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魏國篇 第401章 跡象

咸陽積極備戰,甚至通過義渠王的影響力,試圖將義渠國的戰士也拉攏到他秦國的陣營,一同對抗聯軍犯境的威脅。

說起來,自當年秦楚之戰後,秦國還從未被逼到這種境地。

而相比秦國目前的失利,其實五國聯軍當前的處境也是不好,畢竟一口氣挺進兩百餘里,將戰線從桃林一路推進至陰晉一帶,這對於聯軍的後勤輸運能力來說確實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所以陷入糧草供應不及的險峻,這並不奇怪。

當然,這裡所說的糧草供應不及,倒不是說聯軍目前已經處在了斷糧的邊緣,而是指聯軍軍中的糧草正在不斷減少,哪怕後方督運糧草的部隊其實也在源源不斷地向這邊運輸糧草。

截止九月初十,聯軍軍中的糧草儲備僅僅只能維持一個月左右——當然,在不斷有糧草運達的情況下,實際能維持的日期要比估算更多,但總得來說,鑒於聯軍目前糧草入不敷出,最多兩個月,聯軍遲早會陷入斷糧的窘境。

尤其是考慮到眼下已經是秋季,再過兩個月便將入冬,倘若不能提前儲備更多的糧食,搞不好這二十餘萬聯軍都會在冬季因饑寒交迫而死。

難道這麼嚴重的問題,聯軍中竟無一人看出問題么?

當然不是!

事實上在九月初的時候,當聯軍不費吹灰之力佔據柏谷的時候,蒙仲便私底下與暴鳶商議:「看來秦軍打算收縮防線了,他們不斷地主動棄守城池,引誘我方深入秦國,一方面固然是為了應付糧草供應不及的窘迫,另一方面,未嘗不是想誘敵深入……倘若我方繼續向前推進,我軍的運糧路線也會被拉長,萬一日後被秦國的軍隊截斷,後果不堪設想。」

暴鳶點點頭,對於蒙仲提出的觀點,臉上並無半點驚色。

想想也是,暴鳶戎馬一生,豈會連這點事都看不出來?

只不過,他不願意放棄這次重創秦國的大好機會罷了。

他當時對蒙仲說道:「老弟說得很對,但這次是重創秦國的大好機會……近幾十年,秦國試圖踏足中原的野心一覽無遺,為此,秦國頻繁傾吞我韓魏兩國的土地,魏國的河西、西河,我國的三川,皆陸陸續續被秦國佔據,雖然匡章曾一度率領齊國的軍隊擊敗秦國,但老弟也知道,那終歸是外力,齊國不可能會一直幫助我韓魏兩國。想要阻止秦國東進,還是看我韓魏兩國自身……」

「話雖如此,但還是太兇險了……」

蒙仲皺著眉頭說道。

他知道暴鳶是什麼意思。

憑魏韓兩國如今的國力,再組織一次像當年伊闕之戰時的聯軍,怕是已頗為困難了,而更要緊的是,鑒於對趙國、齊國的警惕與提防,就算魏韓兩國有能力組織幾十萬軍隊來討伐秦國也未必敢這麼做——畢竟要防著趙齊兩國被背後捅刀子。

中原各國不能團結一致,彼此趁虛而入、落井下石,這才是魏韓兩國討伐秦國的最大阻礙。

但這次不同,這次魏、趙、韓、齊、燕五國一起出兵討伐秦國,在一定程度上,這也能防止趙齊兩國做什麼小動作。

另外嘛,暴鳶就是希望讓中原各國一起來分擔討伐秦國所造成的損失——五國共同承擔戰爭帶來損失,這肯定要比魏韓兩國承擔戰爭損失有利於多。

暴鳶的想法是,與其盼望日後他魏韓兩國冒著極大風險,再次組織幾十萬的軍隊討伐秦國,還不如抓住這次機會,利用五國聯軍重創秦國。

而一旦這件事做成了,他魏韓兩國能得到巨大的利益。

當然,最有利的,自然還是緊挨著秦國的韓國。

想到這裡,暴鳶勸蒙仲道:「秦國想踏足中原,趙國並非是其直接的敵人,但我魏韓兩國卻有切膚之痛……此番,必須重創秦國,否則等秦國回過氣來,我魏韓兩國必然遭到秦國沉重的報復!老弟雖是宋人,但據老哥所知,魏王與翟章大司馬皆為老弟極為看重,老弟應當以魏國的利益為重。」

不得不說,暴鳶迫切想要說服蒙仲支持他的主張。

在聯軍的其餘四位各國將領中,暴鳶最希望說服、也最有把握說服的,正是蒙仲。

蒙仲思忖良久,徐徐點頭對暴鳶說道:「若要繼續征討秦國,必須得到奉陽君的支持……唯有我三晉聯軍共同進退,才有可能繼續這場討伐秦國的戰爭。但李兌終歸也是常年帶兵打仗的人,也不會看不出當前我軍的隱患……」

「那就在他反應過來之前,繼續深入秦國……」

蒙仲聞言皺了皺眉,問道:「那糧草的輸運怎麼辦?」

「老弟放心,我會派人聯繫鄭城,請大王與國相立刻派來大量的糧車……」

「這……還是很勉強。」

「老弟,這次機會絕佳,你我一定要把握住。」

在暴鳶的勸說下,蒙仲最終被說服了。

說實話,秦國的戰略縱深實在太廣,因此在蒙仲看來,貿然深入秦國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但暴鳶說得沒錯,這次不抓住機會重創秦國,等到秦國喘過氣來,那肯定是他魏韓兩國首先遭殃。

考慮到秦國那可怕的潛力,因此最好能趁此機會直接把秦國按死,哪怕不能覆亡秦國,也要讓秦國蒙受沉重的損失,叫他幾年、乃至十幾年都無力再出兵東進,為魏韓兩國贏得寶貴的和平的時間。

此後數日,在蒙仲與暴鳶二人的默契下,他們一力催促李兌、田觸、樂毅三人快速進兵。

此時聯軍的五位諸國大將,暴鳶與蒙仲態度一致,已私底下得到溝通,主張繼續進兵秦國,但其餘三人的態度卻並非如此。

比如代表趙國利益的奉陽君李兌。

起初,李兌見白起與司馬錯放棄桃林與柏谷,再加上從旁有暴鳶的蠱惑,這使得李兌對擊敗秦國充滿信心。

他覺得,這次秦國可能真的要栽了,這不,被迫連接放棄了桃林、柏谷兩座城池,可想而知秦國眼下的虛弱。

可隨著白起與司馬錯陸陸續續又棄守好幾座城池,李兌漸漸地就感覺不對勁了。

就像蒙仲所說的,在趙主父時期,李兌也曾為趙國帶兵征戰,又怎麼可能會看出誘敵深入這種計策?

只是從旁有暴鳶蠱惑,以至於當李兌反應過來時,聯軍已一路挺進至陰晉一帶。

此時李兌終於反應過來了:秦軍為了擊敗他聯軍,不惜付出巨大代價挖了一個陷阱等他們跳;而暴鳶與蒙仲二人為了利用他五國聯軍重創秦國,不惜冒著極大風險主動往這個陷阱里跳,而可惡的是,這二人自己跳就算了,還要拉著他趙軍一起跳。

『這樣下去不行……』

九月十一日,當李兌派人清點了隨軍的糧草後,他心下暗暗說道。

儘管這幾日,後方有幾十支運糧軍隊源源不斷地將糧草運至軍中,但聯軍軍中的糧草儲備,卻仍然只有一月餘糧,且因為聯軍士卒眾多的關係,軍中儲糧正在急劇減少,李兌仔細估算了幾次,都不認為能支撐過這個冬季。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暴鳶仍在鼓動他對秦國進兵。

『那兩個傢伙瘋了……』

捋了捋鬍鬚,李兌頗感頭疼地暗暗想道。

就像暴鳶所說的,無論是李兌也好,趙國也罷,他們對抗秦國的信念,遠不如魏韓兩國來得堅定,原因很簡單,因為趙國還沒有在秦國這邊嘗到過什麼叫做切膚之痛,不像魏國與韓國,這些年來頻繁遭到秦國的進攻,前前後後損失了大片的國土、大量的軍隊。

什麼?

去年白起討伐趙國?

那件事其實算是例外,畢竟那場戰爭,趙國雖然損失了幾萬軍隊,但國土卻沒有損失——可能趙國還天真地認為,秦國暫時不會對他們造成實時性的威脅。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李兌其實也不希望徹底激怒秦國。

此前,秦國夥同魏國對他趙國施壓,希望趙王何罷免他李兌的趙相之位——事後,魏王將姑密等兩個封邑許給他的兒子李躋作為賠罪,李兌收下了禮物,那麼這件恩怨便到此為止——但秦國卻沒有絲毫賠禮的意思,因此李兌才想要報復秦國。

但報復秦國,打下秦國的函谷關就足夠了,總不至於打到秦國的國都去吧?

那豈不是徹底與秦國不死不休了?

可現如今的問題是,暴鳶與蒙仲皆主張繼續討伐秦國,彷彿真要打到秦國的國都咸陽去,暫且不說這件事能否做到,就算能做到,其實李兌也不想這樣。

原因很簡單,畢竟自晉國稱霸中原之後,魏國也曾稱霸中原長達百年之久,在這百年時間內,魏國絲毫不顧三晉之情,仗著他國力強盛,攻打趙韓兩國。

這個局面,直到西邊的秦國崛起,仍然未曾改變,一直到東面的齊國插手,兩次將魏國擊敗。

在此期間,魏國蒙受巨大的損失,又被秦國頻頻吞併國土,像當年魏國立國初期吳起所設立的河西郡,再到後來的西河郡,皆陸陸續續被秦國佔領。

總而言之,正因為一直在與秦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