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龍騰九天 第三十章 兩手都硬

7月29日,史塔克到達新德里。

這位五角大樓的「新星」乘坐的專機還沒到達甘地-尼赫魯國際機場,軍情局就收到了消息,李存勛立即趕往元首府,向王元慶彙報情況。

密切監視美國高層的一舉一動,是王元慶親口向李存勛下達的命令。

雖然史塔克離「高層」還差那麼一點,但是他與杜奇威的關係非同一般,而且在此之前與杜奇威一同前往白宮,其新德里之行的意義肯定非同凡響。

「史塔克?」王元慶聽完基本情況介紹,皺起眉頭說道,「他不過是個上校軍官,就算與杜奇威有密切關係,也不能說明什麼吧?」

李存勛笑了笑,沒有急著開口。

「局勢發展到這一步,美國關注印度的情況也是理所當然。」王元慶拿起放在茶几上的香煙,給了李存勛一根,再給自己點上,說道,「事到如今,如果美國仍然無動於衷,我們才應該擔心。」

「不同的是,史塔克臨行前去了白宮。」李存勛點上香煙,說道,「更重要的是,與杜奇威、史塔克會面之後,布蘭迪諾開始遊說國會議員。具體的情況還不太清楚,要過幾天才能收到更確切的消息。只是這些事情同時到來,肯定不尋常。」

「你是說……」

「布蘭迪諾很有可能做出了某個決定。」

王元慶點了點頭,說道:「這是肯定的,關鍵是,他到底做出了什麼樣的決定。」

李存勛暗自嘆了口氣,這也是他心裡的疑問。

布蘭迪諾住進白宮之後,美印關係明升暗降,雖然其某些政策被美國的政客說成「賣國行為」,但是包括王元慶在內的共和國高層非常重視這個紐約州的「民主黨野小子」,認為布蘭迪諾不但修正了前面數任政府犯下的錯誤,還為美國找到了全新的發展方式。布蘭迪諾就職的時候,王元慶就吩咐軍情局,一定要重視這個讓民主黨在大選中起死回生、獲得半數以上選民支持的總統。當時王元慶就預測,布蘭迪諾將在2年內改變美國的基本政策,兌現大選承諾。事實證明,王元慶的預測非常準確。2年下來,布蘭迪諾不但兌現了承諾,還贏得了廣泛支持。

布蘭迪諾表現得越優秀,王元慶越重視。

2年前,也就是布蘭迪諾住進白宮不到半年,王元慶就讓李存勛提供了美國新任總統的全部資料,花了一周的時間仔細研究。2033年底,王元慶在高層大會上否決了提高複合蓄電池出口級別與擴大「清潔能源國際合作組織」(在「技術換產品一攬子框架協議」的基礎上成立的以共和國輸出可控聚變核電站的國際合作組織)的提議,明確要求加強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

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因為這樣做等於讓共和國從戰略擴張走向戰略收縮。

僅僅過了1年,當布蘭迪諾再次向國會申請數萬以美元的基礎建設經費,重點建設國家基礎電網的時候,包括李存勛在內的眾多共和國官員才明白元首為什麼要對美國實施技術封鎖。新一代電網所需的基礎技術與複合蓄電池、可控聚變核電站一樣,都以具有常溫超導性能的催化金屬氫為主要材質。雖然美國在複合蓄電池與可控聚變核電站上取得突破,但是其催化金屬氫的生產技術非常落後,其第一代可控聚變核電站甚至使用了只有在109K(大約零下164攝氏度)才具備超導性能的導電材料。共和國對美國進行技術封鎖,不是害怕來自美國的競爭,畢竟市場上廣泛使用的4到8級複合蓄電池除了共和國能夠生產之外,美國與歐洲(法德意三國)都能生產,俄羅斯也開發出了4級複合蓄電池,民用級別的超導技術已經不存在多少秘密。王元慶要做的,就是消耗美國的國力,讓美國在國家基礎建設上付出更大的代價,從而削弱美國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

這麼做的意義有多大,外界不清楚,李存勛卻非常清楚。

因為催化金屬氫的生產技術不成熟,所以美國在建設國家基礎電網的時候只有兩種選擇,一是使用相對落後的高溫超導材料,二是擴大催化金屬氫的生產規模。前者能夠有效降低基礎建設的成本,但是存在「重複建設」的弊端,等到美國在10年或者20年後掌握了催化金屬氫的生產工藝,還得重新建設國家基礎電網。後者能夠一次到位,但是投入的資金將非常驚人,按照軍情局估計,如果建設規模與共和國的國家基礎電網相當,美國投入的資金將是共和國的10倍以上。

不管怎麼選,美國都要在基礎建設上耗費更多的國家實力。

雖然共和國加強技術封鎖,無法杜絕美國獲得催化金屬氫的基礎技術,但是能夠延遲美國掌握關鍵技術的時間,拖延美國的基礎建設進度。只要拖上幾年,布蘭迪諾政府就將遇到大麻煩。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王元慶把布蘭迪諾當成了真正的敵人。

美國大搞基礎建設,可以說是共和國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作為軍情局長,李存勛很清楚布蘭迪諾此舉的用意。如果上台的不是布蘭迪諾、而是某個來自共和黨的總統,或者布蘭迪諾上台之後並不重視基礎建設,美國肯定會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敗下陣來,失去與共和國對抗的本錢。

布蘭迪諾抓住了關鍵問題,也找到了解決辦法。

支持印度牽制共和國救不了美國,與共和國直接對抗救不了美國,拉攏西方國家也救不了美國,真正能夠救美國的正是基於國家基礎建設的國家綜合實力,特別是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的技術實力。

在大搞基礎建設的背景下,布蘭迪諾悄然調整對印政策,提前「收割」既得利益,既是其基本政策的延續,又是其對外政策的表現。

調整政策不等於放棄印度,走出困境之前,美國不會放棄印度。

回到現實問題,布蘭迪諾或者杜奇威讓史塔克前往新德里,肯定會為印度打氣,讓印度下定應戰的決心。

問題是,史塔克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美國總統?

想到這,李存勛長出口氣,朝王元慶看了過去。

接觸到李存勛的目光,王元慶笑了笑,說道:「想明白了?」

李存勛點了點頭,說道:「布蘭迪諾派了個上校去新德里,美國肯定不會參戰。如果美國打算參戰,即將到達新德里的就不是史塔克,而是國務卿或者國防部長。史塔克是杜奇威的心腹,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杜奇威,所以美國不會完全拋棄印度。由此可見,布蘭迪諾很有可能在戰爭期間為印度提供全面軍事援助,甚至拿美軍的武器去武裝印度軍隊,但是美國絕對不會參戰。」

「你說得沒錯,這就是布蘭迪諾做出的決策。」

「可是……」李存勛微微遲疑了一下,說道,「布蘭迪諾早不做、晚不做,偏偏在這個時候開始支持印度,總有點亡羊補牢的嫌疑。」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王元慶笑了起來,說道,「如果布蘭迪諾在此時向印度提供全面軍事援助,他要麼是徹頭徹尾的笨蛋、要麼是絕頂聰明的高人。」

李存勛朝元首看了過去,似乎不太明白元首這番話的意思。

「我們換個角度,站在布蘭迪諾的立場上看印度。」王元慶換了個坐姿,說道,「對美國來說,印度要麼是不可否缺的盟友,要麼是某個完全不相干的國家。到底是哪種角色,不由印度與我們的關係決定,也不由印度的實力決定,而由美國的基本國策決定。從賈培爾開始,美國歷任總統都將我們當作除之而後快的敵人,竭盡全力封鎖絞殺,妄圖將我們打回原始形態。在這條道路上,美國走了二十年,沒有獲得多少好處,反而嘗到了不少苦頭。布蘭迪諾上任之後,美國的政策發生重大轉變。雖然在國際社會上,美國仍然以西方國家老大的身份與我們對抗周旋,但是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美國已經做出了讓步,而且是非常明顯的讓步。毫無疑問,布蘭迪諾把重點放在國內,完成了由韋斯特伍德開始的戰略轉型。美國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儘快在關鍵領域追上我們、跟上時代步伐、完成產業革命,獲得繼續與我們對抗的資本。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既要增強自身的實力,又要拖住我們的步伐。增強自身實力方面,布蘭迪諾選擇了最正確的道路。為了牽制我們,布蘭迪諾別無選擇,必須讓印度發揮關鍵作用。最重要的是,美國絕不能捲入南亞戰爭,不能向印度做出任何保證,更不能在南亞問題上丟掉國際聲望,從而對其他盟國產生影響。」

李存勛微微點了點頭,王元慶的分析非常到位。

「如果前面的分析成立,那麼布蘭迪諾在兩年前就開始為這場戰爭做準備了。」王元慶長出口氣,說道,「給火熱的美印關係降溫,提前在印度收穫成果,正是美國準備從印度撤退的明顯徵兆。當初,美國只同意向印度出售由海軍研製的艦載戰鬥機,而沒有向印度出售由空軍研製的戰鬥機,正是不希望陷得過深。設想,如果戰爭爆發,由美械武裝起來的印度軍隊再次慘敗,美國的顏面何存?在軍售上有所保留,就算印度輸得再慘,美國也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