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陞官

使用記者對於處理教民爭端也是一柄雙刃劍,將山東愈演愈烈的教民衝突曝光,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幫助譚延闓贏得在輿論和道德上的支持,但同樣也可以激化全國反對外國基督教傳教士的浪潮,這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地方,現在走到這一步對譚延闓而言也不過是走一步看一步,儘可能的放大對自己的助力,避免負面影響。

譚延闓的話對托尼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事先他已經和譚延闓對此問題相互溝通過,同時也是因為美國傳教士的「素質」在各國列強傳教士中還是比較高的。不過竇納樂聽後,眉毛不禁的挑了挑,顯然對此說法非常的不滿意,但譚延闓卻沒有過多的顧慮,畢竟能夠將竇納樂請到威海衛來就是一個勝利,只要他不轉身就走就可以了。

在譚延闓的示意下,守候在一邊的幾個軍官立刻手持一疊材料向已經下船的記者和美國公理會牧師們走去,遞給他們每人一份文字材料。這些文字材料都是介紹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過後,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情況,雖然是一個大概的數據統計,但也可以讓這些人,尤其是記者們對在華基督教有個大致的認識。當然這份文字材料上對歷年來發生在各地的教案的介紹也有很重的介紹比例。

由於冠縣和威縣的叛亂髮生,完全打亂了譚延闓事先的計畫,他也來不及搜攏更多的教民地方衝突案例,只得偷懶向山東巡撫李秉衡借調官衙內部的檔案,並且依據這些檔案在鄰近威海衛、膠州灣和直隸與山東交界地區所發生的教民衝突進行短時間內的調查。

這些調查核實之後,譚延闓將其形成文字資料,這些教民衝突多集中在外國傳教士在山東拆毀當地廟宇,強佔廟基,慫恿基督教民霸佔土地或是欺行霸市等行為。這些教民衝突案例大多沒有獲得圓滿的解決,更多的是在外國傳教士的干預下,當地官府懼怕洋人所做出了有利於傳教士及其教民的判決。這些判決失實,自然不能讓當地百姓心服口服,本來朝廷稅收和當地官員黑心巧立名目設立的各種雜稅就已經讓百姓苦不堪言了,而這種窩心的不公平判決更是有些激起了民憤,出事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山東巡撫李秉衡不願意配合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認為這些案例已經由當地官府結案,事情已經混過去,百姓吃虧也就吃虧了,沒有必要再翻出來。弄好了自然是大快人心,但更大的風險便是得罪洋人惹起爭端。這官場上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只要是涉及到洋人的案例,若是處置公平的話得罪了洋人,多半對自己的前程沒有好結果。

李秉衡已經六十多歲了,身為山東巡撫想要往上走一步成為總督,其實也是不難,因為各省的總督諸如譚鍾麟、李翰章、劉坤一和張之洞等人都是年近七十的人,說不定哪天就蹬腿走人了。這種關鍵時刻,他李秉衡往上走一步還是有可能的,更因為李秉衡自持是武人出身身體健康,更是等著那個封疆大吏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進行頂替。

對於李秉衡這點小九九,譚鍾麟可是看得非常清楚,不過是抓了一把李秉衡的小辮子便可以讓他屈服——這種人不是你靠鄉情和師生關係就可以籠絡的住的,李秉衡做為李鴻章的老部下,就是李鴻章也指揮不動他,對他這種人只有採用強硬的措施使其屈服才是現實的,否則讓他替你辦事,尤其是可能會影響到個人前途的事情,他絕對會推諉。

由於在山東橫行的是德國傳教士,這些傳教士也得到了德國駐華教會大主教埃德蒙的主使,在各自的郊區除了傳道之外,也在積極慫恿挑動教民和當地百姓的衝突。除了德國傳教士之外,其他諸如法國等國也有傳教士在山東,不過數量非常少,至於英美就更少了,所以托尼和竇納樂對於此行沒有多少心理壓力。

當今中國在各國列強眼中不過是一塊大蛋糕而已,不過這塊蛋糕硬的很,再加上現在的國際形勢已經渡過了那段全屏武力爭奪殖民地的時代。強行將中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從哪個角度而言都是不現實的,就算英國也沒有這種想法,但像俄國那樣通過蠶食逐步佔領領土積少成多才是主流。

德國人在山東乾的那些小動作說白了就是為了挑起爭端好給自己動武找個借口,藉此機會在遠東佔領殖民地。以山東如此顯要的地理位置而言,德國一旦得手對英國是一個極大的威脅,而殖民地內經濟、政治、軍事均在德國之手控制,這對美國想要佔領市場更是不利因素。

是以在譚延闓提出要邀請他們考察山東地區基督教和當地百姓之間衝突的時候,竇納樂和托尼都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為的便是通過譚延闓的手來打擊德國在山東的勢力——各國傳教士不管人品如何,他們有過怎樣的功績或劣跡,他們都是各國列強侵華的急先鋒。通過這些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給各國列強提供各種信息,以便為各國列強蠶食中國提供信息基礎,就是德國人也是在其傳教士的配合下,掩護科考人員在山東進行各種調查,以決定是否選擇山東做為德國侵華的立足點。

德國傳教士在山東的做為可能太過肆無忌憚了些,譚延闓所策劃的兩路考察隊伍在士兵的保護下,在山東各地進行深入調查,沒過幾天德國傳教士在山東的各種劣跡都被捅了出來。明恩溥牧師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泰晤士報的通訊員,他在進行實地調查之後,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篇篇通信稿件,在譚延闓不惜本錢的支持下免費發往倫敦。

這些報道儘管有些失真,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在某種程度上極大的敗壞了德國的國際形象,尤其是在譚延闓新建陸軍的槍口下的「保護」,使得八成以上的德國傳教士不得不乖乖的聽從了譚延闓的「好言相勸」,跟著考察團聚集到天津。

至於山東的基督教徒可就沒有他們主子那麼良好的優待了,在威海衛、旅順、天津大沽炮台和蘆漢鐵路的建設基地,將會有干不完的重勞力活等待著他們去揮灑汗水甚至是生命……而山東以各種名義的存在的梅花拳等義和拳組織也在這次清理行動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最重要的借口便是義和拳和白蓮教之間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譚延闓是不會花心思幫他們理順關係的,白蓮教進行過多次反清起義,是朝廷中的眼中釘肉中刺,做為從白蓮教中演化出的一個重要分支,義和拳現在顯然要溫和的多,但這種關係是這個組織致命的內傷。譚鍾麟的上書讓義和拳陷入了極大的麻煩,大批的拳民被押送到東北,首領人物視其做為定罪,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被斬首,大多數和基督教民一樣充實到急需重勞力工作的地方去了。

山東直隸經過譚延闓這麼一次折騰,無論是外國傳教士勢力還是義和拳組織都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更重要的是這次清理也給地方官吏一個典範。回到天津後,在譚延闓和美國公理會明恩溥牧師的倡議下,各國公使團決定成立一個基督教會聯合機構,專門來處理基督教在華傳播過程中與當地百姓發生衝突的案例。

這個基督教會聯合機構的大多數成員都是在華傳教數年,對中國極為了解的外國基督教徒,還有譚延闓、李秉衡這樣的朝廷官吏。在地方上一旦發生教民衝突,地方上官衙將會將案件之間轉送到這個基督教聯合處理機構,由此來判定孰是孰非。

朝廷對這個建議自然是歡迎的,因為各地地方官對教民衝突的抱怨歷來就不少,無論是朝廷還是地方官吏都是風箱里的老鼠兩端受氣,有了這樣一個裁決機構,雖然與朝廷法令不符,但卻可以解決不少困難至少在判定案件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到公平——按照與各國駐華公使團最終達成的協議,這個裁決機構的判案過程必須要得到輿論界的監督,每一件案件的審理過程到結果都必須是要在中外報紙上見報的。

譚延闓這次行動使得他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好處,當然也有人指責這個解決教民衝突的裁決機構是有失國權,但不能不否認在現在國家貧弱,各地督撫一聽到教案就頭痛不已,解決時候又是束手束腳的情況下,這個裁決機構對地方大員和朝廷來說是再好不過的解決方案。

而迅速評判威縣和冠縣的叛亂,也使得朝廷對新建陸軍充滿了更高的期待。這次叛亂的解決使得山東巡撫李秉衡如願以償的獲得了升遷,得到了雲貴總督的位子,雖然地方是偏遠了些,但好歹也是真正的封疆大吏。至於譚延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遷,接替李秉衡成為山東巡撫,而新建陸軍也將要隨即遷往山東。

譚延闓將會在署理山東政務的同時,繼續訓練新建陸軍——第一批新建陸軍雖然也是遷往山東,但已經正式成軍。原來李鴻章時代的北洋陸軍主體隨著中日甲午戰爭在朝鮮數次戰鬥,幾乎泯滅於朝鮮,幸得劉銘傳出山坐鎮鴨綠江整合殘軍誓死抵抗。

北洋陸軍到了譚鍾麟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後,連受總督直轄的督標都是譚延闓重新組建的,加上新建陸軍,可以說北洋陸軍幾乎是重建一遍。不過李鴻章時代的北洋陸軍並沒有全軍覆滅,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董祥福的「甘軍」基本上還是留存實力還在劉銘傳的節制之下,留在關外來穩定當地局勢。

兵部尚書榮祿接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