半徑,而且主要任務與空軍的多用途戰鬥機重合,所以空軍早就提出,應該將DW-26B編入空軍的戰鬥序列,而不是由陸軍掌握。

為了避免與空軍發生爭執,陸軍對DW-26B的編製與作戰使用做出了嚴格限制。

在陸航中,DW-26B以武裝直升機的體系編製,配屬給軍一級的作戰部隊,只是在行政管理與後勤維護上由陸航統一負責。作戰行動中,DW-26B的主要任務也是伴隨裝甲部隊發起進攻,為裝甲部隊清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打擊側翼上的敵軍、拓展正面寬度等,基本上都是戰術類任務。

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名前線指揮官會將DW-26B當成武裝直升機。

裴承毅也不例外,在他眼裡,DW-26B就是名副其實的攻擊機。

安排作戰任務的時候,因為前線機場有限,空軍的作戰飛機無法向前部署,所以裴承毅不得不把能夠部署在野戰機場上,並且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DW-26B當作J-17A那樣的多用途戰鬥機使用。

隨著J-17A摧毀了印度的指揮體系,DW-26B的任務就是打垮印度的防空系統。

很難想像,DW-26B能夠完成如此高難度的作戰任務。

戰鬥開始的時候,裴承毅的心裡也沒有多少把握。

雖然數次推演的結果都一樣,DW-26B能夠有效的對付印度的防空系統,但是在戰鬥結果出來之前,誰也不敢說大話。原因很簡單,印度的防空系統並不差,至少沒有差到可以任人宰割的地步。

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嘗到苦頭後,印度格外重視防空系統的建設工作,甚至一度打算程度獨立於空軍的防空兵。雖然最終沒有讓防空兵脫離空軍,但是在藏南衝突之前,印度的防空兵已經得到長足發展。藏南衝突中,印度的防空系統再次暴露出大量問題,為了儘快鞏固國土防空系統,印度空軍按照美國的建議,對國土防空系統進行全面調整,重點加強反導防空與近程防空能力。

看上去,印度防空兵的這一舉措有點退步。

實際上,印度防空兵直到這個時候才算找准了發展方向。

在國土防空中,以往作為骨幹力量的遠程防空系統正逐步邊緣化。原因很簡單,各類對地攻擊彈藥的射程越來越遠,即便遠程防空系統的攔截距離由最初的數十千米提高到了數百千米,仍然難以對來襲的作戰飛機構成威脅。防空系統要想適應未來戰爭,只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針對遠程導彈的反導,二是針對彈藥的末端攔截,兩者之間的攔截任務將全部交給空軍的制空戰鬥機。

反導系統對付的是遠程彈道導彈,對戰術戰機沒有多少威脅。

真正能夠威脅到戰術戰機的正是末端攔截系統。

因為末端攔截系統都是部署在車輛上的,可以在戰場上迅速機動,所以用戰術戰鬥機對付末端攔截系統的戰術非常有限,風險也非常巨大。更重要的是,末端攔截系統主要對付的不是戰鬥機,而是各類對地攻擊彈藥,如果採用傳統的反輻射攻擊戰術,攻擊效果並不十分理想。

雖然有足夠的情報證明,印度防空兵裝備的末端攔截系統仍然基於傳統武器,也就是以速射炮、近程防空導彈為主,而不是以能量武器為主,但是其攔截能力也不容忽視。首輪轟炸中,J-17A投下的彈藥有半數以上遭到攔截。如果不是裴承毅派出了更多的戰機,發起飽和攻擊,恐怕轟炸效果不會好到哪裡去。

在對付末端攔截系統的戰術行動中,飽和攻擊的代價太大了。

印度防空兵總共裝備了近百套末端攔截系統,如果用4架戰鬥機對付1套末端攔截系統,且摧毀概率在80%左右,要想摧毀所有末端攔截系統,空軍至少需要出動400架戰術戰鬥機。在以往的戰爭中,這個問題還不是很突出,畢竟空軍有足夠的戰鬥機。問題是,此次戰爭中,可以利用的前線空軍基地非常有限,如果用400架戰術戰鬥機對付印度防空兵的末端攔截系統,其他的任務就得擱在一邊。

裴承毅沒有別的選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