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廢物利用

出關的八萬軍隊除了三萬部署在直隸、山西加強地方防衛之外,其餘五萬人全部通過鐵路運送到烏得陸續進入蒙古進行歷史清算。原本陸軍參謀部打算多派一些軍隊進入蒙古的,不過譚延闓否定了這個建議,認為五萬陸軍足夠讓蒙古屈服——他歷史雖然學的不好,但是也知道原本歷史上北洋軍閥時代就曾派兵進入蒙古,想想當時的環境北洋軍閥不可能派出太多的軍隊,有個兩三萬就已經頂天了。

現在中國陸軍可謂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再加上剿匪訓練和剛從東北和俄國人交手,完全可以搞定那些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的蒙古騎兵。再者軍隊數量太多也不利於後勤補給,五萬軍隊肯定要有兩萬軍隊來保護後勤馬隊,加上以戰養戰才能夠勉強的對付過去,如果再多軍隊進入蒙古除了徒增後勤壓力之外,其效果也不可能比現在更好。

俄國雖然在背後曾經策動蒙古、新疆獨立,其實當時譚延闓完全可以採用軍事手段來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西伯利亞大鐵路已經完工段,俄國想要在蒙古來對抗中國後勤方面的壓力肯定要大於中國。不過在譚延闓看來如果當時來解決無法做到徹底的根治,只有將蒙古王公們心中對俄國佬的最後一絲期望都掐滅,這才能夠做到徹底的清算——這些軟骨頭根本不配派出精銳部隊,如果沒有俄國人在後面壯膽,他們是不敢提出蒙古獨立的口號來的。

中國陸軍猶如一台馬力強勁的推土機從蒙古草原上碾過,沿途就算倒向中國政府的蒙古王爺照樣被抄家帶上枷鎖押赴烏得,在那裡乘坐火車進入直隸的集中營等候審問。當然這也激起了蒙古王公的反擊,不過進入蒙古的陸軍雖然很少攜帶重裝備,但他們手中的機槍、迫擊炮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機槍在開闊地上正是對付騎兵的最佳武器,政府軍一路碾向庫倫,用來鋪路的便是最後的蒙古騎兵身軀。

相對於蒙古,譚延闓暫時拿新疆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鐵路到現在也只鋪到了西寧,政府軍已經控制了涼州、肅州、甘州和安西州一線,這些重點區域都有一定數量的駐軍,裝備上雖然因為後勤補給和交通問題不可能裝備多少火炮,但是迫擊炮和機槍數量也有不少,至少可以做到長槍人手一把,相對於土皇帝們的軍隊,他們的裝備已經是好的太多。

即便如此譚延闓依舊不願冒太大的風險多面開戰,同時卻加強了西部鐵路建設——鐵路通到哪裡,國防軍的絕對控制力就會延伸到哪裡,等鐵路從西寧延伸到安西州的時候,那就是快要到動手的機會了。而且將新疆排在蒙古之後也是譚延闓想要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的需要,有了騎兵再去平新疆就容易的多。

與中國軍隊高歌猛進和國內幾乎一邊倒的輿論支持不同,俄國內部在海參崴全面失守的消息傳來後,高層統治者和國內各階層都瞠目結舌。

「這次慘敗後,大家都意識到停戰媾和,這股思潮日益高漲,最終擁到了皇上的寶座邊上……」——維特著《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俄國政府為了統一對和談的看法,於八月二十九日在彼得堡由沙皇尼古拉二世召開軍事會議。在會議上,阿列克賽大公認為繼續打下去將會危及到堪察加和西伯利亞的局勢,認為在尚未遭到致命打擊之前應該試探和談的基礎;海軍上將杜巴索夫和一些海軍方面的將領堅決主張繼續打下去的時候,同為主戰派要人的尼古拉二世的叔父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大洛維奇大公則堅決主張儘快和談,並且駁斥海軍:「我們沒有打聽水有多深便匆忙的開始涉水了,而俄國軍隊不能再遭受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布拉格維申斯克(海蘭泡)、哈巴羅夫斯克(伯利)那樣的災難,尤其是脆弱的西伯利亞更經不起中國軍隊的踐踏,而我們要想將中國軍隊趕回黑龍江以南,至少需要犧牲三十萬到四十萬俄國士兵的生命,並且還要需要兩年的時間和十億盧布以上的軍事開支……」

這次會議沒有任何結果,除了俄國不能承受徹底的失敗之外,最重要的是中國政府根本沒有任何和談的動向,反倒是開始進攻蒙古想要以蒙古為根基侵入西伯利亞——對於中國軍隊的動向,俄國對此很難理解,因為西伯利亞對於兩國來說,有鐵路在手的俄國顯然要比中國更佔優勢。

譚延闓當然不會先開口要求和談,儘管總理沈靜和外交部長寇青已經數次表示戰爭既然已經結束,就必須要立刻簽訂條約以保證自己的成果。不過劣勢也是明擺著的,先開價的人總是有些吃虧,而譚延闓再等——歷史上俄國沒有將日俄戰爭進行到底,現在俄國同樣沒有這個實力,目前中國海軍乾淨利落的殲滅了俄國遠東太平洋艦隊,陸軍殲滅了大約六萬左右的俄軍,俘虜了大約十三萬俄軍,其中包括了像阿列克賽耶夫、康特拉琴科、斯特塞爾等高級將領。

雖說俄國軍界元帥滿街走,將軍多如狗,但一個上將,兩位數字的少將被俘虜,這是極為罕見的,其中阿列克賽耶夫還是俄國皇室成員,這實在是對沙皇的一次致命的打擊。譚延闓就是再等俄國國內的反應,現在仗剛打完,俄國國內對戰敗的消息消化的並不充分,現在俄國內部的溫度也就是七八十度,但他需要的是一個沸水翻騰的俄國,只有這樣才可以將收穫擴大的最大。

俄國軍事會議沒有取得任何結果,不過議和已經是大勢所趨,中國軍隊在完成對庫頁島的佔領後,在海軍的幫助下通過海運直撲與庫頁島北端相望的廟街,這裡在俄國的地圖上標註的名字為「尼古拉耶夫斯克」。俄國遠東主力全部盡沒于海參崴、海蘭泡和伯利一線,在這裡只有非常少的俄軍,自然不能抵擋中國軍隊的優勢兵力進攻,而譚延闓希望在十月冰凍期到來之前,用海軍攻佔最北的沿海城鎮便是廟街——這裡已經接近當年尼布楚條約的界限了。

雖然廟街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數量都微不足道,就連大多數中國人自己也都忘記了這裡,但是譚延闓是不會忘記的,而通過宣傳機器也對中國的國家概念進行一次更深入的教育——中國領土觀念歷來就很淡泊,只要不威脅到中原政權,基本上像廟街這樣的地方都是無足輕重可以隨時犧牲的,這種觀念和中國王朝官員的「戀闕」情結有著很深的關係。

現在中國所有的書店買的最火的便是地圖,也是這一年中國人才真正正視自己國家版圖到底是個什麼樣子,而這次戰爭所波及的領土有那些,至於快五十年前簽訂的《璦琿條約》也被翻騰出來。當人們看到地圖上那一抹大塊的黑色地域時,才知道當年黑龍江將軍奕山丟掉的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居然是如此之大,這著實的令國人震驚了一把。

熱銷的地圖也帶動了新一輪的輿論,矛頭直指1858年中俄簽訂的《璦琿條約》,對於目前中國來說,如果能夠達成合約的話,最好莫過於廢除這項不平等條約,而這也是譚延闓對於領土要求的底線——再往北走實在沒有任何意義,其實到廟街一線已經堪稱是「荒蕪之地」了,這裡的資源除了木材之外根本不是現在中國能夠開發的了的。對於西伯利亞譚延闓顯然有著巨大的野心,不過他也要面對現實——除非他先將西伯利亞鐵路先弄通,否則對於西伯利亞他是毫無辦法的,而鐵路的貫通也標誌著俄國人可能會將二百萬陸軍的壓力直接轉嫁到他的頭上,這種壓力則是譚延闓所不能承受的。

到了九月中旬的時候,中俄之間基本上沒有戰事了,沙皇雖然命令向西伯利亞增兵,而中國陸軍也趕到了庫倫將蒙古王爺的千秋獨立夢給擊得粉碎,在蒙古西部還有王公的存在,但庫倫升起中國國旗標誌著他們全部都是「叛逆」,中國政府對蒙古擁有不容置疑的主權。

當然開往蒙古陸軍收穫頗豐,大量的黃金白銀被運出草原,在烏得裝車連同重要的戰俘押送回北京,繳獲的黃金大約在一百一十噸左右,並且還有大量的用黃金或是鎦金製作的精美的奢侈品,至於各種文獻也是陸軍參謀部的目標——總之譚延闓給陸軍參謀部的命令是將蒙古可以搬走的東西一件都不要留下!

在海參崴的勝利下,沒有多少人知道蒙古發生的事情,按照報紙上的宣傳,蒙古王公意圖分裂中國,而背後支持他們的便是沙俄。這本身就犯了眾怒,而陸軍只是負責將勝利的消息傳遞給新聞界,至於如何取得的勝利和勝利的代價如何,這並不是新聞界所關心的,而有少數記者對蒙古發生的事情進行道聽途說的報道,也很快被淹沒在眾多勝利報道中。

相對於繳獲的大量黃金和文物之外,譚延闓更看重的便是眾多的馬匹,五萬進入蒙古的士兵在進入之前只有少數幾個騎兵營,現在不管以前會不會騎馬,人手平均兩匹馬,還有大量的馬匹正在往張家口運,等待中國陸軍中新成立的騎兵部隊前往接收。有了這些馬匹,建立騎兵師的計畫便可以提上日程了,而大量的牲畜也可以提高軍隊的機動能力,多餘的牲口也可以用來分給工程兵部隊,以後修路築橋也有足夠的牲畜來分擔負重。

中國方面的不急不緩縱情的展示他們的武力,絲毫不提和談的意思,在八月末譚延闓在中南海會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