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功課

譚延闓這次考取秀才讓譚鍾麟非常高興,雖然只是科舉考試的第一步,但是也算是爭了個先手,總比四五十歲的老秀才在科舉考場上要有優勢的多,況且古往今來的考官都喜歡年輕的學子能夠出頭,以至於三十歲的秀才們把鬍子剃得乾乾淨淨來插班裝嫩,至於四五十歲的老秀才雖然不這麼干,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他們已經失去了這個裝嫩的資格。

「嫋嫋簫聲嫋嫋風,瀟湘水綠楚天空。向人指點山深處,家在蘭煙竹雨中。」譚鍾麟手中拿著一張詩筏輕輕念到,這是譚延闓要交的功課之一,不過相對於文章而言,這詩詞要想出精品絕非易事,要不然乾隆皇帝一生十萬詩,能夠被人熟知的卻一首也沒有。

此時的譚延闓非常得意:「沒有想到我也會作詩啊!這在百年以後的中國人中恐怕比大熊貓還少吧,不過也多虧了這小子有著紮實的功底,看到某些景色這詩句就會突然浮現在自己的腦海中,呵呵,這也算是原創吧!」

「好!好!組安這首詩頗得《楚辭》之風!」譚鍾麟笑著坐在太師椅上說道。

譚鍾麟放下手中的詩筏問道:「這次留居長沙,有沒有拜訪湘綺先生?」

譚鍾麟口中的湘綺先生便是湘軍中的一個非常另類的人物,湖南湘潭人,也是學界名士王闓運,因為他居住的地方名叫「湘綺樓」,所以學者稱其為湘綺先生。說起這座湘綺樓還是湖湘名士的一樁美談——王闓運是個木匠的兒子,家境貧寒,但是卻有學術大家的風範,19歲補諸生,深得他的塾師蔡先生的賞識,儘管家境貧寒,但是卻得蔡小姐的芳心暗許,於是便成就了這一對美滿的婚姻,所居住的地方便是「湘綺樓」。王闓運25歲考中舉人,後來科舉就不再走運,轉而謀求新的發展之路,他雖重經學,但好「縱橫之術,遊說公卿間,欲以巨眼覓英雄」,他曾向曾國藩建議聯合太平軍,共同推翻滿清政府,未被採納而受到曾國藩的冷落。

王闓運和譚鍾麟交情非常,譚鍾麟連續將幾個兒子取名為延闓、恩闓、澤闓,其敬仰的心情於此可見,而王闓運在學術上面的成就成為湖南三大儒之首,譚鍾麟命他的幾個兒子在很小的時候便拜於王闓運的門下。正是因為這份交情,譚鍾麟得以知道王闓運在湘軍中的經歷,在譚鍾麟看來曾國藩雖然明面上冷遇王闓運,但是這未必是曾國藩的真實想法,要不然也不用照顧王闓運,乾脆一刀殺掉就算了,直到現在王闓運和湘軍出身的幾個領袖依然聯繫非常緊密,可見曾國藩當時是一心想做忠臣,但是未必沒有對王闓運的提議有想法,只是曾國藩自己也在猶疑之間,無奈之下才會這麼對待王闓運。

譚鍾麟除了非常佩服王闓運的學問之外,最看重的便是其「縱橫之術」,他這一輩子也就到這個地步了,但是他的子孫還要在這亂世中生存下去,他派自己的兒子拜入王闓運的門下,最重要的便是學習這「縱橫之術」。可惜令譚鍾麟非常失望的是自己的幾個兒子都不爭氣,除了譚延闓之外全部被王闓運給退了回來,只是象徵性的在他的門下學習學術知識,不過令他欣慰的是譚延闓可是王闓運的得意門生,就學時間雖短,但是已經登堂入室,學業愈精,很可能是已經被王闓運內定成自己的繼承人了。譚鍾麟不敢奢望譚延闓能夠成為第二個王闓運,只希望能夠學得十之一二便可以足夠保證其在亂世中生存了。

譚延闓現在自然不知道譚鍾麟目前的真實想法,譚鍾麟已經把他作為未來譚氏一族的希望來培養了,只要他在科舉考試上能夠繼續披荊斬棘取得進士,到那個時候譚延闓便會發現父親早就已經把他培養成一個遊刃有餘的官場老手了。譚延闓所掌握的歷史知識並不能夠對這個時代有個完整的把握,在這個時代除了要講權勢、講靠山之外,宗族的力量更是難以想像,在朝中無論是兩代帝師翁同龢也好,還是現在風頭正健的張之洞也好,他們的發跡都離不開宗族的力量,當然宗族也給他們召來了無端的麻煩,但是總體來說是作用無法估量的。譚家宗族力量在湖湘也不算弱,就連在湖北當巡撫的譚繼詢和他都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不過這還不夠,還不足以登的上檯面,人家翁同龢和張之洞的宗族早就在軍機大臣這個層次上交手多次了。

譚延闓躬身說道:「這次在先生身邊三個月,時間雖然有些短了點,但是孩兒覺得收穫頗多,先生有三門功課……」

聽到譚延闓說到這裡,譚鍾麟的兩眼突然冒出了精光,稍微正了正身子有些急促地問道:「小三,你選了哪門功課?!」

「是第三門!」譚延闓說道。

「好!好!」譚鍾麟笑著連說好,「我譚氏一門總算有個能得壬秋青眼的人才,你那兩個哥哥連第一門功課都沒有資格選吶!」

「父親早就知道這三門功課么?」譚延闓問道。

「呵呵,為父與壬秋相交數十年,若是連這個都不知道那也就太沒用了!這三門功課乃是功名之學、詩文之學和帝王之學!壬秋二三十歲的時候正是在湘軍中為曾國藩的幕僚,其實有很多人都知道湖湘流傳的那個沒有人證實的傳聞,倒是王壬秋自己曾向為父非常明確的證實過他的確勸說過曾國藩另立門戶的事情。王壬秋是個目空一切、敢於大言的人物,不過他的基礎實在是太薄弱了,這種人必須依附於像曾國藩這樣的人物才可以!」譚鍾麟微微冷笑的捋著花白的鬍子。

「王壬秋能夠傳你帝王之學也是你的福分,這官場之中僅靠儒家誠敬之學是遠遠不夠的,官場險惡哪是你所能夠想像的,這帝王之學乃是縱橫之術,如施用者無大貪婪之心,大可保個一生平安。組安,切忌不可像湘綺先生那樣,一個人能夠干多大的事情還是要看自己的基礎,切忌好高騖遠!」

譚延闓躬身說道:「孩兒謹記父親教誨!」

聽著譚鍾麟評價王闓運這番話後,譚鍾麟倒是想到晚清末年的一個風雲人物——楊度,他對楊度的生平不是很清楚,但是卻知道楊度曾經自命是中國最後一個精通帝王之學的人物,最後投奔袁世凱帳下也確實做了不少事情,好像這個楊度還是師從王闓運,如果沒有什麼變故的話,搞不好這個楊度還是自己的師弟呢!

不過譚鍾麟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馮文郁本身便是三十多歲,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譚鍾麟對譚延闓的種種安排在他眼中感到非常的矛盾,唯一的解釋便是認為譚鍾麟出於本能的意識到未來的中國走向是非常複雜多變的,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在這種變革中遊刃有餘,以保存自己家族的平安。

對於譚鍾麟的這種矛盾,譚延闓倒是非常理解,畢竟他知道後世中國的歷史走向,譚鍾麟雖然不知道,但是在官場混跡幾十年,尤其是從政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各地擔任督撫高位,對於清朝官場和民間的狀況了解的非常清楚。也許譚鍾麟不會想到清朝要亡於孫中山的革命黨人的起義,但是他已經隱約的感覺到這大清的江山已經快要氣數盡了。儘管對於清廷譚鍾麟還是非常的忠誠,但並不代表他要把自己整個家族的命運和清廷緊緊的綁在一起!

譚延闓在回到福州後,便在督府中幫助父親處理政務,譚鍾麟非常重視他的功課,將博學多才的譚銘三請到督府專門為幾個兒子指導功課,譚延闓自然是培養的重點。相對於譚銘三的那套存誠主敬的儒家思想,譚延闓更加感興趣的還是幫助譚鍾麟處理閩浙督府的各項政務,雖然他並不指望能夠在以後的亂世中嶄露頭角和那些偉人與梟雄共舞,但是學習處理政務能夠讓他更加了解這個時代。

不是譚延闓不愛國,只是未來幾十年中國的世事風雲已經把他給嚇怕了,最佳選擇自然是在合適的時間出國遠走他鄉以避過戰禍的牽連,但是他也不願意就這麼一走了之,他還是希望自己能夠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有益的事情,雖然不能夠改變大局,但能夠消減一些百姓的痛苦也算是仁至義盡。

「嘗試一下吧,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走最後一步!」譚延闓在處理政務的時候莫名其妙地走了神。

譚延闓雖然對科舉考試那套不感興趣,但是也沒有冷落了譚銘三,畢竟這位老學究是父親花了很大功夫請來的,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先生住進督府的最重要工作便是督促自己的學習,至於自己的那幾個兄弟,譚延闓已經看出來譚鍾麟對他們都已經失去信心了,估計以後也就是花錢買個職務乾乾就湊合了。

讓譚鍾麟和譚銘三非常滿意的是,儘管譚延闓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在督府中和那些幕僚們在一起處理政務,但是譚延闓的功課卻是以看得見的速度在提高,也許詩文方面功力比較弱了些,但是書法和應試方面的能力大為增強。譚鍾麟也發現最近譚延闓的書法上更加偏重練習館閣體,當然作為名士的必修書法行草也是沒有放下,其功力已經日漸深厚,至少譚鍾麟在心中覺得自己兒子在書法方面確實有著自己難以企及的天分,用不了多長時間恐怕譚延闓的書法水平就要超過自己了。

譚延闓的進步在外人眼中多少有些突飛猛進的感覺,但是作為父親,譚鍾麟卻知道自己兒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