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軍火帝國 第四十九章 大蕭條

通用汽車倒閉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遠遠超過了花旗銀行破產。

作為「2018年全球大蕭條」爆發的標誌性事件,通用汽車公司破產倒閉被載入了史冊。7月21日當天,紐約三大股市集體跳水,道.瓊斯指數到收盤時暴跌42.1%,創下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的最高跌幅。接下來的3個交易日內,道.瓊斯指數從20日開盤時的17432點下跌到了24日收盤時的4331點,跌幅達到75.2%。

一夜之間,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家庭數十年的積蓄變成廢紙。

通用汽車公司破產倒閉,直接導致21萬名員工失業,使2萬多家相關企業的近200萬名工人失去了飯碗。

與直接影響相比,間接影響更加恐怖。

福特汽車公司與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與通用汽車公司面臨同樣的問題,如果不能儘快出售給有「實力」的競爭對手,均將在年內宣布破產。

與2009年時相比,幾乎沒人相信美國政府會出手拯救已經宣布破產的通用汽車。

在要不要拯救通用汽車的問題上,弗雷德里克也舉棋不定。

拯救通用汽車、乃至美國產業的關鍵不是政府砸多少錢進去,而是儘快解除對電動汽車與電動汽車零配件的貿易壁壘,使美國的汽車產業能夠獲得物美價廉的電動汽車零配件,以代工生產與承包銷售的方式,在美國市場推銷廣受歡迎的電動汽車。要想解除貿易壁壘,不但需要總統同意,還需要國會同意。在當時的情況下,美國國會能否迅速批准解除貿易制裁,幾乎沒人抱希望。

如果美國解除對電動汽車與電動汽車零配件的貿易制裁,等於向中國「投降」。

暫且不說面子問題,隨著大量電動產品湧入美國市場,中國將成為最大受益國,美國的其他產業將遭受致命打擊。不說別的,隨著全電動支線客機在2018年成功首飛,如果放開市場,波音公司將成為第二個受害者。如果波音公司倒閉,造成的影響將比通用汽車嚴重百倍!

最終,弗雷德里克做出了一個「痛苦的選擇」。

放棄拯救通用汽車,全力扶持福特汽車與克萊斯勒汽車。

當時,弗雷德里克只能將所有希望寄托在美國「國產」的複合蓄電池身上。如果能夠在2018年年底之前製造出複合蓄電池,美國就有能力在電池技術上趕超中國,推行類似於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國內產業升級計畫,拯救美國經濟。

從長遠看,弗雷德里克的決策沒有錯。

在未來的競爭中,2家美國汽車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不會比3家美國公司差多少。美國政府還能更加有效的利用科研經費,讓2家汽車公司儘快走出困境。

年底,在法院裁決通用汽車破產倒閉的時候,福特與克萊斯勒的研發部門已經拿到了複合蓄電池的樣品,正在著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電動汽車」。隨後美國政府也以「擔保貸款」的方式資助福特與克萊斯勒收購了通用汽車的營銷網與專利技術。

只是,誰也沒有辦法阻止因為通用汽車破產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

到2018年底,美國總共有28741家企業宣布破產,遭到清算的資產總量超過45萬億美元,美國為此付出了30萬億的損失,相當於平均每個美國人為此支付了10萬美元!

8月份,以法國雪鐵龍-標誌汽車公司宣布破產為標誌,歐洲經濟危機爆發。

雖然在破產清算時,法國政府批准了雪鐵龍-標誌汽車公司與中國東風汽車公司達成的總價值75億歐元的收購合同,東風汽車公司承諾在為來10年之內,不但所有在歐洲地區銷售的雪鐵龍-標誌汽車將繼續在歐洲生產,還將把部分東風公司的電動汽車生產線轉移到歐洲,為法國等歐盟國家創造至少25萬個就業崗位,但是雪鐵龍-標誌汽車公司遭遇破產清算仍然對整個歐盟產生了嚴重衝擊。

8月底,擁有上百年歷史的羅爾斯.羅伊斯(勞斯萊司)汽車公司宣布破產。

本來就不景氣的經濟使得豪華轎車的銷量持續下跌了10多年,加上共和國的幾家汽車廠在2018年初陸續推出採用了4級複合蓄電池的豪華電動轎車,勞斯萊司公司陷入經營困境,最終在負債達21億歐元時不得不宣布破產。

到2018年底,除了德國的大眾-賓士公司(大眾公司與賓士公司在2018年6月合併)、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之外,歐洲的其他汽車公司要麼宣布破產、要麼被中國汽車公司收購、要麼與中國汽車公司達成合作聯營關係。

因為歐洲採取了更加「開放」的貿易政策,所以歐洲經濟危機爆發時的跡象並不明顯。

直到2019年1月,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宣布破產,歐洲經濟危機才進入「高潮」。因為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緩慢,各國均有不同的打算,未能為應對經濟危機採取有效政策,所以歐洲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更加嚴重。

僅2018年底,法國的失業率就突破了14%,德國達到了12%,英國為17%。

經濟危機的直接後果是政治動蕩。

2019年初,義大利總理首先辭職、宣布提前舉行大選。隨後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荷蘭等國政府的執政黨要麼被迫提前辭職,要麼在舉行的大選中淪落為在野黨。新上台的幾乎都是右翼或者中右翼政黨。

2018年10月,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宣布接納「三堅集團」注資,「三堅集團」出資255億歐元收購該公司41%的股票,加上之前持有的10%的股票,成為淡水河谷公司第一大獨立股東,成為經濟危機向新型經濟體擴散的標誌性事件。

早在2017年底,「三堅集團」就成了全球第三大資源類企業。

「三堅集團」與淡水河谷的併購談判從2017年8月份開始,藺彥博最初開出用180億美元收購淡水河谷57%的股份,成為淡水河谷的控股股東。淡水河谷只答應以380億美元出售39%的股份給「三堅集團」。

談判進行了14個月,雖然進展不快,但是雙方的分歧一直在縮小。

通用汽車與雪鐵龍-標誌汽車先後宣布破產,對淡水河谷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汽車產業是消耗資源的最大產業,也是鋼鐵與電機鋁的主要下游廠家。在汽車產業不景氣的情況下,以開採鐵礦石為主的淡水河谷公司的前景自然不景氣。

在雙方達成協議之前,淡水河谷公司的負債資產率已經超過了120%的警戒線。

也就是說,如果談判破裂,淡水河谷將在年底前申請破產保護。

完成併購後,「三堅集團」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資源類企業。

淡水河谷順利度過危機,不等於新型經濟體的其他企業能夠順利過關。

到2018年底,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國總共有3萬餘家企業宣布破產,三個國家的失業率都超過了15%,其中印度高達27%。

作為第四次印巴戰爭的「戰敗國」,印度的情況最為糟糕。

經濟危機爆發時,美國援建的大批項目要麼剛剛動工、要麼還未完工。美國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只能縮減對印援助。2018年下半年,不但桑托斯被迫辭職,新上任的印度總理還在3個月內3次調整印度的經濟發展規劃。可見,印度的國內經濟問題有多麼嚴峻。

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不但導致各國消費市場迅速萎縮,還導致國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在無法取得一致的情況下,幾乎每個國家都只能繼續抬高貿易門檻,盡量擋住其他國家的商品,拚命把本國的商品銷往全世界。

全球性經濟危機迅速演變為全球性大蕭條。

除了在艱難中前進的共和國之外,幾個主要經濟體中,日本的表現可算是「獨樹一幟」。

東海戰爭後,軍人走上了日本政壇,成為了日本的實際統治者。隨即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使日本軍人政府獲得了擴張軍備、刺激經濟發展的機會。

2018年,日本的軍費開支達到235400億日元(以2018年12月日元匯率計算,約和1278億美元),比2017年度上漲43%(以美元計算只上漲了29%)。2018年12月通過的2019年度預算中(以往日本的財政年度是從每年的4月份開始,軍人執政後改為從1月份開始),軍費預算達到了376500億日元(約和2038億美元),比2018年度上漲59.5%,佔全年總財政預算的39%,佔2018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17%。該年度,日本的財政預算赤字率預計將達到驚人的218%。

在高得嚇人的軍費預算的支持下,日本經濟表現得非常「堅挺」。

為了配合巨額軍費,日本政府不但在2018年底宣布將自衛隊改為「國防軍」,還公布了「2019至2025年軍事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建立以航母為核心的遠洋艦隊、打造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