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看著身邊人遞上來的摺子,就算是李坤也感到極其意外,但旋即想起邱言在北疆決戰之前,就準備好的安置諸部疏,這心中翻滾的念頭便又平息下去。
只是難免越發生出顧忌來了——那許應一併非今日才開始引導皇帝的心思,只是這反軍的一席話,化做引子,將李坤心裡的擔憂徹底引爆了罷了。
但另一方面,面對這種局勢,邱言沒有收斂的意思,反倒越發將自己算無遺策的一面展露出來,這種反其道而行的方式,也收穫了意外的效果。
當皇帝對一個人顧忌到很深的地步時,反倒不敢輕舉妄動了,裡面的緣由也很簡單,況且李坤也不是昏庸之主,也知道邱言志向何在,就算基於權力本能,會有其他想法,但現在被邱言遞上來的摺子一驚,也算是清醒過來,接著便打開摺子,掃了一眼,隨即愣住了,跟著面色凝重。
「這……這上面所記的都是真的?」
李坤本來只是想大概的掃上一眼,然後再順勢讓邱言負責此事的,在他看來,這次事情既然是許應一等人所引起,想要禍水東引,令邱言接下這燙手山芋,結果邱言卻事先準備好摺子了,那就是料到此事了,必然早有準備,如此一來,最後的結果如何著實難說。
只是,李坤卻也不認為邱言除了動用口才去招降,還有其他什麼辦法,但看著手中的奏摺,這才知道邱言並非無的放矢,很有可能是早就在思索這些辦法了,同時這摺子上的內容,也讓他大為驚駭,對邱言的顧忌一下子提升到了極點,想要知道消息來源何在。
而如此一來,也讓李坤對邱言手中的另外一封奏摺好奇起來。
另一方面,殿中文武本也有與皇帝相似的念頭,但現在見了皇帝的反應,卻也是紛紛疑惑不已,對那摺子中記述了什麼,尤為好奇。
在眾人的疑惑,皇帝再次開口道:「這奏摺上的信息,邱卿你是從何處得來?」
「這倒不是什麼隱秘,」邱言好整以暇的回應,「臣執掌兵部,這過往的文書本就是消息來源之一,更不要說在調集資源的時候,會接觸到沿途的商賈、世家,從他們的口中、信中,同樣有信息透露出來,只是這些信息乃是零散、瑣碎的內容,要經過印證與重組才能展露出更深層次的隱秘。」
「原來如此,」李坤聞言眉頭微微皺起,「這邱卿若能將個中技巧傳授給這兵部官員,甚至軍中將領,能抵得上千百斥候,甚至猶有過之,不,也不好,若是透露太多,讓那閑雜之人聽去了,反而流傳出去,也不是沒有可能,這樣一來等於給王朝增加了……」
這皇帝想著想著,自己先就陷入了糾結之中,但他越是這樣,越使得手中奏摺的內容讓人好奇,使得那滿朝文武無不引頸以待。
邱言卻道:「皇上,臣的這些方法算不上什麼高深的東西,這世間之人只要有心,就能總結出來,況且在臣所著的武經總要制部中,也有收錄,這些都只是小術,能改小勢,卻無法扭轉大勢,這自古以來,為國者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不是一兩小術能影響的。」
這話已經有些教育皇帝的意思了,但在場的大臣倒是沒有表現出多大的意外之色,要知道在大瑞一朝士大夫的權勢和地位是很高的,當面罵皇帝的人都不少,沒事噁心一下皇帝更是家常便飯,邱言這樣的話說出來,根本算不上什麼。
君不見那前宰執馬陽如今正安居地窖之中,光明正大的編撰通鑒,這打的旗號就是要讓未來皇家以史為鑒,其潛在含義就是要專門編一部史書給皇家看,教育皇室子弟怎麼當皇帝,該注意些什麼。
這樣的口氣可以說是大破天了,但日後此書真成,也必然是一本人道典籍,而皇室也必須恭恭敬敬的收錄,作為傳承之本。
從此也能看出這士大夫的地位與人格,與皇帝其實並無多少上下之別。
這個時候,終於有人忍不住開口問道:「皇上,臣斗膽要問一句,這邱尚書的摺子里到底寫了什麼?」說話的並非幾位宰執的哪一位,而是看上去年歲不小的老臣,他口上說著斗膽,但語氣中卻滿是催促。
李坤也不以為意,便道:「此折中所列的,乃是一串名單,多數為那反賊中人的家眷,詳細標出了其家中幾口,父母、妻兒姓甚名甚,身上的特徵等,此外更有一直以來,我大瑞境內與那反賊互通有無的商賈,大致列出了他們供給反軍的物資、器械名單。」
此言一出,這殿上先是一靜,隨後便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倒吸冷氣之聲。
他們當然明白這樣一份名單的威力,其價值怕是不下於三萬精兵!
同時,這文武百官也明白過來,為何皇帝之前看了奏摺之後,表情會有明顯變化,畢竟這背後代表的信息太過駭人,就算是群臣也感到心下有寒氣冒出,在胸中翻湧。
李坤又道:「另外,邱卿還建議朕,在招安的時候,令那些反賊將自家的家眷都遷到關中,然後安心在各地為流官,待時間久了,能證明於國有忠,安居其事,方可再行調動。」
這話說白的,其實就是拿捏人質,讓天罡地煞賊等接受招安後,能投鼠忌器,受到制約。
但立刻就有大臣表示不滿——
就見一名御史出列道:「我大瑞立國以正,乃天下正朔,當以仁德治理天下,便是那反賊之流,只要受了招安,只要看到陛下懷德,自然會真正歸心,豈能效那法家之行?須知苛政猛於虎!」
這話說出後,朝上不少官員神色微動,更有幾人露出惱怒之色。
當年列國時代百家爭鳴,後來大炎武帝獨尊儒術,儒家成了顯學正統,罷黜百家,但這般思想豈能輕易斷絕,歷朝歷代多數都是外儒內法,這法家的傳承一直沒有斷絕,在大瑞的朝堂上也有不少傳人。
遠的不說,單是前宰執韓逸,就是法家之人,對邱言還有過指點,他的兒子韓變隱於翰林院中,原本也有計畫,被邱言破壞後安穩了些年頭,而其人所學的也是法家之術。
這位御史的一句話,得罪的人不少,但這時候當然沒人出來反駁,而是要看邱言如何回應,因為他們也看出來了,這位御史說的大義凜然,實際上還是舊黨一派,是許應一的屬下。
現在的局勢逐漸明朗,許應一等人的計謀,看上去萬無一失,但皇帝剛才的話,與邱言的這封奏摺,局勢有了逆轉的可能。
邱言卻不慌不忙,只是道:「為治之要,莫先於用人,而知人之道,聖賢所難也。那賊人造反在先,本就有污於身,又不是正統出身,朝中之人對其無法知根知底,多大防備又有何錯?許學士剛才也說了,能和平解決爭端,既然如此,只要稍加註意,就能讓那些接受招安之人安居,避免再次流血的發生,楊大人又為何要阻止?」
這楊大人,指的正是這跳出來的御史,至於許學士,則是說的許應一。
而且,邱言都說了,連聖賢都覺得識人不易,又遑論其他?
至此,情況已經清晰了,這殿上的文武百官,也大致明白了結果——還是要讓邱言走上一遭,但招安條件,卻加上讓反賊的諸多首領,將他們的家人交出來作為人質,以示誠意,若是不願,邱言就能推說這接受招安乃是反賊的推托之詞,為的是拖延時間。
同時,沿途對反賊有過資助的商賈,很有可能也要在邱言東去的時候,被秋後算賬。
「這一連串連消帶打,確實高明,」思索著這些,就連許應一,也忍不住對邱言的應對感到欽佩,但他同樣也知道,這並不足以改變自己的布局,「可惜,提出這樣嚴苛的條件,也能讓那些反賊順理成章的拒絕,到時一個逼人難降的名頭,就要落在這邱言的頭上了!」
他正在想著,皇帝李坤也已經大概接受了邱言的提議,他並非不知其中風險,但邱言所說的也不假。
說到底,接不接受招安,影響的是邱言的名聲,而無論是哪種選擇,對王朝而言都是有利的。
另一邊,邱言卻又將手上的另外一份奏摺舉起,並朗聲道:「皇上,臣還有一份奏摺,事關重大,因不能自行決斷,更還未徹底證實,本不想現在拿出,但既然要去往東邊招降,所以還是先行奉上,以免日後延誤。」
「哦?」李坤看著那份奏摺,本就好奇,現在更加迫切,「拿上來。」
待得手下人將奏摺遞過來,李坤翻看了幾頁之後,登時面色劇變。
這陛前的諸多文武大臣,同樣也是好奇,而如許應一與蔡闕等人,從剛才開始,就隱隱感到不妙,對這封奏摺心有警惕,如今見了皇帝表情,那不妙之感越發強烈。
突然,李坤抬起頭,狠狠的瞪了許應一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