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終章

威爾遜總統在接到譚延闓的信之後,出人意料地做出了積極的反應,立刻回電公開邀請中國總統在一月份前往夏威夷進行兩國總統會面——這個行程安排的是夠緊湊了些,不過譚延闓還是應了下來,畢竟早一天在全球海軍裝備限制性條約問題上中美兩國達成一致,趁著戰爭尚未結束之時推動這件事也就越容易。同時美國總統在第二天下令停建三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此時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在建的也只有一艘,不管怎麼樣美國是一定要將五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儘快建完以保證自己在海洋上的話語權,對此中國予以回應的是終止兩艘剛剛建造三分之一船體進度的皇帝級艦艇的建造工作,雙方在造艦方面的事務已經通過中美太平洋安全委員會備案通知對方。

譚延闓雖然重視航空母艦,但也絕不是急不可耐——航空母艦的威力全在艦載飛機身上,船造得再好再快也沒有用,相應的飛機研製工作自從啟動之後就困難重重,除了必要的加壓之外,譚延闓沒有過多的對飛機研究所要求什麼,這不是一道政令便可以解決的問題。直到現在中國未來的海軍航空兵們還在駕駛現有的單翼飛機在陸地上進行飛行訓練,當然如果譚延闓願意也可以用很短的時間改造一艘貨輪來滿足要求,不過鄧寧飛行事故讓他猶疑不決,更讓他堅定了先造出合格的航母和飛機後再進行海上飛行訓練的決心。

中美兩國在海軍方面達成暫時性諒解緩和了劍拔弩張的太平洋局勢,進而兩國聯合號召世界海軍強國能過坐下來進行談判,達成一個全球性的海軍裝備限制性條約,這在輿論上佔據了制高點。歐洲尤其是英國雖然並不願意被動的接受這個條約,但是四年的戰爭已經榨乾了昔日日不落帝國最後一滴血,從現實角度而言英國是非常希望能夠有這樣一個條約出現的,不過前提條件是在英國的倡導下——毫無疑問,哪個國家來發起這樣的倡議會在條約談判之時佔有一定的優勢,如果這個發起國是一個強國那就更有力量了,中國和美國海軍總和已經超越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海軍總量,在將來的談判中中美兩國所獲得的好處將會是最大的。

十二月九日,基爾港水兵起義之後德國終於如同一鍋煮開的沸水,在這一天柏林數十萬工人和士兵舉行武裝起義,德國皇朝統治被推翻,德皇威廉二世出逃荷蘭,以艾伯特為首的社會民主黨人組成臨時政府。德皇威廉二世的統治被推翻後的第十天也就是十九日,德國政府代表艾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簽署《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德國投降,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不過按照協定德國在未來的十五天之內從法國、比利時、盧森堡、阿爾薩斯、洛林即萊茵河左岸地區全部撤軍,並且交出所有的大炮、機槍、飛機、火車機車、車皮和卡車。

1918年就在這樣的喧鬧聲中遠去了,戰爭雖然結束,但是譚延闓心中卻非常清楚這不過是仇恨的另外一個開端而已,等歐洲新一代的年輕人成長起來後,戰火將會重新席捲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比譚延闓預想中所造成的破壞還要嚴重的多,在開戰之初和最後階段德國的瘋狂幾乎讓協約國難以承受,化學武器自始至終貫穿整個戰爭,坦克等新型武器的登場更是讓協約國為了穩定戰線機械的拿人命往裡面填。

譚延闓可以想像兩個月之後在法國召開的戰爭和會上,德國的處境將會是何等的惡劣。中國也接到了巴黎和會的邀請,中國政府這邊反而倒是有些猶豫——做為中立國來參加和會這是不恰當的,不過很多問題上若是中國不出席和會難免會喪失很多利益,英法自然不願意邀請中國參加和會,不過美國對此非常積極。

對於美國極力邀請中國參加和會,譚延闓不認為美國是投桃報李的行為——美國人也意識到自己在歐洲戰場上對協約國的政治意義大於其軍事意義,話語權不夠大,美國需要中國來加強其在巴黎和會中的地位。美國似乎意識到若是中美兩國相互協作謀取的利益將會更大,英法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元氣大傷,但是數百年的世界霸主積威已久,新舊大陸之間的矛盾迫使美國會選擇一條對自己更有利的道路,儘管和中國合作不是美國的本意。

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國政府最終明確的表示中國不會參加法國巴黎和會——在此時與美國合作會讓美國得到更多的利益,相對於中國所能夠得到的利益而言會因小失大,中美兩國雖然是協約國最大的債權國,但是美國手中的歐洲債券是中國的四到五倍之多,中國不會充當美國的擋箭牌,更重要的是美國是參戰國,中國做為中立國從道義上還是政治上參加和會都名不正言不順。

德國出現「十二月革命」後,艾伯特政府並非是萬事大吉,社會民主黨內部以艾伯特為首的「右派」與「左派」之間的矛盾在短時間內便上升到不可調和的程度,艾伯特政府免除左翼獨立社會民主黨人擔任的柏林警察總監職務引發了柏林工人舉行的示威,轉天便發生了總罷工和武裝起義。在這個時候從俄國傳來蘇維埃政府廢止幾個月之前簽訂的布列斯特合約的消息——很明顯俄國人選擇在此時廢止條約多少有些趁火打劫的意思。

現在中國多少進入自己的「角色」了,雖然在某些人的角度中中國的角色並不光彩——中國政府選擇支持德國艾伯特政府,並且在第一時間中國駐法大使袁偉儀成為駐德大使,中國向德國政府提供八百萬華元的無息十年貸款幫助德國政府渡過難關,這些貸款主要從中國購進糧食。除此之外還有由三百名中國醫療志願者攜帶價值一百萬華元的醫療設備和藥品前往德國,幫助德國遏制愈演愈烈的流感。

德國發生十二月革命後有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趨勢對中國也並非全無好處,中國與俄國蘇維埃政府代表團的談判在第一時間陷入僵局——俄國撕毀了數月前的布列斯特條約讓中國感到兔死狐悲的感覺。這當然是借口,在國家利益的驅使下俄國的動作是理所當然的,但中國卻以此為借口在談判桌上持更加強硬的態度,堅決拒絕從西伯利亞減少駐軍,相反譚延闓更加輕鬆的簽署了建立從阿欽斯克永久國防工事的命令,並且加強卡拉干達、蒙古、唐努烏梁海及阿欽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與外貝加爾湖地區的兵力——中國將會以現有軍事控制地區為邊界和俄國確定永久國界。

在談判之初中國就開始設置重重障礙,除了在行動上加強中西伯利亞佔領區的防禦措施之外,更是表露出以現有實際佔領區為分界線與俄國平分西伯利亞蘇維埃政府代表團自然不願意,即便如此中國談判代表還是在談判桌上奉陪到底。不過俄國撕毀布列斯特條約之後中國總統在位於北京房山的別墅中會見了托洛茨基,強硬的表示中國不會放棄「第二次中俄戰爭」所佔領的土地,中國也不會成為「第二個德國」。

由於中國國內輿論對俄國撕毀布列斯特條約進行了非常詳盡的報道,中國國內普遍都認為「任何與俄國達成的協約都沒有可信性,只有大炮下的協定才是最可靠的」,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幾乎是舉國一致的認識,中國國內都主張對俄國蘇維埃政府持強硬態度,以「東經九十度線」為界對俄,單純的以「經線來定國界」放棄「緯度線」——因為俄國沒有能力對北緯六十度線以北有任何控制能力。

由此中國國務院通過了「加強扶植德國以對抗蘇俄」的決定——「蘇俄」就是「俄國蘇維埃政府」在中國國內輿論中的代稱。這一策略為美國所支持,威爾遜總統希望在一個月後的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對德國的懲罰不要過重,因為德國國內已經有了革命的徵兆,發出「若德國變成第二個俄國,那對歐洲而言將會是災難性的」的預言。

譚延闓也向流亡荷蘭的威廉二世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夠來中國訪問,雖然威廉二世回絕了邀請,但是其弟弟亨利親王還是前往中國,並且在中國生活了三年——當初膠州灣事件善後就是由亨利親王來中國進行交涉的,當時他與譚延闓是亦敵亦友,不過中德之間隨後近二十年的友好關係的發展還是離不開這位親王的大力支持。雖然德國皇室失去了往日的榮耀,但是中國外交部根據譚延闓的指示對亨利親王的來訪還是依照國家元首的規格來迎接的,對此德國艾伯特政府沒有什麼過激的反應,一方面中國是德國唯一可靠的盟友,另外一方面對於過去的皇室德國政府與俄國不同,沒有這麼深的仇恨感。

中俄會談陷入僵局後,「西域集團軍」總司令李俊翰受命冒著嚴冬毫無徵兆的同時向北和向東攻擊科克切塔夫和巴甫洛達爾,並且在春節前佔領這兩座城市——鄂木斯克就在科克切塔夫東北方向四百公里左右,中國軍隊在嚴冬中突然行動迅速拿下這兩座城市對俄國的震懾力極大。譚延闓此舉是向俄國政府繼續加大壓力,迫使其達成中國意願的合約,李俊翰部的軍事行動雖然在冬天很困難,但處境比劉禹的西伯利亞要好上很多,並且這兩地守軍缺乏武器彈藥,連糧食都無法保證,打垮兩地守軍非常容易,而與劉禹方向對峙的俄軍有鐵路線保障,俄國為了避免失去西伯利亞重點保障了這支軍隊。

中國總理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