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起伏 第81章 南望(一)

人民黨的高層很歡迎日本的變化,一個專註於國內生產力分配鬥爭的國家一般不會選擇對外擴張的路線,除非這條道路實在是走不通。這至少需要好幾年才能被判斷出來。至於那時候的日本會不會因為這幾年的整頓而變得更強大,人民黨高層並不在意。人民黨專註於科技以及生產力發展花了二十幾年,現在的道路不僅沒有變窄,而且越變越寬。假如日本幾年內就把這條道路走道無以為繼,那必然是走失敗了。這樣的失敗國家註定不會有太強大的國力。

當然,人民黨高層的自信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陳克主席對當下中國技術發展的滿意評價。既然人民黨的領袖都能表示滿意,同志們都堅信中國走對了路。

陳克自然會滿意,他相信中國能在大蕭條期間大撈一筆,這可是有蘇聯的前例作為證明的事情。實際上撈到的東西比陳克想要的更多。中國千辛萬苦的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二戰前很多突破性的技術並非沒有積累,只是這個時代的人並沒有想到該如何把這些技術組合起來,向著新的方向突破。

這時代的人沒想到未來的技術方向,陳克卻是親眼見到過的。而中國工業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精確測量問題。想加工高精度的零件,就必須得有更高精度的機床。陳克對一件事印象深刻,他聽家裡人說過,以前中國鐵路上進口過一批美國與德國的設備,這些設備的精度要求達到了小數點後五位,而當時中國的測量精度是小數點後三位。中國的工廠當時叫一個頭大,這就是說中國根本沒有能力確定自己生產出來的零件的真正尺寸。

把一毫米一分為二,很容易,把一毫米一分為十,也不是太難。可把一毫米一分為一千,一分為一萬這就絕對是工業技術上的大問題。該如何確定精度到底是萬分之一毫米,還是萬分之零點五毫米?或者是更加精確的數字?沒有精確的測量儀器,這一切都無法實現。所以人民黨最早建立的幾個工業部門中就有一個是度量衡。

測量儀器無論怎麼投資,都會顯得不夠。人民黨工業部門在這上面花了近三十年的力量,積累了很多技術,嘗試了無數的實驗,直到大蕭條的時候才算是敲開了那些歐美二流測量儀器工廠的大門。人民黨接手這些工廠的時候是什麼都要,連寫了字的碎紙片都不放過。

歐美上百年的機械加工知識的積累真的不是開玩笑的,那些竅門與思路實在是無比精妙。即便是人民黨自己也一直在努力積累,真的見識了人家老牌工業強國的路數之後,中國技術人員也覺得嘆為觀止。

而歐美很多限於技術條件無法實現的設計思路更讓中國工業部門如虎添翼,歐美做不到不等於人民黨做不到。石英鐘、電子管、晶體管、激光,這些技術與傳統的精確測量技術結合起來,對中國突破舊有精確測量技術的瓶頸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至少到了1935年,中國實驗室中已經有了能夠完成百分之一毫米精度的機床。有了高精度的生產能力,兩軸聯動機床以及三軸聯動機床也在瘋狂研製中。一旦能夠完成這些設備,高精部件加工精度就能飛速提高。

例如賣給日本的反應釜精度不高,為了防止泄漏等問題,就必須做到傻大黑粗。從技術上講,傻大黑粗的玩意在膨脹率上就有極大不可控性。不可控的膨脹率在高溫高壓下就必然增大了介面泄露的可能性。為了避免這種可能性,生產制度就要細緻到格外變態的水準。畢竟氫氣這玩意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一泄漏就要出事。

材料上去了,加工精度上去了,看似簡單的兩根管子往一起擰上,再加個套箍就不會泄漏。加工精度不僅僅是用在高溫高壓設備上,大型生產線更需要高精度的部件。一條生產線動輒就是上百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一點誤差,到最後生產線能不能開動就是個問題。至於產品質量么,就更不用考慮了。即便是現代,生產線調試都是一個可怕的工作。更不用說1935年的水平。所以生產線一旦開動就是儘可能最長時間的運行,這對材料就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一根軸承連續運行十幾天,那真的是個高技術的行當。

為了製造這簡單的玩意就要花費無數的心思,無數的實驗。每次實驗都需要成本,「燒」在實驗上的錢大大超過車載斗量能夠作為衡量的程度。這就是工業國的積累,必須有幾十年持之以恆的態度才行。

所以中國根本不在乎日本的技術發展,因為情報人員收集的到所有情報都指向了一件事,日本工業部門根本沒有搞生產線的打算。歷史上日本的生產線是從美國引進了大量技術之後才出現的,那還是日本工業官僚們下了極大決心最後拍板的項目。現在的日本,還是以家庭式的小企業為絕對主力。大工業化對他們來說就是天邊的浮雲。

大生產線是決定能否大批量生產同質產品的關鍵,就如同《戰爭之王》那充滿蒸汽朋克風格的子彈生產線一樣,看著很糙,可每天就能生產幾萬十幾萬的子彈。這些子彈放在日本,需要十幾倍的人力,幾十倍的時間才能生產完畢。這就是真正工業國的強大之處。如果能生產一顆子彈,我就能生產一億顆同樣的子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