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三十九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

伊斯蘭堡時間21點47分,裴承毅正式下達了作戰行動開始的命令。

雖然戰爭爆發後,印度軍隊將迅速做出反應,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打垮印度空軍,奪取制空權,後面的戰鬥將變得非常艱難,但是裴承毅沒有急於求成,在分配給各作戰部隊的命令中明確提到,只有在海軍擊敗印度艦隊之後,才能發起攻擊。

準確的說,這不是裴承毅的意思,是王元慶的意思。

作為軍人,裴承毅絕不會給敵人任何機會;可是作為政治家的王元慶,卻不得不給共和國留下轉圜的餘地。

誰都知道,能否奪取印度洋的制海權,關係到對印戰爭的最終結果。

哪怕項鋌輝、林嘯雷與裴承毅都堅信海軍能夠旗開得勝,殲滅印度艦隊,成為印度洋的主人,國家元首也不可能聽信軍人的片面之詞。換句話說,如果出現萬一,即便只有億萬分之一的可能,海軍在戰鬥中受挫,被印度艦隊擋在了印度洋的大門之外,共和國還要把戰爭進行下去嗎?

王元慶不得不考慮這種可能,也就不得不有所保留。

在海軍戰敗的情況下,哪怕陸軍與空軍有絕對的實力打垮印度,共和國也要為戰爭付出極為高昂的代價。原因很簡單,在印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權的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肯定會不遺餘力的為印度提供戰略支援,美國工廠生產出來的武器裝備、彈藥物資,美國農場生產出來的糧食,以及所有與戰爭有關的物資都會源源不斷的到達印度的港口,成為印度軍隊堅持戰鬥下去的主要動力。

一場高消耗戰爭只能給共和國帶來無盡的損失與傷亡。

王元慶不會打這樣的仗,也就不會冒這樣的險。

由此可見,王元慶的想法很簡單。如果海軍戰敗,最多派兵進入錫金,驅逐駐紮在錫金境內的印度軍隊,幫助錫金建國。如果海軍獲勝,則乘勝追擊,擴大戰爭規模,徹底打垮印度。

關鍵就是海軍能否殺入印度洋,殲滅印度艦隊。

這一要求,讓首輪打擊行動變得異常麻煩。

按照常理,戰爭爆發之後,共和國空軍將全面出動,陸軍也將參加戰鬥,在第一時間奪取制空權,炸毀印度境內的戰略目標,癱瘓印度的軍事力量。只是海軍不可能在一瞬間擊敗敵人、奪取制海權,也就得給海軍幾個小時的行動時間。

作戰計畫制訂得再周密,也得留出這幾個小時。

當然,戰爭爆發後,打擊行動不可能長久拖下去。

到底給海軍多少時間,成了裴承毅制訂戰爭計畫時遇到的第一個麻煩。

最初時,海軍要求提供至少24小時,後來降到了12小時。幾番討價還價後,海軍把這一要求降低到了8個小時,最後裴承毅只給了海軍6個小時。戰爭在0點45分爆發,也就是說,海軍務必在6點45分之前殲滅印度艦隊。

考驗共和國海軍的不是強大的印度艦隊,而是過於短促的決戰時間。

作為艦隊指揮官,華劍鋒非常清楚6個小時能做什麼。

在攻擊半徑大約1500千米的情況下,即便提前派出攻擊機群,戰爭爆發後就對印度艦隊實施打擊,節約半個攻擊波次所需的時間,也只能進行兩輪攻擊。海軍有把握在兩輪攻擊中殲滅印度艦隊嗎?

直到戰爭爆發的時候,華劍鋒都沒有這個把握。

原因很簡單,潛艇只發現了到達蘇門答臘島西部海域的印度西部艦隊,暫時沒有發現印度東部艦隊。雖然偵察衛星在30日下午有所收穫,大致斷定印度東部艦隊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西部的孟加拉灣活動,但是時間已經過去10多個小時,印度東部艦隊在此期間內足以機動數百千米,根本無法對其發起攻擊。

華劍鋒不是沒有準備,不然不會率先發起攻擊。

攻擊機群出發之後,東海艦隊的3支艦載航空兵聯隊各派出4架攜帶大型副油箱與偵察吊艙的J-16B型艦載戰鬥機。雖然J-16B的主要任務是制空(海軍艦載型尤其如此),但是在採用模塊化航電設備之後,J-16B能夠在2個小時內完成任務轉變,執行包括偵察在內的各種戰術任務。需要做的,只是為戰鬥機安裝新的雷達控制軟體,在彈艙內攜帶用來執行偵察任務的吊艙(如果有必要還可以攜帶用來自衛的導彈)。如果任務距離較遠,可以攜帶大型外掛副油箱。在最大偵察距離的任務模式下,J-16B的作戰半徑高達2500千米(前提條件是以亞音速巡航,只有在接近目標時以超音速飛行),算上其配備的火控雷達對海面目標高達450千米的搜索探測距離、以及偵察吊艙內的光電探測設備高達250千米的鎖定跟蹤距離,J-16B能夠發現距離艦隊2750千米的目標。

這個距離,足夠J-16B飛到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以西海域。

12架J-16B分散行動,其火控雷達能夠覆蓋整個安達曼海與孟加拉灣。即便受到任務與作戰半徑的限制,12架J-16B仍然有足夠大的機會發現距離安達曼-尼科巴群島500千米範圍內的所有海上艦艇。

華劍鋒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印度東部艦隊就在這一範圍之內。

當然,並不是海軍在單獨作戰。

轟炸行動開始前,就有4架超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沿著緬甸東部國境線,繞道數千千米進入安達曼海上空。這些無人偵察機都配備了專門用來搜索海面目標的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在飛行高度為35000米的情況下,能夠發現方圓550千米範圍內的海面艦艇。因為配備了複合電源(機翼上表面敷設了太陽能電池板,白天依靠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電能驅動推進電動機,並且為複合蓄電池充電,夜間則依靠複合蓄電池驅動推進電動機),所以這些無人偵察機的續航時間都在一周以上(不由推進能源決定,而是由飛機的故障周期決定)。也就是說,能夠在沒有後勤支援的情況下,在戰區上空徘徊近170個小時。當然,實際續航時間肯定達不到170小時,因為偵察機需要進入印度領海上空,有可能遭到印度的防空系統與戰鬥機攻擊,所以在到達危險區域的時候,需要啟動主動電磁干擾系統與主動激光光電干擾系統,這些設備會消耗大量的電能,從而縮短續航時間。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最大續航時間不會超過24小時。即便如此,對即將進入印度洋的共和國海軍來說也足夠了。

除了偵察機,共和國還調動了半數以上的軍事偵察衛星。

早在日本戰爭之後,軍事偵察衛星就全部交由軍情局管理。為了支援海軍,軍情局在30日下午調整了12顆偵察衛星的飛行航道,確保每4小時對安達曼海與孟加拉灣全面搜索一次。為了不放過任何線索,軍情局還動員了所有情報分析員,集中全部力量處理戰術偵察照片。雖然軍事偵察衛星發現印度東部艦隊的概率只有50%左右,但是依靠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艦隊派出的偵察機與無人偵察機可以重點搜索衛星忽略的海域,從而提高發現印度東部艦隊的概率。

如果算是在孟加拉灣活動的海軍潛艇,總共有四支力量在尋找印度東部艦隊。

用華劍鋒的話來說,就算印度東部艦隊的戰艦全都能像潛艇那樣躲到海面下,只要還得浮上水面換口氣,就逃不過撒下來的天羅地網。

對此,印度東部艦隊司令官莫洛萬並不清楚。

收到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上的軍事基地遭到轟炸的消息時,莫洛萬上將正在忙著處理海軍司令部發來的最新消息。

作為費爾南德斯的主要手下,莫洛萬並沒細想海軍司令部的戰術意圖。

4年前,莫洛萬能夠擠掉懷德特,成為東部艦隊司令,與費爾南德斯的提拔有很大的關係。當時,東部艦隊是印度海軍的頭號艦隊,不但擁有2艘航母(當時印度海軍將僅有的2艘中型航母都部署在東部艦隊),還擁有印度海軍70%的大型水面戰艦與50%的潛艇。這一部署完全符合印度的戰略需要,因為西面的巴基斯坦除了幾艘全電動潛艇還有點來頭,其水面艦隊不值一提,根本不可能對印度海軍構成威脅,所以印度海軍需要提防的是來自東面的敵人,也就是早就想入主印度洋的中國海軍。將主力放在東面,才能守住進入印度洋的幾處海上要道。隨著印度從英國採購第三艘中型航母,以及後來接收美國的超級航母,印度海軍才在西部艦隊部署航母戰鬥群,力求徹底壓制巴基斯坦海軍,掌握阿拉伯海的制海權。當時莫洛萬曾提出在維沙卡帕特南南面的卡基納達或者金奈建立第二處大型海軍基地,將所有的航母艦隊都部署在東部艦隊,集中力量封鎖馬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只是這一提議連費爾南德斯都不支持,原因很複雜,比如修建第二處海軍基地需要耗費數十億美元、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風險太大等等,最關鍵的還是沒人希望讓一名艦隊司令官掌握印度海軍的所有家當。

雖然有些挫折,但是莫洛萬這幾年混得風聲水起。

按照印度海軍內部的猜測,費爾南德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