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魏國篇 第221章 再會田文(一)

五日後,即十一月初三,告別了宋雷的蒙仲一行人,終於在風雪與嚴寒中抵達了魏國的王都,大梁。

看著面前那座巍峨的城池,蒙仲的腦海中想起了前幾日宋雷所告訴他的,有關於魏國的歷史。

倘若說秦趙兩國是具有霸主潛質的國家,那麼魏國,便是真正實現過稱霸中原、且稱霸期限長達百年之久的國家,自周國衰弱、諸侯並起至今,只有兩個國家做到「百年稱霸」,一個是晉國,還有一個,便是這魏國。

魏國,生於晉國,在當年晉國衰敗之後,魏、趙、韓三個家族擊敗了晉國內其餘幾個家族,聯手瓜分了舊日霸主晉國的疆土。

在三家分晉的最初,魏、趙、韓三國的實力與國土基本上是相差無幾的,但為何後來是魏國稱霸中原,而不是趙韓兩國,只能說這是時運使然。

首先,「三家分晉」是一段長達近五十年的晉國內亂,這件事的起因,乃是因為晉國當時最強大的家族「智氏」,其家主「智伯瑤」仗著自己家族的強大,要求其餘晉國士卿家族割讓土地給他智氏。

對於這種敲詐行為,魏、韓兩家都選擇的屈服,唯獨趙氏家主「趙襄子趙毋恤」頭鐵,認為那是祖上傳下來的家業,豈可交給智氏?因此死活不肯割讓土地。

智伯瑤大怒,便拉著魏、韓兩家,進攻趙氏,三家聯軍一度攻佔了趙氏幾乎全部的領地,一直打到趙氏最後的一座城池「晉陽(太原)」。

然而,就在智伯瑤即將覆亡趙氏時,魏、韓兩家當時的家主「魏桓子魏駒」與「韓康子韓虎」,恐懼智氏在覆亡趙氏後會掉過頭來吞併他們兩家,於是便聯合趙襄子,裡應外合聯手擊敗了智氏的軍隊,繼而趁機反攻智氏的領地,將智伯瑤全家二百餘口人全部殺死,且三方聯手瓜分了智氏的領地。

得知此事後,晉國當時的君主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魏、趙、韓三家,於是,魏、趙、韓三家索性先下手為強,攻擊晉王室,逼得晉出公逃亡,半途病死於途中。

正所謂開弓無有回頭箭,既然已作出了欺君犯上的行為,魏、趙、韓三家索性就徹底丟掉了晉國臣子的身份,聯合起來攻擊晉國其餘家族。

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魏駒、趙毋恤、韓虎三人老邁,將家主傳給兒孫,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徹底擊敗其餘士卿家族,徹底瓜分了晉國,實力強大到讓周王室都不敢忽視,只能冊封那時候三家的家主魏斯、趙籍、韓虔三人為諸侯,使魏、趙、韓三家由此正式成為諸侯國。

至於魏國在立國初期為何能一馬絕塵,拋下趙韓兩國一舉成為天下霸主,這主要有幾個原因。

先說趙氏的原因,趙氏在此期間爆發了內亂:趙毋恤想傳位給他兄長趙伯魯的孫子趙浣,此舉引起了他兒子趙嘉的不滿,導致趙嘉起兵叛亂。

這場內亂,讓趙氏元氣大傷,使得中山國趁機擺脫了魏趙兩家的控制。【PS:這些趙國篇有,這裡就不解釋了。】

再說韓國,韓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靠近西邊的秦國,在秦簡公、秦惠公、秦出公這三代君主時還好,直到秦獻公繼位後,秦國開始向中原進兵,首當其衝的便是魏韓兩國——更要命的是,秦獻公是得到魏國支持才坐上了秦國君主的位置,因此秦國的主要進攻目標就成為了韓國。

待等秦獻公過世,秦孝公繼位,一個叫做衛鞅的男人從魏國前往秦國,在秦國施行了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變得更加強盛,進攻中原的力度也因此變得更強。

不誇張地說,在戰國先期,正是韓國替中原諸國擋住了一心向中原擴張的秦國,且因此元氣大傷,以至於原本與魏、趙兩國實力不相上下的韓國,不到一百年工夫,就衰弱到了幾乎與宋王偃時代的宋國平起平坐的地步,愧對「三晉之一」的稱譽。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趙、韓兩國自身的隱患,但魏國之所以能在初期稱霸中原,憑藉的可不是趙、韓兩國的衰弱,而是自身的變法圖強。

在三晉立國的初期,趙氏因為內亂變得衰弱,但韓國尚未變弱——此時的秦國還不強,當時的三晉還是頗為團結的,幾度聯合對外擴張,比如攻打鄭國。

然而這幾次聯合出兵,趙國因為地處河北,幾乎撈不到什麼好處——縱使分到土地也只是一塊飛地,根本派不上用處,於是幾次下來,趙國非但沒撈到什麼利益,反而因此變得更加衰弱,很快就與魏韓兩國分道揚鑣,自顧自去攻打中山國、代地、林胡。

但魏韓兩國,則因為這幾次對外擴張迅速增強實力,且在此期間,魏國當代君主魏文侯魏斯,重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李悝、吳起、樂羊等人,富國強兵、開闢疆土,向西攻佔了秦國的河西,向北越國趙國覆亡了中山國(中山第一次被滅),向東擊敗齊國,向南擊敗了,一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隨後,魏文侯過世,其子「魏武侯魏擊」繼位,再次將魏國的強盛推上新的高度,在位期間攻打秦國、楚國、趙國、齊國,幾乎是吊打諸國。

直到魏武侯過世,他的兩個兒子魏公子罃、魏公子緩因此爭奪君位而爆發內戰,魏國這才由盛轉衰,逐漸走向衰弱,雖然後來因為名將龐涓的出現,使得魏國再次出現了短暫的興盛,沒想到卻被齊國的田忌、孫臏二人兩度擊敗,導致魏國的實力迅速衰弱,以至於現如今,曾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之久的魏國,國力竟已不如秦、齊、趙三國,只能屈辱的排在第四位。

導致魏國由盛轉衰的原因是什麼?

記得在前來大梁的途中,蒙仲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在經過仔細的思考後,蒙仲認為魏國衰弱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樹敵太多、軍力分散。

記得最初在三晉抱團的時候,魏國沒有照顧趙國的情緒,導致趙國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脫離。

當然,這會兒還好,畢竟那時單憑魏韓兩國,也能擊敗世上其餘的強國,但問題就在於,魏國仗著當時國力的強盛,把中原諸國都得罪了個遍,甚至於後來弄得與趙國反目、與韓國離心的地步,以至於到最後,魏國幾乎是單憑一國之力壓制秦、齊、楚等強國,甚至有時候還要跟燕國、趙國開戰。

一口氣與那麼多國家開戰,不難猜測魏國那時的損失是多麼巨大。

倘若魏國當時不分散力量,瞄準一個國家往死里打,恐怕秦、齊、楚三個強國,其中之一早就已經被魏國吞併了。

其次,人才外流太過於嚴重。

使秦國的國力發生質變升華的商君衛鞅,原先乃是魏國國相公叔痤的侍臣。

相傳公叔痤在臨終前對魏惠王魏罃說道:要麼重用衛鞅為魏相,要麼就殺掉衛鞅。

結果魏惠王一個建議都沒聽取,於是衛鞅在公叔痤死後就跑到了秦國,助秦孝公施行商鞅變法,使秦國隨後成為中原諸國心頭的噩夢。

赫赫凶名的「大丈夫」張儀,魏國人,學業有成後回到魏國,本想施展抱負,卻苦於沒有門路,只要投奔當時在趙國的師兄蘇秦,結果被他師兄蘇秦激到秦國,搖身一變成為秦相,僅一人就讓天下諸侯恐懼。

秦國的名將「魏章」,魏國人,因在魏國得不到重用,投奔秦國,與張儀為友,後張儀為秦相,魏章為秦將,一內一外。

隨後,魏章與秦國的另外一位名將樗里疾一同在「秦楚丹陽、藍田之戰」中擊敗楚國,隨後又與樗里疾一同轉戰濮上,擊敗了齊國的軍隊,導致齊將田章戰敗,成為田章畢生唯一的敗績。

吳起,魏文侯時代的魏國名將,一手訓練的魏武卒打遍天下無敵手,然而在魏武侯時期,卻因為與公叔痤爭奪相位失敗,被迫投奔楚國,最後死在楚國爆發的內亂中。

孫臏,魏國名將龐涓的師兄弟,學成後先投奔魏國,然而魏惠王卻未能看出孫臏的才能,從始至終都不曾關注孫臏,導致孫臏被師兄龐涓迫害後,被齊國使臣田忌救走,隨後,孫臏兩度助田忌擊敗龐涓,一舉斬斷了魏國短暫的興旺,徹底加促了魏國的衰敗。

是的,僅僅只是細數這些位對中原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的人,魏國錯失的人才便有衛鞅、張儀、魏章、吳起、孫臏等人,更別說那些名氣相對較小的。

相比較以上兩個原因,像什麼「地處中原四戰之地」,這對於魏國來說只是微不足道的隱患而已。

畢竟魏國在強盛時,秦、齊尚未崛起,它足以吊打其餘中原國家,如果不是魏國四處征戰,分散了力量,使得自身在對外擴張期間元氣大傷,而秦、齊兩國卻趁此機會強勢崛起,魏國又豈會落到今日這種地步?

只能說,魏武侯時期的魏國,仗著自身國力的強盛,豎敵太多,沒有抓住機會。

帶著這般感慨,蒙仲帶著蒙虎、蒙遂一行人進入了魏國的都城大梁,在城內的驛館歇下。

來到城內驛館後,蒙仲便立刻打聽他宋國的使臣李史,畢竟據他惠盎所言,李史目前正在大梁城內的驛館,負責說服魏王與宋國結盟。

在驛館內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