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魏國篇 第287章 方城大概

三月上旬時,鄭奭、蔡午兩位軍司馬前後率領約八千左右的士卒抵達方城,準備與方城展開聯合訓練。

平心而論,鄭奭、蔡午二人麾下的魏卒,此前根本談不上是魏國的精銳,就像先前在伊闕之戰時,頂多就只能給公孫喜的河東軍打打下手,負責在周邊巡邏、或者守衛某一塊要地等等,公孫喜真正寄託眾望,寄希望能擊敗秦軍的,還是河東軍。

倘若那會兒沒有蒙仲力挽狂瀾,鄭奭、蔡午的這兩支地方軍,怕是也會在伊闕給公孫喜陪葬,而如今,這兩支軍隊非但活著回到了各自的駐地,而且軍中士卒的實力亦有所提高。

也是,但凡能從伊闕之戰活下來的魏卒,無論是心態還是實力,自然會有所提高,畢竟他們亦曾在劣勢的情況下直面秦軍,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磨礪。

心態能夠擺正,作戰能力自然會有所提高。

當然,這次鄭奭、蔡午帶來的軍隊,軍中士卒並未全部都是老卒,據他二人向蒙仲解釋,二人各約八千左右的魏卒中,只有五千是經歷過伊闕之戰的老卒,其餘三千人都是戰後從許地、郾城新徵募的新卒。

新卒的實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那自然是遠遠不如老卒的。

可即便如此,這兩支軍隊的實力,還是明顯在方城軍之上。

就像彷彿百廢待興的葉邑一樣,方城軍在由蒙仲接手後,亦經歷了一系列的整頓,通過幾次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剔除了其中一部分意志力不堅定的士卒,只留下四千餘士卒,而其餘淘汰的士卒,則被沖入葉邑司馬樂續的麾下,作為維護葉邑治安穩定的督查部隊,將來只能作為方城軍一系的第二梯隊。

至於第一梯隊,自然就是方城軍。

正因為對方城軍抱有極高的期待,因此蒙仲、蒙遂等人對於方城軍的訓練亦抱持著極其嚴格的態度,一切訓練標準皆向魏武卒看齊。

而如此嚴苛的訓練標準,自然難免會引起士卒們的抱怨。

此時,蒙仲、蒙遂二人不禁有些想念樂毅,畢竟樂毅還在的時候,似訓練這種事,基本上都是樂毅負責的,而蒙遂主要負責軍中的雜事,比如賞罰、後勤等等。

至於蒙仲,則乾脆只負責帶兵打仗的事。

而現如今,樂毅已遠赴燕國,蒙遂也只能承擔起曾經樂毅的職責,一邊訓練兵卒、一邊規劃軍屯田,可謂是忙得不可開交。

正因為如此,蒙仲也不好獃在舞陽邑陪伴家人,只能老老實實留在方城,幫蒙遂分擔職責。

於是,訓練新卒的任務就落在了蒙仲自己身上。

練兵,說實話並非蒙仲的強項,主要是當初樂毅還在的時候分擔了這部分的職責,這使蒙仲在練兵這方面缺乏一定經驗,好在他對此也並非一竅不通,在一段時間摸索下來,也逐漸形成的自己的練兵方式。

與樂毅那「用羞辱性的言辭刺激士卒」的練兵方式不同,蒙仲練兵,主要還是採用童叟無欺的「賞罰機制」,說白了,即先規定一個訓練的標準,比如繞著方城跑十圈,達到這個標準的士卒能獲得更豐盛的飯菜,而沒能達到這個標準的士卒就只能啃白飯——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如何像樂毅那般,在訓練中途激勵士卒,蒙仲實在抹不開臉面。

想想也是,他作為莊子、孟子、惠子的弟子,怎麼好意思在訓練士卒之後口吐污穢羞辱之詞呢?但偏偏樂毅就是能用這種方式刺激麾下的士卒,使得他們發揮出潛藏的潛力。

既然無法學習樂毅式的練兵方式,蒙仲就只能通過賞罰來激勵軍卒,但顯然,賞罰機制確實不如樂毅的方式,尤其是針對那種性格衝動、充滿血性的魏卒。

但總的來說,方城軍的徵募與訓練,亦逐漸步上正規。

截止三月上旬,方城軍從葉邑陸續徵募新卒六千人,其中一半是魏人,一半是投奔方城的前楚人。

其實說實話,投奔葉邑的那些楚人,其中希望投軍的人數遠遠不止三千人,只不過蒙仲、蒙遂考慮到份額問題,暫時不想徵募太多的楚人,免得留下什麼禍根,最起碼再過兩年,等到投奔葉邑的那些楚民對葉邑產生了歸屬之心再說。

正因為限制了葉邑楚人投軍的名額,截止第一次徵募兵卒,方城軍的總人數也僅僅只維持在一萬名士卒左右,加上鄭奭與蔡午二人帶來的約一萬六千名士卒,總共僅兩萬六千人左右。

鑒於蒙虎、華虎、穆武三人仍率領著騎兵遊盪於漢水,時刻關注著秦軍跨漢水進攻鄢邑的戰況,蒙仲便召來了武嬰與樂進二人,使二人協助訓練新卒。

三月十二日,蒙仲帶著剛鄭奭、蔡午兩位軍司馬參觀方城新軍的操練情況。

不得不說,一萬多名士卒扛著圓木繞城奔跑,這還是相當壯觀的,且鄭奭與蔡午一眼就看出那是魏武卒的訓練方式。

見此,二人亦對蒙仲給出了一些建議。

還別說,鄭奭與蔡午終歸是魏人,他們對魏武卒的看法還是頗有見地的,比如說,他們二人很清楚魏武卒的強悍,其實不在於出色的作戰能力,而是在於全員那種「不畏懼死亡」的作戰心態。

為何魏武卒能有「不畏懼死亡」的作戰心態?

原因很簡單,因為魏武卒沒有後顧之憂,每一名魏武卒,都相當於是魏國扶持的小地主,家中有屋有田、有僕從,縱使魏武卒戰死沙場,其家人也能富裕的生活下去,不像別國的士卒,他們會畏懼死亡,因為他們很清楚,一旦自己死了,家人就再也無法領到他們的軍餉,生活會日佳艱難。

那麼問題就來了,方城是否具備造就一批魏武卒的資本?

要知道,倘若無法使魏武卒拋棄對家人的擔憂,這些魏卒就算再強悍,離真正的魏武卒還是有些差距的。

而針對這一點,蒙仲早些就跟蒙遂、向繚二人商議過。

真正的魏武卒待遇,現如今的方城是無力承擔的,但方城可以設法變通。

比如說,魏國給予武卒的待遇,是一戶人家至此免除一切賦稅,說白了,即父親被選為魏武卒後,哪怕他戰死沙場,他的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代代都可以免除一切賦稅。

不得不說,這項待遇刺激了魏國士卒爭相投軍,希望自己能成為武卒,而魏國也是憑著這條規定,曾幾何時壓制中原諸國、制霸中原,但往遠了說,這條政令有著相當嚴重的弊端,或者說後患。

打個比方,當前距離名將吳起在魏國訓練第一批魏武卒,已有長達百餘年,這第一批的魏武卒,基本上也都不在人世了,但即便是在百年之後,初代魏武卒的子孫,仍享有著免除賦稅的特殊待遇。

然後第二代魏武卒,第三代魏武卒,在長達百年的時間內,魏國為了與諸國征戰,不停地選拔新的武卒,亦彌補老死的、戰死的舊武卒,這就使得在魏國擁有「免賦稅」的民戶越來越多,長此以往,魏國最終能徵收的賦稅,也會越來越少。

或許有人會說,難道魏國的君主都是傻子么,難道他們就不曾看到這條政令的弊端?

當然不是!

關鍵在於,縱使魏國的君主看到了這條政令的弊端,他們也不敢改動,以免引起武卒的抵制。

當年魏國以一國之力,頂著四五個國家到處開戰,靠的是什麼?

縱使如今國力一落千丈,但秦國仍對魏國抱有忌憚,這靠的又是什麼?

還不都是魏武卒么?

魏武卒是魏國的根基,也是現如今魏國國力明顯不如秦、齊兩國卻仍有潛力制霸中原的根基,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君臣又豈會自毀長城?

但蒙仲、蒙遂等人則借魏國的例子看到了這條政令的弊端,因此作出了一些改變:無論一名武卒尚在人世或戰死沙場,其家眷皆可免除一切稅收;倘若武卒戰死,則由方城協助撫養其子女長大成人,且截止家中長子年滿十五歲,這戶人家仍能享受免除一切稅收的特殊待遇。

總而言之,即縮短了武卒家眷享受這種特殊待遇的期限,使方城不至於走上魏國的老路。

或許有人會說,方城這邊大幅度縮短了魏武卒的待遇期間,難道就不會引起魏武卒的不滿么?

事實上還真不會。

原因很簡單,此前方城這邊根本就沒有魏武卒,此地出現的第一批魏武卒,就僅僅只是曹淳、魏續等人帶來的兩千五百名河內武卒,但這些武卒有的搖身一變成為了騎兵,有的則從士卒升任了將官,在已獲利的情況下,這些士卒自然不會有所不滿。

至於方城其餘的魏卒是否會有不滿,這些魏卒根本不敢,因為有大批投奔葉邑的楚民盯著這份特殊待遇,倘若有人因不滿這待遇而選擇退伍,相信會有大批楚人出身的士卒願意頂替他們的位置——要知道在楚國,從來就沒有魏武卒式的待遇。

不得不說,這就是從零開始的好處,縱使蒙仲縮短了魏武卒的有待期間,也不會有人提出異議。

至於魏國境內其他地區的魏武卒在聽說這件事後是否會提出異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