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魏國篇 第296章 將帥不合

九月下旬,司馬錯命秦楚聯軍集聚於漢水北岸,並再次召集白起、昭雎二人商議作戰。

當時白起與昭雎便意識到,司馬錯即將對宛城、方城兩地動手了。

何以司馬錯會在這個時間段對宛城、方城兩地用兵呢?

原因很簡單,一來秦楚聯軍在經過幾個月的磨合後,基本上也磨合地差不多了,二來嘛,宛城、方城一帶農田的作物即將成熟了,司馬錯決定去搶掠一波,以減輕聯軍當前軍糧上的不足。

不得不說,司馬錯這一點倒是很合白起的胃口,畢竟白起原先就打算著,待等最遲十月初,無論司馬錯允許或不允許,他都會帶著部將胡郁,率領那兩千餘秦國騎兵到方城走一趟,將方城周邊一些農田裡的作物一把火燒個乾淨——總不能看著蒙仲那批人收了這批糧食,用它來抵擋他們秦楚聯軍吧?

但眼下,見司馬錯主動提起了即可出征的主張,白起反而不著急了。

他已經打定了主意,除非司馬錯低下頭來認錯,懇請他助其一臂之力,否則,他決定冷眼旁觀司馬錯在那蒙仲面前吃癟。

總而言之,即司馬錯的命令他會聽從,但他絕不會提醒司馬錯什麼,更不會給司馬錯提供額外的幫助,比如將他對蒙仲的了解告知司馬錯。

他要讓這個倚老賣老的老匹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不,當司馬錯面無表情地詢問白起是否有什麼異議時,白起以這幾個月來最和善的面孔,笑吟吟地說了句:「白某並無異議,一切聽國尉吩咐。」

不得不說,這番作態的白起,倒也讓司馬錯小小吃了一驚。

但正所謂人老姦猾,活了大半輩子的司馬錯,又豈會看不穿白起這個年僅二十來歲的小毛孩的心思?心中輕哼一聲,倒也沒有在意。

反正對於司馬錯來說,只要白起不跟著他對著干即可。

見兩位秦國上將已達成了協議,縱使昭雎心底還想在幫宛城、方城拖延些時間,也無能為力,心不甘情不願地率領楚軍,跟著司馬錯與白起踏上了征討魏國與韓國的征途。

本來嘛,出征之前必定先聲討被攻伐的國家,這叫出師有名,但考慮到半年前白起就隨便扯了個借口進攻了方城,司馬錯也懶得再多此一舉——也有一部分是這個原因,司馬錯將原本於明年年初出征討伐魏韓兩國的原定計畫,提前到了今年的九月下旬。

至於提前的原因,無非就是不希望魏韓兩國做到準備充足的準備。

不過仔細想想,從四月初白起進攻方城起,至今已過了半年,魏韓兩國基本上也已經做好了抵擋大軍的準備。

每每看到此事,司馬錯心中就感到莫名的窩火,對白起的印象也隨之變得更差。

想想也是,天底下有哪個將軍會接受不服從命令、擅做主張的部下呢?

在出征的途中,司馬錯再次請來白起與昭雎,確定了首個攻擊目標,即宛城。

這件事,白起也默認了,沒有再反駁什麼。

不過,司馬錯卻在會議中給白起指派了一個任務,他希望白起派麾下的騎兵前行一步趕到方城,阻止方城的軍民搶收周邊田地里的作物。

「……若我大軍無法及時趕到,索性就將方城城外田地里的稻麥一把火燒了,不可使其成為方城的軍糧。」司馬錯對白起吩咐道。

對於這項任務,白起稍稍有些意外。

司馬錯,亦知曉騎兵的厲害?

平心而論,這就太小看司馬錯了,要知道司馬錯乃是秦國的三朝元老,秦惠王時期的老臣,那時秦國與義渠打得如火如荼,司馬錯又豈會不知義渠騎兵的厲害?

只不過在大部分中原將領眼裡,騎兵稍顯華而不實,不像戰車那樣能夠剛正面罷了。

一百輛戰車對敵軍發起的沖陣,在戰場上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換一百名騎兵試試,怕是眨眼間就在敵軍步卒那些長達一丈半的長戈下死傷大半。

說實話,這個觀點倒也沒錯,畢竟戰車是戰術兵種,在戰場上的威力極大,而騎兵是戰略兵種,在重甲與馬掛甲誕生之前,騎兵朝著敵軍陣型衝鋒純粹就是死亡衝鋒罷了,基本上是無法作為戰場主力的。

除非人數多到一起程度,比如像趙國與匈奴的戰爭,動輒就是幾萬騎兵的對決,能跑能打,在那樣靈活的戰場上,短腿的步卒才難以生存。

總而言之,司馬錯對騎兵的評價,充其量也就是「可堪一用」、「不堪大用」這種程度,並不用作主力而用作防備騷擾的激動軍隊,純粹就是用來應付一下方城的騎兵——方城有騎兵,這一點司馬錯也是清楚的。

鑒於司馬錯的這道命令並未超出自己的決定,白起稍一猶豫便答應了下來。

但事後,白起卻叮囑了胡郁,命胡郁不必與方城的騎兵死磕,只要看好方城的農田,不要讓方城的軍隊偷偷把成熟的稻穀收了即可。

不錯,他雖然有心讓自己麾下的騎兵與蒙仲麾下的騎兵一較高下,但目前還不是時候——他何必為了司馬錯,而使他麾下的騎兵損失過重?

除非司馬錯肯低頭向他認錯。

九月二十五日前後,二十三萬秦楚聯軍浩浩蕩蕩地逼近了宛城。

而在此期間,遊盪於附近一帶的方城騎兵,除了立刻將秦楚聯軍的動向告知方城,亦告知了宛城的守將韓驍。

當得知對面有多達二十幾萬的秦楚聯軍直奔宛城而來時,宛城守將韓驍亦是心中惶惶。

他手底下僅一軍兵力,滿打滿算萬把人,如何招架地住多達二十幾萬的聯軍?

倘若聯軍的數量在十萬左右,那他倒是還有心搏一搏,看看配合方城的蒙仲,是否能守住宛城,但二十幾萬……

他簡直連一戰的心思都沒有。

可不戰而逃,這又不符合韓驍的性格。

而就在他猶豫之際,他的部將勸他道:「軍將,反正宛城的城民已遷至國內,此城已成為一座空城,何必為死守一座空城而讓麾下兒郎犧牲?不如放火燒掉城中建築,退守汝水,與大司馬匯兵一處,共同抵擋秦楚聯軍。」

韓驍皺著眉頭仔細想想,覺得部將的主張很有道理。

是的,早在四月初白起進攻方城之後,韓驍與蒙仲便都意識到秦楚兩國接下來必然將組織聯軍攻伐宛城、方城,因此韓驍也早早將宛城的民眾都遷往了國內,只不過韓驍本人仍不願輕易丟掉宛城罷了。

畢竟宛城怎麼說也是一座較大的城邑,無論是城牆、河渠、還是城內的各種建築都很完善,沒道理白白就捨棄這樣一座城池。

當然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韓驍當時想看看能否有守住這座城池的機會。

可如今面對那二十幾萬秦楚聯軍,他實在不敢再報以樂觀的態度。

在猶豫時,他對部將說道:「我若捨棄宛城,秦軍必定侵佔此城而對方城用兵,宛城距方城僅百里,周圍皆是平坦之地,無險可守,我這一撤,方城必被秦軍攻陷。」

聽了這話,那位部將也是著急,心說咱們已經自身難保了,還顧得上方城的魏軍?

左勸右勸之下,韓驍終於說道:「容我寫一封信給蒙仲……」

說罷,他親筆寫了封信,派人送到方城,旋即,便下令麾下軍隊燒掉了整座城池內的建築,以及城外農田那些再過不久便能成熟的稻穀。

隨後,韓驍便率領麾下軍隊撤向了析北,準備返回國內,退守汝水。

僅僅只過了大半日,韓驍的書信便送到了方城的蒙仲手中。

蒙仲收到書信後攤開一瞧,只見信中只有寥寥幾行字,信中大意,無非就是韓驍向他表達了歉意,在二十幾萬秦楚聯軍面前不戰而撤,留下他方城單獨面對二十幾萬聯軍。

看完書信後,蒙仲暗自嘆了口氣。

從方城的利益角度來說,他當然希望韓驍能死守宛城,更希望韓驍帶著他麾下的一軍兵力撤退到方城,但這些不過是奢望罷了,以韓驍的立場,自然是最優先考慮其韓國的利益,這是無可厚非的。

長吐一口氣,蒙仲召見了蒙遂與武嬰二人,對二人說道:「我方才收到了韓驍的書信,韓驍已放火焚燒了宛城,帶著麾下兵卒撤回了韓國。」

「什麼?」蒙遂聞言皺了皺眉,在沉默了半晌後開口道:「雖然可以理解,但這樣一來,我方城的處境就更加兇險了。」

蒙仲默默點了點頭,叮囑道:「姑且做好最壞的打算吧。」

所謂最壞的打算,即放棄方城、退守陽關。

倘若連陽關都被秦軍攻破,那就是徹底的戰敗了。

此時,武嬰開口說道:「前兩日我便已提起過……近幾日,有疑似秦國的騎兵在我方城一帶活動,蒙虎、華虎幾人表示,這些騎兵的馬術,倒也嫻熟,但並未與我軍的騎兵交手,目前尚不知對方是什麼意圖。」

「騎兵啊……」

蒙仲環抱著雙臂沉思了片刻。

秦將司馬錯麾下有騎兵?說實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