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魏國篇 第443章 魏宋大司馬

在參加了師兄田章的葬禮後,蒙仲與公都返回鄒國,將這件事告知了萬章、公孫丑等同門師兄,眾儒家弟子皆為此唏噓不已。

田章去世這麼大的事,自然不能再瞞著孟子了,於是萬章、公孫丑、蒙仲等人小心翼翼地告知了孟子,沒想到孟子聽罷後並沒有太多的激動,只是悲傷地嘆了幾口氣,說了一番諸如『天恆久而人不能』的感慨,聽著有點接近道家的理念。

萬章、公孫丑、蒙仲等人私下交流了一番,認為是孟子這些年在思想上受到了庄夫子的影響,再加上孟子本身也早已到了這個歲數,對於生老病死這種事也逐漸已經看淡的關係。

隨後,蒙仲在鄒國又居住了一個月左右,這才在三月前後返回宋國的彭城。

此時,蒙仲向太子戴武提出了辭呈:「今齊國已覆,宋國已迎來寶貴的和平,臣再繼續擔任大司馬之職已無必要。」

沒想到惠盎卻代太子戴武說道:「雖宋國現無外敵,但國內卻有諸般積弱……」

他指的,是宋國軍隊的現狀。

本來,宋國這些年已經栽培了一批以戴璟為首的新晉將領,這些人追隨在太子戴武左右,隱隱有著取代戴不勝、戴盈之、景敾等老牌軍司馬的跡象,但戴璟逼宮作亂這件事,卻逼得宋王偃一怒之下將這些參與作亂的年輕將領都處死了,這使得宋國又陷入了『將領老齡化』的尷尬局面。

因此,惠盎希望蒙仲能負責選拔一些有才能的將才。

在戴武以及惠盎的挽留下,蒙仲只好在彭城又多待了一陣,提拔了一些『年輕的將領』。

事實上所謂這些『年輕的將領』,大多年紀都比他大,比如他的族叔蒙摯,論勇武不及已故的蒙擎,但論計略,蒙仲認為蒙摯要比景敾強的多——毫不誇張地說,除了對宋國忠誠不二,老司馬景敾實在是沒有多少優點。

過了數日後,孟子派樂正、公都領著大批儒家弟子來到宋國的彭城,出任官職。

其中一名儒家弟子的名諱引起了蒙仲的主意,此人叫做滕更,一聽就知道是滕國的後裔。

不得不說,雖然蒙仲也是孟子的弟子,但孟子究竟有多少弟子,蒙仲還真不清楚,畢竟他所熟悉的師兄們,其實也只有萬章、公孫丑、陳臻、樂正、公都等大概二十人不到而已。

因為心中有些想法,蒙仲與滕更私下單獨聊了聊。

他對滕更問道:「師兄,滕國的覆亡是宋國引起,師兄作為滕國的後人,為何願意到宋國出仕?」

滕更很平靜地回答道:「各國紛爭,其原因在於周天子失勢,諸侯爭位,宋國伐滕非仁義,齊國伐宋亦非仁義……今宋偃讓位、太子戴武繼位,我素知太子戴武的品德,願助他治理國家,使宋國、使那些當年併入宋國的滕人,日後能安享太平,不復覆國之危。」

蒙仲暗自點了點頭,的確,相比較宋王偃,推崇儒家思想的太子戴武,才是最吸引這些儒家思想到宋國仕官的主要原因。

五月前後,可能是得知了蒙仲在宋國出任大司馬的消息,魏國大梁那邊有點著急了,魏王遫命大司馬翟章出面,將蒙仲召回魏國。

雖然說魏國當前的緊要是建設吞併的東郡,與秦國暫時還未發生什麼衝突,但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宋國企圖將蒙仲拉攏過去啊,萬一戴武與惠盎用種種手段,讓蒙仲最終選擇留在宋國,那該如何是好?

於是乎,翟章詐稱自己病重,要求蒙仲立刻返回大梁。

這明擺著就是要讓蒙仲出任魏國大司馬之職——哪怕翟章的身體狀況暫時無恙,這位老司馬也準備退下來了。

得知此事後,惠盎便決定出使魏國,與蒙仲一起返回魏國,一方面與魏國交涉,使蒙仲能兼任魏宋兩國的官職,一方面順便去探望一下宋王偃。

不過看惠盎臨行前推薦樂正取代自己、擔任國相之位,就知道這位對宋國、對宋王偃忠心耿耿的義兄,已決定不再返回宋國。

而私底下,惠盎也在蒙仲面前承認了這件事,他表示,有了樂正、公都、陳臻等儒家弟子在宋國仕官,他毫不懷疑太子戴武能在這些賢臣的幫助下治理好宋國,相比之下,他更擔心孤獨一人留在魏國的宋王偃。

他開玩笑說,這些年來,他屢次忤逆宋王偃然而宋王偃卻未殺他,這條命早已是宋王偃的了,如今那位君王孤獨一人地留在魏國,他應當前去陪伴。

見惠盎態度堅決,蒙仲心下莫名感慨,即便宋王偃多年被傳為暴君,但這位君王也未必沒有人格魅力,這不,他的義兄惠盎就對那位暴君死心塌地。

當然,太子戴武最終沒有同意這件事,而樂正亦有些惶恐地拒絕了此事,他苦笑著對惠盎說道:「兄此舉乃是害樂正也!……在下初至宋國,便逼走惠相,宋人豈不是對在下恨之入骨?」

最終,雙方各退一步,由樂正代替惠盎處理政事,但國相這個位子,暫時還是由惠盎擔任,畢竟惠盎在宋國的威信,確實是無人能出其右,就好像當年楚國的屈原。

這並不奇怪,畢竟惠盎當初可是『唯一能勸說暴君宋偃的臣子』,以至於有許許多多的宋人誤以為,宋國這些年施行的仁政,都是惠盎在宋王偃面前力爭而施行的——當然,其實本質上也差不多,只不過宋王偃倒也沒有那麼排斥孟子的仁政思想而已。

五月十五日,在安排好一切後,蒙仲與惠盎二人踏上了前往魏國的旅途。

在前往魏國的途中,蒙仲帶著惠盎又回了一趟蒙邑——上次因為急著前往彭城,蒙仲不曾拜會自己的老師庄夫子,這次他當然不能再錯過了。

再次返回蒙邑,蒙氏一族的族人自然是很高興,尤其是當得知蒙摯已在彭城出任假司馬之職後,似蒙薦、蒙羑等族老更是心中歡喜。

期間,自然也少不了蒙仲的族弟們希望得到他的推薦,比如蒙傲這位未來的族長。

對於這些族弟的懇求,蒙仲當然不會拒絕,他笑著對族弟們說道:「擺在你們面前的仕途有兩條,一條,即前往方城,你們的族兄蒙遂,現如今是方城的城令,他會照顧好你們的。還有一條,便是前往彭城,蒙摯叔如今在彭城軍中擔任假司馬,只要能立下功勞就能扶正,真正成為一軍司馬,你們去投奔他,他自然也會照顧你們。看你們自己決定了。」

事實上,這些蒙氏子弟還有第三條出路,那就是在商丘軍任職——此番惠盎前往魏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說服魏國,使魏國默許蒙仲執掌一支宋國的軍隊,而這支軍隊,就部署在商丘。

只不過這件事還未得到魏國的首肯,因此蒙仲也不好急著下定論,畢竟長期兼掌兩國軍隊兵權,這的確是一樁歷來罕見的事。

在蒙邑用了飯後,蒙仲與惠盎便在蒙傲等一些蒙氏子弟的隨行下,去拜見了庄夫子。

對於蒙仲這位弟子、對於惠盎這位世侄的到來,莊子自然是感到非常高興,他吩咐同樣為此感到高興的庄伯準備了一些酒菜,談不上豐富,但都是蒙仲很熟悉的口味。

當晚,莊子帶著蒙仲夜觀天象,師徒二人聊了聊宋國的問題。

還別說,別看莊子道家聖賢,彷彿不看重世間事物,但事實上,莊子還是很在意宋國的,這從他讚許蒙仲又一次解救了宋國就看得出來。

而令蒙仲感到有幾分慶幸的是,莊子的身體要健朗地多。

不過,當說到儒家弟子目前在彭城當官時,莊子的面色一下子就變了,變得非常生氣。

蒙仲當然知道其中的緣由,只因為宋國最初乃是道家思想的發源地,許許多多的道家思想便源自於此,如今儒家思想大股湧入宋國,這難免會讓宋國本土的道家思想受到衝擊。

基於這一點,蒙仲小心翼翼地對莊子說道:「老師,倘若您擔心儒家思想湧入宋國,使我道家受到衝擊,您何不親自出面呢?……只要您有這個想法,我相信太子戴武定會為您修一座宮殿,助你收取弟子,傳播道家思想。」

「老夫豈跟孟軻一般?老夫不收徒!」庄夫子仍氣呼呼地說道。

「……」蒙仲眨了眨眼睛,沒說話。

在片刻的寂靜過後,庄夫子故作生氣地用拐杖輕輕敲了一下蒙仲的腦袋,回屋子裡歇息去了。

看著老師氣呼呼地離去,蒙仲強忍著沒敢笑。

次日,惠盎得知此事後,他驚訝地對蒙仲說道:「你能說服庄夫子出世?」

在他看來,如今他宋國已經得到了儒家弟子的支持,倘若也能得到莊子的支持,那就真不得了了,有莊子、孟子兩位當世聖賢坐鎮,天下人才豈不是會紛紛慕名而來?

但遺憾的是,蒙仲聳聳肩說道:「老人家固執又好面子,怕是不會輕易違背曾經的誓言。」

的確,與樂於收徒的孟子相比,莊子是不怎麼收徒的,這些年他收了蒙仲等人為徒,這件事一直被孟子拿來笑話他。

至於蒙仲,他倒是更傾向於能將莊子請到彭城,再將孟子從鄒國也請到彭城,嘖嘖嘖,那就精彩了——老人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