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日德蘭

說到底中國的經濟多少還是帶有計畫經濟的味道,這主要歸功於譚系資本這個龐然大物的存在,不光是譚系資本,在中國經濟圈中頂尖的幾個財閥有哪個又和譚系資本沒有什麼裙帶關係呢?譚延闓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強勢使得中國沒有任何一股勢力能夠有威脅到他的資格,他可以根據國際環境的需要在短時間內來調整國家經濟結構,這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執政者都無法做到的。

雖然經濟進入了調整階段,但是該賺的錢也不能放過,只是不能採取粗放式經營管理的方式了。中國的造艦計畫被排到了次等地位,國內造船業尤其是除了上海江南造船所這個巨無霸之外的三駕馬車都承接了來自法國、英國的驅逐艦訂單——在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威脅下,中國首先採用了護航措施極大的增加了遠洋貨輪船隊的生存機會,而英國的造艦資源都被集中到伊麗莎白女王級和復仇級戰列艦的建造上面去了,美國本身也有自己沉重的造艦負擔,並且美國在中小型輔助戰鬥艦隻上的口碑比中國要差了八條街,只有中國有能力接受協約國關於中小型護航艦隻的訂單。

不能不說英國是當今世界上的頭號海軍強國,即便其地位先後受到德國、美國和中國的挑戰,但其征服海洋的決心是所有國家中最為強烈的。在1909年英國一口氣便同時開工建造七艘戰列艦和兩艘戰列巡洋艦,而1912年開工建造了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和四艘鐵公爵級戰列艦,轉年便又開工建造八艘復仇級戰列艦(後有一艘改建為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國力之雄厚工業之發達讓中美德三國瞠目結舌。也就是從1909年開始,原本無畏艦數量相差並不是很懸殊的英德海軍在當年一下子便拉開了差距,至於戰前的頭兩年英德海軍投入就相差的更為懸殊了。

做為海軍競賽的一分子,美德兩國雖然也是年年開工建造新的戰列艦,中國是不憋出精品不出手,但是最終論無畏艦數量,英國還是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當然由於中美德三國海軍實力在最近十年迅速爆棚,英國已經無法實現其「兩強標準」,碰上這三個國家任意兩個組合,英國海軍都無法保證其實力佔優,不過令英國非常欣慰的是中美是兩個中立國,這也不能不說這是英國海軍唯一值得慶幸的事情了。

正是因為英國船舶製造行業承擔了如此沉重的造艦任務,才使得早就有所準備的中國能夠半路殺出從美國人的嘴底下虎口奪食來分得護航艦隊的訂單——和以往的海軍裝備競標一樣,中國從來不按常理出牌,都是造好艦船來找買家,被德國人的潛艇封鎖都快搞瘋了英國人首先鎖定了擁有現貨的中國,一次便下達了十五艘驅逐艦訂單,並且買走了十艘現貨。有了這筆交易之後,以後協約國的訂單也就源源不斷的緊跟著來到,至於美國人固然也撈到了不少訂單,但是終究還是落了後手,若不是英國人極力拉攏美國這個明顯對協約國有傾向的中立國,美國船舶製造業肯定會與這次難得的機遇失之交臂。

現在中國進入經濟調整階段事實上在譚延闓心中也是一個社會財富小規模調整的過程——由於自己的需要,國內大型財閥發展速度從建國後到現在發展極為迅速,財富過於集中,且隨著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工人階層數量極具增長,這也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

譚延闓覺得「工人」並不是資本主義社會才有的,這種社會階層完全可以歸結到失去土地而必須倚靠為他人服務而獲取生活保障的人群中去,像古時候的店小二之類,還有便是明清江浙一帶的「織戶」更是中國工人的「鼻祖」。「工人」和「農民」最本質的區別便是生活財富的來源不同,在譚延闓眼中「工人」遠比「農民」對社會的穩定性造成的威脅要大得多。

依照中國人的本性而言,只要生活能夠過得去就不會選擇造反這樣危險的「職業」,農民因為有土地,最多受到天災的影響,政府救濟得力的話不是什麼問題,其工作重點是避免「人禍」。而工人則不同,在全世界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的時代,社會經濟大環境對於工人的生活影響簡直就是致命的——因為現在還處於原始資本積累時代,「工人社會福利」這個名詞還沒有形成概念,社會經濟大環境就相當於工人的「天災」,而資本家的貪婪使得工人面臨的「人禍」因素也比農民要高得多。

世界大戰雖然只進行了一半,但是中國從中獲取的好處尤其是經濟好處已經超乎想像,伴隨而來的便是戰爭紅利的分配——財閥不能不受控制的發展,雖然譚延闓是中國頭號超級財閥的掌門人,同時也是中國財閥集團的總頭目,但是玩火者必自焚,就算在自己手上不會出事,留下財閥這個超級怪物給後人也是頗為棘手的,弄不好譚氏家族的後人要付出灰飛煙滅的代價。這種事情中國歷史上已經出現過很多次了,如果有人跟他說他的後人也會不上後塵他一點也不會懷疑,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必須要遏制財閥的發展,並且要讓財閥和新生的「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共同分享戰爭紅利,保證社會的平穩發展。

好在中國目前的財閥歷史都並不久遠,像天津、上海的財閥都屬於新興勢力,而廣東財閥歷史雖然久遠但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其中中堅力量十三行被徹底瓦解算是浴火重生而已,唯有山西財閥歷史比較久遠,但是山西財閥因為建國初期的觀望態度而被邊緣化,至於久負盛名的江浙財閥更因為和譚延闓對著干而變得苟延殘喘。現在限制財閥勢力抑制其對政治的操縱能力新興財閥勢力正時一個比較恰當的時機,否則等其羽翼豐滿之時,想讓這些財閥將嘴裡面的利益吐出來參與到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上,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目前中國社會經濟改革只是起始階段,力度和廣度都遠遠不夠,但是這畢竟已經開了個好頭。由於是譚延闓提出的這次改革,受到最大利益衝擊的還是譚系資本,連財閥頭領都願意自斷手臂,其他財閥自然不敢在這個時候來觸譚延闓的眉頭——這個總統的心思讓他們難以琢磨,十幾年來全國有數的幾個大財閥幾乎都是緊跟著他的腳步才走到今天的,一旦惹惱了他,自己未必不會成為江浙財閥第二。

在中國的經濟改革中對工業的調整是極為有針對性的,相對於中國剛剛起步的民用工業則是採取扶植支持的態度——中國工人工資平均水平還處於一個比較低的階段,在經濟改革之後城市中產階級和工人階層的收入明顯增長,個人財富增加也促成了民用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六年多以來中國一直就致力於加強軍事工業發展,以此來帶動其他工業向前發展,在大戰爆發之前這些軍事工業無疑是虧損非常嚴重的,尤以譚系資本轄下的軍事工業最為嚴重,但是戰爭爆發後這些虧損與利潤相比就算不上什麼了。說起來當初譚延闓在全國進行的軍事工業布局反倒成就了這些軍事工業所在城市的第三產業繁榮——這些從事軍事工業生產的工人其待遇遠比其他普通工廠中工人要好得多,如果要是放在別的工廠主身上,工廠賠本那肯定是要順手更加嚴酷的壓榨工人。

中國經濟改革相對歐洲戰爭對世界的影響自然是無法相比的,只有美國人用非常好奇的眼光來觀察中國的一舉一動,不過很快大西洋上波瀾再起,英德這兩個緣起于海軍裝備競賽而各自走上你死我活對立的國家,在五月十八日日德蘭海域進行了一場規模空前絕後的大海戰——日德蘭大海戰。

儘管論海軍實戰中國海軍首屈一指,從1894年到1905年先後打了三場大規模海戰,但是在國際上對海軍評價最高的還是英國和德國,並沒有因為它們在進入蒸汽動力驅動的鐵甲艦時代沒有參加過任何大規模海戰而被低估。英德這兩個世界頂尖海軍在日德蘭海域的碰撞極為震撼人心,雙方都動用了其海軍的最強陣容——儘管德國的第一級超無畏四艘拜仁級戰列艦中有兩艘尚為完工,只能以拜仁號和巴登號兩艘出戰,但是英國人同樣也面臨巨大的困擾,英國海軍的象徵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因為前期中國海軍干預太平洋事務而拖延了時間,伊麗莎白女王號和厭戰號兩艘戰列艦剛剛從印度洋駛往本土,無法趕上這次大海戰。

英國皇家海軍包括二十八艘戰列艦在內的大小一百五十艘戰艦和德國二十五艘戰列艦在內的一百二十餘艘戰艦,從十八日下午兩點雙方前衛艦隊相互接觸開始一直到轉天凌晨三點,雙方艦隊在日德蘭海域廝殺十三個小時之久。如此大規模的海戰在海軍進入現代化蒸汽鐵甲艦時代尚屬首次,雙方任何一支艦隊的規模都遠比最近二十年所爆發的大海戰全體參戰戰艦都要多,更因為技術的進步使得戰鬥場面格外慘烈——儘管英國皇家海軍的超無畏戰列艦數量遠比德國公海艦隊要多得多,長達十三個小時的戰鬥中英國有兩艘戰列艦被當場擊沉,反倒是戰列巡洋艦做為一種「年輕」的海軍裝備,在這次海戰中損失格外慘重。

雙方參戰的戰列巡洋艦一共十五艘,其中英國九艘德國六艘,但是英國卻損失了六艘戰列巡洋艦,而德國也損失了三艘——在無畏艦和超無畏艦密度如此之大的戰場上,戰列巡洋艦雖然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