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起伏 第121章 亂戰(一)

恩格斯有句話,「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大蕭條時期社會對經濟技術需求空前強烈,到21世紀依舊有巨大影響力的諸多學說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斯大林模式,法西斯模式,美國羅斯福新政,乃至中國模式。四個世界上主要的國家都完成了自己應對方式。針對這些模式的研究以及相應經濟學的解釋都應運而生。

處於世界邊疆的中國影響力相對比較小,至少在環北大西洋經濟圈中的影響力比較小。不過這只是針對普通人而言。限於所在的社會現狀與信息渠道,普通人乃至一般的學者,對於情報信息的收集乃至理解都受到相當的限制。但是在第一流的人才中,對「中國模式」的看法就相當不同。

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中國模式就非常注重,儘管向這個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領袖獻計獻策的人非常多,包括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

古典經濟學家和新古典經濟學家都贊同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而凱恩斯卻反對這些,提倡國家直接干預經濟。他論證了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較具體的目標;他的這種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核心的思想後來成整個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甚至可以說後來歐美的宏觀經濟學都是建立在凱恩斯的《通論》的基礎之上的。

但是陳克主導的「中國模式」與凱恩斯依舊有巨大的不同。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者之一,陳克領導的中國並不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核心」,而是以發展生產力與拆除貿易壁壘,實現交易社會化的工業體系為核心。對於羅斯福而言,中國模式其實更合他的心意。

當然,羅斯福並不是社會主義者,更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羅斯福當然旗幟鮮明的反對徹底消滅「資本私有制度」。如果羅斯福敢支持反對資本私有制,只怕他也早就被「神經病人」給槍殺了。但是羅斯福從「中國模式」中汲取了大部分實踐方式。

羅斯福不知道的是,陳克推行的「中國模式」中,也大量的汲取了「羅斯福新政」中相當一部分實踐方式。只是「中國模式」比羅斯福新政要早的多,羅斯福自然會充分借鑒人民黨行之有效的一部分內容。

正因為如此,羅斯福對是否要和中國開戰頗為猶豫。即便是遭到了中國《茅山誅妖傳》的嘲諷,羅斯福的遠房堂叔老羅斯福總統也被狠狠的類比為「鍊金術士巫妖」,不過羅斯福本人還真的不太在乎這些。《茅山誅妖傳》一看就是源於統治階級手筆的東西,強大的「邪惡」力量並不是為了邪惡而邪惡,而是為了利益而遵從了自己的道路。得知《茅山誅妖傳》的劇本來由陳克親自執筆完成,羅斯福甚至連生氣的感覺都沒有,他甚至頗為欣賞陳克的才氣。狼吃肉,狗吃屎,能寫出基於利益的劇本,本身就該是統治者的氣量。

現實中一個明白利益所在的中國領導者,是非常難以對付的存在。羅斯福不得不考慮到與中國進行戰爭的危險。從利益的角度考慮,德國的危險比中國大的多。環北大西洋經濟圈是1939年世界經濟的精華所在,成為歐洲霸主的德國對美國的威脅遠遠大於中國。這根本不用花費太大力氣就能考慮清楚。問題是,解決了德國之後呢?

控制了整個西太平洋的中國將與美國隔著一個太平洋對峙,即便是美國有菲律賓作為亞洲基地,那又能如何?在中國的海空軍包圍下,讓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進駐菲律賓,只是送肉上門的節奏。羅斯福是法學院出身,1913年任海軍副部長。對於在太平洋和中國來一場規模空前的海戰,羅斯福當然深刻的知道其難度。同時,羅斯福很清楚,等到中國佔領了整個西太平洋之後,美國再試圖把中國攆回東北亞的難度到底有多大。

最關鍵的事情在於,美國人民根本不想在遠東來一場空前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投入之大前所未見,而勝負根本無法預計。抱著一種利己主義的怒氣,羅斯福想,如果中國主動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就好了!

問題是中國根本沒有這種動作,美國艦隊不是沒有去「打醬油」。在中國艦隊南下的時候,美國太平洋艦隊也派遣部隊前去尾行。結果中國海軍對美國艦隊採取了視而不見的姿態。羅斯福從來不在乎編造謊言,作為一名政治家,編造謊言是最基本的能耐之一。美西現在在西太平洋的落腳點菲律賓就是靠美西戰爭贏得的。美西戰爭本來就是一場建立在謊言上的戰爭。

西班牙軍對古巴起義者的殘酷鎮壓危及美國資本家在該地的經濟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國派往古巴護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國遂以此事件為借口,於4月25日對西班牙採取軍事行動。

羅斯福比誰都清楚,「緬因號」到底是怎麼爆炸的,給西班牙人十個膽子他們也不敢這麼干。美國人巧妙的讓「緬因號」爆炸了,然後這就成了借口。

如果可能的話,羅斯福還是很希望能夠「複製」緬因號事件。如果沒有共和黨的阻撓,羅斯福早就把這個計畫給實施了。在馬上就要開始的美國大選中,對羅斯福極力擴大聯邦政府的權力,壓制各州州權,並且允許建立工會,實施養老保險的羅斯福新政,共和黨深惡痛絕。所以美國共和黨絕對不允許羅斯福把美國拖入世界大戰。一旦進入戰時體系,羅斯福必將得到更大的權力,共和黨對任何能夠引發美國對外戰爭的可能都盯得很緊。

美國太平洋艦隊跟著中國艦隊南下的事情,在共和黨的宣傳下,在美國國內掀起了極大的風潮。共和黨指責羅斯福故意要引發戰爭,把美國拖入亞洲戰爭中去。哪怕是共和黨極度不待見中國,他們依舊在國會中質詢,「如果美國艦隊出現在中國與英國荷蘭交戰的海域,然後一枚天知道誰發射的炮彈射向美國艦隊,那麼羅斯福總統會不會立刻對中國宣戰?」

大家都是政客,誰不知道這套把戲是怎麼玩弄的?共和黨先發制人,把羅斯福有可能採取的伎倆扼殺在萌芽當中。見識了老兵們和平進軍華盛頓後慘遭鎮壓的美國民眾當然不肯參與戰爭,共和黨提出了問題之後,美國議會經過數次討論,乾脆提出了一個議案,要求美國太平洋艦隊不得以任何形勢介入中國與英國的戰爭。哪怕是遇到了襲擊,國會也需要對其進行調查。

中國駐美國大使很快就得到了這方面的消息,中國國內要求駐美各單位都要努力拖住美國,不讓美國參與西太平洋戰爭。在情報工作中,這些事情頗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在一些試圖吸引眼球為生的小報上,很快就出現了一些「故事」。包括英國海軍化裝成德國海軍與中國海軍襲擊美國艦隊,試圖引發中美,德美戰爭的故事很快就流行起來。美國人民因為與上層隔離,對於「謠言」的喜愛遠勝於與真相的渴望。這些小故事哪怕編寫的在專家眼中離譜的滑稽,但是國家層面的高度並不是人民想知道或者能夠理解的,只要能夠讓美國民眾覺得符合了自己能夠理解的思維,那麼美國民眾就寧肯相信這些故事。

「編寫故事的要點在於一定要喜聞樂見!一定要喜聞樂見!而且要讓人民覺得自己有分辨能力,能夠識破各種上層的謊言!」中國駐美的情報機構人員對此做出了非常正確的判斷。

所以故事最初的版本都是以平鋪直敘開始,直指一些簡單的陰謀。隨著美國民眾的胃口與注意力開始集中在這些方面上,故事開始逐漸升級,各種層層嵌套的陰謀開始出現,包括間諜,反面間諜,諜中諜之類的陰謀故事開始更多出現在美國文化市場上。

中國情報戰機構並不存在那種直接探聽外國機密情報的部門,陳克一直認為對於工業化社會,這種手段用處不大。特別是中國這種強大的工業國,只要自己不犯錯,單憑勢力就能解決敵人。間諜無人權,被抓到之後立刻處死是常態。但是對於收集各種經濟情報以及文化以及社會動向的人員,可以說是間諜,卻不能歸於間諜的行列。例如中國收集各種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公開的經濟數據,也自己收集調查一部分美國或者其他國家的經濟數據,這種情報人員即便被抓,也不能被判間諜罪。頂多是驅逐出境的待遇。

只要不牽扯生命危險,就能夠相信同志們的忠誠。更何況中國可以正大光明的向美國或者其他國家索要這些人員。營救手段以及營救渠道可以說是非常多。陽謀永遠都勝過陰謀。

所以中國情報機構編寫文章是吃飯的能耐之一,三流乃至四流小報對這些文章有很大需求。見到此類文章大賣,美國本土的報刊雜誌也隨之跟進。各種以「中美開戰是英國陰謀」「德美開戰是英國陰謀」的觀點很快就在美國流行起來。

共和黨有了來自民間的「民意」,對與羅斯福的質疑態度更加激烈。羅斯福這種白毛老狐狸自然知道進退,他明白短期內以小摩擦把美國拖入戰爭已經是不太現實的事情。

英國方面當然注意到了這種事情,羅斯福在官面上不說,其實已經多次與英國有過私下的溝通。這位坐在輪椅上的總統多次表示,如果英國與德國發生戰爭,美國不會傾向德國。當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