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那一抹粉紅色的夢 第964章 奇怪的索尼

在崔正源看來,索尼的內鬥短時間內是沒有平息的希望的。

立見家族固然強大,可小宮家族跟盛田敬一也不弱。

長期以來,小宮家族就是索尼公司內部關於移動通訊終端方面的執掌人。同時還負責索尼公司在歐洲地區的事務,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的龐大分支。

即使捨去索尼這塊牌子,小宮家族都能安好地在世界各地拓展業務。

盛田敬一雖然窮困潦倒,差點因為負債而破產。但是他爺爺是盛田昭夫,這就是最大的倚仗。

作為一手創立了索尼這個巨無霸集團的老人來講,他的名字在所有的索尼人心目中,就是神祗一般的存在。

愛屋及烏,對於盛田昭夫的孫子,大家自然會愛護有加。

這也是為什麼立見家族明知道盛田敬一總是在搗亂,卻萬般忍耐的根本原因。

動了盛田敬一,那麼立見家族立馬就會眾叛親離,成為眾矢之的。哪怕一向把索尼當作國家支柱的日本政府,都不會容忍。

更何況,此時只有崔正源知道。

在這三方彼此糾纏、互斗不休的時候,還有一個人在靜悄悄地準備著。一旦被他找到良機,肯定會異軍突起,接掌索尼公司。

這個人,就是前世的索尼會長永山治。

在外界看來,永山治能夠出任索尼公司董事長,是一件十分不可思議的事情。

看看他在擔任索尼公司董事長之前的身份,就明白其中的蹊蹺之處了。

日本中外製葯公司CEO,無論如何也沒辦法跟索尼公司聯繫到一起才對。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突然之間就轉換門庭,從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商業領域一舉入主索尼公司。

雖然索尼公司的特殊情況決定了,永山治這個董事長並不能像正常的股份制公司那樣,大權在握。但是無論如何,董事長都是一家經濟集團里舉足輕重的角色。

自從和索尼公司樹敵之後,崔正源就一直沒有放棄潛心研究索尼公司的構造。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的探究下來,他也算是對於其中的關竅稍微了解了一些。

永山治雖然在就任索尼公司董事長之前,從來沒有在這家集團里任過職。但是在索尼公司的股東名單里,他卻赫然在列。

而一個古怪的地方就在於,明明是平民出身的永山治,即使努力奮鬥一輩子,也不可能在索尼這樣的資金海量的公司里擁有百分之七點五的股權才對。

但是呢,這一切卻真實的發生了。

在所有人都不知不覺中,這個在製藥公司里業績突出的CEO慢慢地爬到了索尼公司的股東前列。

然後在2013年,索尼公司股東大會上,前任董事長斯特林格退休之後,接掌了大權。

這裡面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部分,如果細細追究起來,就會挖出來很多不為人知的內幕。

眾所周知,索尼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影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大音樂公司。這部分的比重,甚至還要超過其在電子產品和互聯網方面的資產。

按理說,這樣的巨無霸,幾乎是掌控了全世界大部分的娛樂文化產業的巨頭,應該是呼風喚雨,日入斗金才對。

但真實情況呢,卻是索尼公司一直在虧損。從2003年開始一直到2013年,索尼足足虧損了十年。

可是就在這樣的虧損情況下,索尼卻先後完成了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米高梅電影公司和貝塔斯曼音樂公司。

這還不算,索尼還併購了百代全部的音樂版權業務。

綜合來看,索尼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音樂出版市場,還擁有三分之一的好萊塢最偉大電影的版權。

按照正常的邏輯來看,任何一家企業在連續虧損的情況下,應該收縮業務、減少開支,爭取收支平衡才對。

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索尼卻沒有停止大肆併購的腳步,一個接一個地把原本舉世聞名的那些娛樂文化巨頭吸納到自己的旗下。

難道索尼公司昏了頭了嗎?

眾所周知,娛樂文化產業最流行的一種做法,就是稀釋。

當一家娛樂公司發展的規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進行分拆。

把原來緊緊依靠在總公司下面的各個部分分別獨立出去,形成自主經營的板塊。

這樣一來,就會大大減少總部的行政開支以及運營費用,形成企業經營的良性循環。

前世的C.J集團就是這麼看到,CJ E&M、M、CGV等等各自獨立行事,互不統屬。

這一世的A.P公司雖然在成立之初,崔正源大肆收購整合了許許多多的資源。但是發展到現在,也開始走上了分拆的道路。

各個藝人工作室,獨立的電視劇製作團隊和電影製作團隊,包括分公司的成立等等都是出於這種考慮。

即使在這種時候會收購一些其他產業,也都是擇優而去。也就是說,只有那些看起來處於新生階段,未來前景很不錯的企業才會把老牌大公司收購。

比如S.M公司收購Woollim Eai,就是看出這家新興的娛樂公司前途無量而做出的決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完成收購的是S.M Eai C&C,而非S.M Eai。

饒是S.M公司這樣的企業,都需要成立分公司來拆分業務,足見娛樂行業的運營成本是多麼的恐怖。

可我們在看看索尼公司收購的企業,任何一個都可以算是老字號的招牌。其中的幾家甚至年份都超過索尼本身了,也就是說,這些企業的底蘊就不是索尼這樣的新公司所能駕馭的得了的。

既然如此,那麼這些收購是怎麼完成的呢?

在崔正源看來,主要原因就出在索尼的前任董事長斯特林格身上。

在這位美國人身上,有一段很有趣的經歷。那就是在加入索尼之前,他是維亞康姆集團旗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從事了三十年。

而直到1997年,他才加入索尼,出任索尼美國公司總裁。

短短不到六年的時間,他就成為了索尼公司的副董事長。

維亞康姆本身就是娛樂傳媒業的巨頭,曾經在這樣的公司里工作過,也可以說明斯特林格的優越。

看起來索尼公司選擇他成為董事長,是吸納人才的舉動。

但是以崔正源看待問題一切從陰謀論的角度出發的習慣,索尼其實被美國坑了。

當年的廣場協議,美國就把日本坑的很慘。導致日本的黃金髮展時期中斷,開始了失去了二十年。

那麼日本的招牌企業索尼,又怎麼會逃出美國人的視野範圍之外呢。

看看斯特林格入主索尼之後的這些收購計畫,好像是要把好萊塢一網打盡的樣子。

平常人來看,好像索尼氣勢洶洶,馬上就要成為全世界唯一的娛樂文化產業霸主了一般。

但值得一提的是,索尼收購的這些產業,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後,都不可避免地進入了虧損和負債經營的境地。

說白了,美國人就是通過斯特林格之手,把不良資產全都甩給了索尼。

這些企業虧損著,那麼索尼還能盈利嗎?

加上影像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的世界電影格局已經發生了改變。像米高梅、哥倫比亞這樣的公司已經開始失去了競爭力,正在逐步退出主流舞台。

看到當3D技術大行其道的時候,在好萊塢叱吒風雲的都是什麼公司?

二十世紀福克斯,隸屬於新聞集團旗下,是傳媒大亨默多克的產業。

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是屬於時代華納的。

頂峰娛樂公司,是屬於加拿大電影巨頭獅門影業的。

再看看索尼收購的那些電影公司,境況怎一個慘淡了得。

米高梅這個原來的好萊塢八大公司之一,最近一部出名的電影居然是2007年的《007:皇家賭場》。

足足七年的時間啊,誰聽說過這個曾經的巨頭還有什麼好電影出產嗎?

電影公司不出品電影,靠什麼盈利?沒辦法,當然是在虧損著啊。

那麼這個虧損誰在承擔,不好意思,作為母公司的索尼,只好吞下這個苦果。

至於另一家電影公司哥倫比亞,同樣沒有好到哪裡去。

說出其最為觀眾所熟知的影片,居然是2004年的周星馳作品《功夫》。

這……

一切的一切看起來就是美國方面把已經無法創造利潤的這些過時的電影產業全都甩給了索尼,然後另起爐灶重新形成了好萊塢的新格局。

比如漫威公司、比如頂峰娛樂、比如時代華納、比如派拉蒙、比如夢工廠、比如迪士尼等等,這些現在開始稱雄好萊塢的公司,跟索尼可沒什麼關係。

而吞下這種苦果的索尼公司了解其中的隱情嗎?

相信他們一定明白。只是迫於美國強大的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