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軍轉民

也許英國人無法理解中國人的思維,但是譚延闓並不擔心英國不會對此做出反應——他們有一個非常優秀的中國顧問赫德,而這筆海軍軍費中的第一期一千萬兩是從滙豐銀行的兩千萬兩中出來的,抵押的又是兩淮鹽稅和海關關稅。按照慣例中國海關對此項貸款的用途有著監督權,說白了就是英國為了確保每一筆貸款的用途而採取的措施。

譚延闓心中也明白中國海關在赫德的領導下,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現代化海關體系,而五萬多人的海關體系中,毫無疑問是外國人佔據領導地位。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赫德領導下的中國海關可能是中國現今最廉潔、最高效的政府機構,但這一切並不能掩飾赫德通過《海關募用外國人幫助稅務章程》和《海關衙門章程》,架空總理衙門,將海關大權全部集中到外籍總稅務司中——赫德把持了中國的海關大權,可以說他在中國各個通商口岸所設置的三十餘處海關關口體系中,有著皇帝一般的權威,是外商享受低於「值百抽五」的稅率特權。由於赫德的關係,從1864年開始,中國的海關進口稅始終低於出口稅,進出口稅又低於國內貿易稅,洋貨稅又低於土貨稅的奇異現象,使得海關喪失了保護和發展中國民族經濟的自衛能力。

譚延闓和赫德之間打交道的次數並不多,當然在盧漢鐵路極受爭議的那段時間,赫德曾經屢次拜訪直隸總督衙門,譚鍾麟應付不來只好讓譚延闓來對付赫德。其實在李鴻章離開直隸總督衙門之後,赫德最主要的交涉目標就是譚延闓,做為一個在華超過三十年的中國通,赫德比任何在華的外國人都能夠更好的理解誰才是真正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儘管譚延闓對於赫德可以說是非常的厭惡,因為赫德實在是太過狡猾,和他在一起的時候譚延闓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出應對。因為北洋的關係,譚延闓心中自然明白這位「赫大人」除了把持中國的海關稅務司之外,對於北洋海軍也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數次企圖控制北洋海軍,最為危險的一次便是在1879年赫德多次上書清政府有關籌建海軍的建議,而清廷也打算利用英國的力量將海軍迅速籌建起來,並且決定讓赫德兼任總海防司,負責添購艦艇、選用洋將,總管中國海防……

如果那次赫德成功得手的話,毫無疑問以赫德在總稅務司的作為,可以預見北洋海軍將會成為英國駐遠東的分艦隊,當然也絕對不會有定鎮這樣出身德國的兩巨艦了。不過好在李鴻章在得到薛福成的計謀之後,讓赫德在總海防司和總稅務司之間二選一,使得赫德不得不放棄了控制北洋海軍的企圖。現在薛福成已經作古,而赫德也在隨後的十多年中多次試圖插手北洋海軍,不過都沒有得逞,譚延闓不認為自己能夠比薛福成更厲害,但他不得不面對來自赫德的挑戰。

不過譚延闓不知道的是赫德對他極有好感,在赫德的心中對這個年輕的直隸總督衙門的主人也是極為複雜的——譚延闓在處理事務上,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外交上的都顯示出了與其年齡極不相配的老練嫻熟,赫德很難想像一個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教育的總督之子居然還可以流利的講出三門外語,更令人感到非常意外的便是這個年輕人對國際關係有著令人驚訝的預見性。

與譚延闓一樣,赫德對和譚延闓打交道也是感到非常痛苦的——這個年輕人比他以前所接觸過的清朝官員更難對付,無論是利誘還是恐嚇對方都會無動於衷,尤其是現在對方手中所掌握的巨額款項,這麼一筆巨額款項若是流向了德國或者是法國,這對於英國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對於存在滙豐銀行中的那一千萬兩白銀,赫德心中是非常清楚的,而作為一個強勁的對手,譚延闓此項舉動是在遊戲規則之內。赫德知道對方是在等待英國的回應,對方的條件也非常簡單,要求英國海軍部向中國敞開大門,接收中國的海軍留學生,並且給予必要的協助和指導中國技術人員駐廠督造中國所定購的戰列艦,最後才是英格斯成為北洋海軍的顧問。

在如此巨大的利益誘惑之下,赫德一邊緊急向索爾茲伯里首相寫信,打算說服英國同中國加深兩國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海軍方面的合作關係,並且在等待國內回覆的同時,通過阿姆斯特朗船廠的總設計師倫道爾爵士向中國出口了兩部最先進的三氣缸立式三漲式蒸汽機——這是應用在君權級戰列艦上的動力系統,可以產生五千五百匹馬力,君權級戰列艦就是靠兩台這樣的蒸汽機來提供動力的。

赫德知道譚延闓打算要在旅順船塢自造戰艦,而如此大功率的蒸汽機正是戰艦所需要的核心部件之一,不過他卻沒有想到作為譚延闓自造戰艦計畫的核心內容之一,仿造世界上最先進的蒸汽機動力系統也是計畫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其實從福建馬尾船政局來的那批技術人員的水平很高,他們可以利用現有的設備自己製造六千五百匹馬力的蒸汽機,當然這種蒸汽機功率是可以達到自造戰艦的要求,但是在穩定性、耗煤量、體積、重量等方面距離他們的仿造目標還差的很遠。

當然這種自造六千五百匹馬力的蒸汽機譚延闓雖然在新戰艦上用不上,但是他也不打算浪費——有這樣巨大馬力的蒸汽機,完全可以安裝在千噸左右的巡洋艦級別的戰艦或魚雷快艇上。可以想像如此大功率的蒸汽機可以使得小型戰艦以二十五節的超高速度來行駛——在海戰中,速度同樣也是一種武器,像這樣的二十五節的高速,被襲擊的目標戰艦若是反應遲鈍一點,想要攔截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說是撞大運,只能靠密集的炮火才有可能攔截擊中。

朝廷也通過將天津機器局、大沽船塢和上海江南製造局三家軍工企業將造船部門割離出來交付商辦,按照譚延闓和伍軒仁事先的協議,譚延闓和伍軒仁各自出資十萬兩白銀算是以比較低的價格盤下了江南製造局的造船部門,同時開始擴建船廠並且更名為「江南船塢」。而天津機器局和大沽船塢卻很少有人問津,無奈之下兩人和廣東商團平分這兩座船塢,一圈下來譚延闓分佔三座船塢的百分之五十股份。

由於三座船塢的股東可以說都是相互合作數年的老交情,所以這三座船塢在管理上也連通一氣——江南船塢在擴大改造的同時,天津機器局的「隆昌船塢」和大沽船塢接受外界訂單,等江南船塢改造完畢,天津的這兩座船塢將會改造,而生產任務轉移到上海,這樣也會避免盲目擴建船塢而帶來的風險。

外界不太看好這三座由官辦轉為商辦的船塢,但是他們卻忽略了譚氏父子「北洋大臣」的背景,這也是因為譚氏父子在接收李鴻章的位子之後,所側重的一支都是軍工和練兵,卻沒有對北洋產業下的兩大盈利企業的滲透——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盛宣懷在得知譚延闓率領這廣東商團迅速將三座船塢納為己有之後,便知道自己的好日子似乎已經到頭了,從「觀望」開始轉向全面倒向譚氏父子,在第一時間向隆昌船塢和大沽船塢分別下了兩艘造船的訂單。

盛宣懷向天津兩座船塢下定單也是李鴻章在途徑上海的時候的意思,在李鴻章看來這次他遠渡重洋出使各國固然是因為俄國公使喀希尼的作用,抓住了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的機會,但是這和譚氏父子首先提出讓他出使是分不開的,為此譚鍾麟還吃了翁同龢的彈章,這是一個天大的人情,李鴻章不能不做出表示。原本李鴻章打算帶譚延闓一起出使各國以增長其資歷,但是譚延闓現在有督練新軍已經是一條好得不能再好的門路了,所以就沒有開這個口,是以在途徑上海的時候在接見盛宣懷的時候提出了輪船招商局必須向譚延闓入股的船塢下訂單。

當然盛宣懷下訂單也不是全安好心,輪船招商局所定購的兩艘長江貨輪「寧紹」、「寧遠」兩艘姐妹船是排水量兩千四百噸,功率五千匹,時速十五節,船體為鋼殼,除了沒有加裝火炮之外,其建造難度可以和軍艦相媲美。這樣先進的貨船一直以來都是只有從國外進口的份,國內可從來沒有建造過這麼先進的貨船,盛宣懷此舉也是在試探譚延闓,一方面看看商辦船塢的技術能力,另外一方面也是想要看看這個狀元郎的魄力。

盛宣懷沒有想到譚延闓真的接下了這筆訂單,除了鍋爐是向法國定購之外,造船所有用料全部是國內採購國內製造——漢陽鋼鐵廠現在正在試製鋼面鐵甲,想這樣先進的軍艦裝甲漢陽鋼鐵廠還在摸索中,但貨船可是不用這麼先進的裝甲來當外殼的,漢陽鋼鐵廠完全有能力提供造船用鋼。至於動力系統所需要的蒸汽機也是福建船政局過來的那些高手的拿手戲,只有鍋爐的要求比較高,造船時間上來不及所以進口之外,可以說造船的各項條件已經萬事俱備。

譚延闓也正好拿這次兩艘貨船的訂單當作練手,將流水線生產的大意向唐伯文介紹之後,由這些技術人員來琢磨如何進行分工,設法縮短造船周期,降低成本——三家船塢從官辦體制中剝離出來之後,也曾引起了外國在華同行的緊張,但是他們在得知輪船招商局下了這麼一份訂單之後也就放心了,甚至像嘲笑盧漢鐵路一樣來等著譚延闓這三家船塢的倒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