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四十七章 準點

魚雷擊中「聖雄甘地」號前大約30秒,張雪峰讓軍械長切斷了魚雷導線。

不是連接在射向印度航母那些魚雷上的導線,而是射向那4艘全電動攻擊潛艇那些魚雷上的導線。

隨後,張雪峰下達了重新裝填魚雷,而且是30型650毫米魚雷的命令。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待。

雖然只能通過被動聲納接受到的聲響判斷海面上空的戰鬥,但是對於經驗豐富的潛艇艇長來說,足以確定戰鬥情況。

如何使用聲納與充分利用聲納,是每個潛艇艇長必須掌握的技能。即便是出生聲納長的潛艇艇長,也得在晉陞之後、正式接管某艘潛艇之前,返回潛艇學院,接受半年以上的專業培訓,其中就包括對聲納的全面認識。雖然張雪峰在潛艇副長的位置上幹了幾十年,但是他也沒能例外。成為「虎鯨」號的裝配長之前,張雪峰就到潛艇學院深造了半年,重點學習與聲納有關的知識。

當然,這種學習多半是為了應對不時之需。

隨著技術進步,計算機能夠完成很多以往必須由人完成的工作。比如華劍鋒擔任「槍烏賊」號艇長時,聲納長的耳朵就比計算機靈敏得多,一名出色的聲納長,往往決定了潛艇的戰鬥力;等到華劍鋒到「劍魚」號上擔任艇長時,聲納長的地位已經降低了許多,計算機的分析能力超過了聲納長的大腦;「海豚」級攻擊潛艇服役時,聲納長更是成了維護聲納的「電工」,而不是用耳朵為潛艇導航的技能型軍士;到「虎鯨」級攻擊潛艇服役時,計算機不但取代了聲納長,還能做很多聲納長不能做的事情。利用噪音分析戰場情況,就是只有計算機才能完成的工作之一。

在此之前,肖靖波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

張雪峰沒有例外,因為潛艇在潛航的時候,只能依靠聲納。

計算機的分析結果讓張雪峰感到有點納悶。先是空戰,然後是導彈攻擊。這本身並沒有錯,問題是,導彈攻擊在空戰結束後才到達,而不是隨同空戰同時進行。更讓張雪峰感到納悶的是,前面3輪導彈攻擊的強度並不大,根本無法突破印度艦隊的防空網。

優秀的指揮官,絕不會被表象迷惑。

第二輪導彈攻擊結束的時候,張雪峰就下達了攻擊命令,讓「虎鯨」號發射了魚雷。

因為軍情局早就提供了印度海軍從美國獲得的「班布里奇」級防空巡洋艦與「朱姆沃爾特」級防空驅逐艦的性能數據,甚至提供了2種戰艦在執行艦隊護航任務時的彈藥配製情況(美國率先在戰艦上採用通用垂直發射器,因此將根據任務配製彈藥),所以張雪峰能夠輕鬆的算出印度艦隊在前3輪防空作戰中消耗的防空導彈,特別是區域防空導彈。有了這個數據,張雪峰就能判斷出印度東部艦隊能否頂住第四輪攻擊。

頂不住的話,印度東部艦隊就得使用強制電磁干擾設備。

這就是張雪峰一直在等待的機會。

共和國海軍在日本戰爭後就做了實驗,證明強制電磁干擾設備任何沒有得到全頻段電磁屏蔽保護的電子設備都有毀滅性的殺傷力。根據這一實驗結果,共和國海軍潛艇部隊總結出了新的戰術,即在敵人使用了強制電磁干擾設備之後用魚雷進行攻擊。早在2031年的海軍聯合演習中,潛艇部隊就證明了該戰術的有效性。

當然,在共和國潛艇部隊內部,這一戰術算不上秘密。

肖靖波考慮到了這一點,張雪峰也早就想到了這一點。

只不過,兩人選擇的時機並不完全一樣。肖靖波是在印度西部艦隊使用了強制電磁干擾設備之後才發起攻擊,而張雪峰選擇在此之前發起攻擊。

更重要的是,張雪峰的攻擊手段更加獨特。

射向3艘印度航母的不是裝在魚雷發射管里的650毫米重型魚雷,因為張雪峰更加重視來自海面下的威脅,所以早就為魚雷發射管裝上了533毫米反潛魚雷。攻擊的時候,他使用的是安裝在彈藥發射器內的533毫米反艦魚雷。因為彈藥發射器不具備線導能力,所以他向每艘航母發射了4條魚雷,總共發射了12條魚雷。隨後,他用裝在魚雷發射管內的4條533毫米反潛魚雷攻擊了那4艘全電動潛艇。因為「聖雄甘地」號距離「虎鯨」號最近,所以射出的魚雷最先命中印度東部艦隊旗艦。

從此可以看出,張雪峰更加了解「虎鯨」級攻擊潛艇的戰鬥力。

如果按照傳統攻擊方式,在確保本艇安全的情況下,應該首先攻擊敵人的潛艇,裝填之後再攻擊航母。顯然,這並沒有把「虎鯨」級潛艇的戰鬥力發揮到極限,或者說沒有充分利用彈藥發射器。

作為額外武器,彈藥發射器的最大用途就是增強潛艇攻擊多目標的能力。

攻擊前,只需要為彈藥發射器內的魚雷或者導彈輸入火控數據,不需要潛艇控制魚雷與導彈,從而可以使潛艇用更加有把握的方式攻擊更具威脅的目標。

當然,這也不能說肖靖波不了解「虎鯨」級的作戰能力。

因為採用自導攻擊方式,所以由彈藥發射器發射的魚雷很容易受到干擾,命中率絕對比不上從魚雷發射管發射的線導魚雷。如此一來,像肖靖波這樣的艇長,更樂意用裝在彈藥發射器內的魚雷擴大戰果,而不是將其當作主要武器。實際上,張雪峰也有這樣的打算,只是以「虎鯨」號所處的情況,他必須在幹掉4艘全電動潛艇的同時,重創印度東部艦隊里的3艘航母,因為他並不知道有幾輪導彈攻擊。

靈活使用手裡的打擊力量,算得上是張雪峰最突出的個人能力。

攻擊結果比他料想的好得多,印度東部艦隊專註於防空,而且在反艦導彈逼近的情況下,3艘航母都沒有注意到來自海面下的威脅。射出去的12條533毫米反艦魚雷至少命中了9條。

更重要的是,攻擊4艘全電動潛艇的4條533毫米反潛魚雷的命中率。

等了大約2分鐘,「虎鯨」號上的官兵聽到了從艇外傳來的4次沉悶爆炸聲。

雖然張雪峰有足夠的把握斷定4條反潛魚雷命中了目標,但是在火控計算機分析出爆炸聲的性質之後,他才鬆了口氣。

印度從美國採購的全電動潛艇的性能並不差,只是共和國的反潛魚雷的性能也不差。

針對全電動潛艇迅速普及(主要推動者不是美國,而是共和國,因為共和國早就把全電動潛艇推入了國際市場),共和國海軍投入巨額資金研製先進反潛魚雷。與潛艇一樣,反潛魚雷也走上了全電動化,首先採用仿生物降噪技術、磁流體推進技術等可以大幅度降低魚雷自身噪音的先進技術,從而使魚雷的性能始終走在潛艇的前面。當然,按照共和國的一貫做法,應用了大量先進技術的先進反潛魚雷首先裝備共和國海軍,在下一代先進魚雷問世之後,才會推向國際市場。

4條魚雷攻擊4艘潛艇,全部命中!

更關鍵的是,3艘攜帶了強制電磁干擾裝置的印度航母均被魚雷重創。

雖然莫洛萬在最後關頭啟動了強制電磁干擾裝置,讓第四批反艦導彈全部墜海,但是在航母首創的情況下,印度東部艦隊再也無法對付接踵而至的第五批反艦導彈。

5點25分,第五波攻擊機群到達。

12架J-16B與24架J-17B總共向印度東部艦隊發射了192枚反艦導彈。

雖然數量少了一點,但是對已經失去防禦能力的印度東部艦隊來說,絕對能夠構成毀滅性的打擊。

5點28分,第一枚反艦導彈擊中「聖雄甘地」號。

雖然3艘航母均被魚雷重創,但是在此之前,指揮攻擊機群的預警機確定3艘航母還沒有喪失作戰能力,所以讓攻擊機群首先集中力量攻擊3艘航母,沒有分散力量對付護航戰艦。按照楊晉傑的命令,只有在幹掉3艘航母之後,才能對付護航戰艦。道理很簡單,打掉了航母,護航戰艦也就成了擺設。

此時,「虎鯨」號已經完成魚雷裝填作業。

張雪峰可不想錯過最好的機會,立即用6條650毫米重型魚雷攻擊了3艘超級航母。

遭到魚雷與導彈的雙重打擊,就算號稱「永不沉沒」的「尼米茲」級超級航母也不可能浮在海面上。按照設計時的指標,「尼米茲」級航母能夠承受24枚反艦導彈、或者12條重型魚雷的攻擊。問題是,「尼米茲」級航母設計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出現速度為10馬赫的反艦導彈,以及裝葯威力為1.5噸TNT當量的重型魚雷,其設計指標針對的是20世紀60年代的反艦導彈與重型魚雷。如果按照共和國海軍使用的反艦導彈與重型魚雷計算,「尼米茲」級航母的扛打擊能力最多為6枚導彈與3條魚雷。

6條重型魚雷分別命中3艘航母。

打到這個時候,3艘「尼米茲」級航母戰沉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只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排水量近10萬噸的超級戰艦來說,沉沒肯定是個比較長的過程。

也就在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