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五、伽勒里烏斯指揮波斯戰爭的光榮結局(286~297A.D.)

平定埃及後接著就是波斯戰爭。戴克里先統治期間最重大的工作,就是要制服此強大民族,迫使阿爾塔薩西斯的後裔承認羅馬帝國的無上權威。

前面提到瓦萊里安在位時,波斯人不守信義,以武力征服亞美尼亞,而且先用暗殺的手段害死科斯羅伊斯。他的兒子提里達特斯在襁褓中繼承王位,後來被老王忠貞的友人救走,在羅馬皇帝的保護下接受教育。提里達特斯從放逐中獲得寶貴的經驗,那就是他早年所受的苦難、對人性的了解以及接受羅馬的紀律和訓練,他要是坐在亞美尼亞的王座上,絕不可能得到這麼多收穫。他在年輕時就以英勇的行為聞名遐邇,在各種軍事訓練上,不僅體力就連技巧也無人能及,甚至在奧林匹克競技會 這種體育的競賽中也能獨佔鰲頭,他更高貴的特性是儘力保護了恩主李錫尼(282 A.D.)。 普羅布斯死後發生叛亂,李錫尼已是大難臨頭,暴怒的士兵要強行進入他的帳篷,只有亞美尼亞的國君獨自拿著武器在外面阻擋,而且後來又幫助他復職。

李錫尼不論在哪個職位,都被伽勒里烏斯視為好友和得力的助手,也受到戴克里先的賞識和重視。等伽勒里烏斯稱帝後,不久就擢升他到奧古斯都的位階。提里達特斯在戴克里先統治的第三年,被封為亞美尼亞的國王(288 A.D.)。這並非完全基於利害關係,也是公正的處置。羅馬不僅可以從波斯王國的篡奪行為中,掌握一個至關重要的地區,同時,羅馬自尼祿當政起,對於阿薩息斯王朝最年輕的旁支,就答應給予保護。

當提里達特斯到達亞美尼亞的邊界,立即受到熱烈的歡迎和忠誠的擁戴。26年來,這個國家在外來的桎梏中經歷無窮無盡的苦難。想當年波斯王國完成征討工作,用宏大的建築物來裝飾勝利,不僅浪費人民的血汗錢,這些建築物更是奴役的標誌,這種行為受到大眾的憎惡。征服者因為害怕發生起義行動,所以採取最嚴酷的防範措施,由於遭到公眾的抗拒,更要加強高壓統治,征服者深知自己已經激起全國人民的痛恨,並且毫無排解的餘地。前面提到祆教的信仰帶有絕不寬容的精神,亞美尼亞那些已被奉為神明的歷代國王, 他們的雕像以及日神和月神的神聖畫像,都被狂熱的征服者肆意破壞。波斯人在巴加萬山的山頂上興建祭壇,為阿胡拉點燃永不熄滅的熊熊聖火。當一個民族受到這麼多的傷害,為了獨立自主、宗教信仰和繼承權利,不惜揭竿而起是很自然的事。起義的狂流衝垮所有阻礙,波斯守備部隊在動亂開始前已經撤離。

亞美尼亞的貴族投奔到提里達特斯的旗幟下,紛紛訴說往日的功勞,要求獻身於未來的建國大業。同時他們對於在外國政權的統治下,拒絕為敵人服務的行為, 特別請求國王給予表揚和賞賜。提里達特斯要阿爾塔瓦斯德斯負責指揮軍隊,幼年時候這個人的父親救過他的命,家人也因此一義行而受到屠殺,所以又將一個行省交給阿爾塔瓦斯德斯的兄弟來治理。他同時將軍事最高職位授給奧塔斯總督,這位貴族個性剛毅忠誠而且正直不阿,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國王,並呈獻給國王很大一筆錢財。

這些珍貴的物品存放在一座很僻遠的堡壘里,奧塔斯很謹慎地保管它們不讓敵人染指。在這些亞美尼亞的貴族之中,有一位非常有錢的盟友,但過去並不為人所知。他的名字叫孟哥,祖先是西徐亞人,所以有一大群牧民奉他為主,多年來營地都設置在中國皇帝管轄的邊陲。 中國勢力在那時已遠達粟特地區, 部分都包括在內。">由於他們招惹了地方大員的不滿,孟哥帶領他的人退到阿姆河岸,懇求沙普爾的保護。中國皇帝根據主權,要求歸還這群逃犯,而波斯國王則以不能出賣受庇之人,此舉有違待客之道加以辯護。但是為了避免發生戰爭,他答應將孟哥逐趕到西部最遙遠的地方,說是這種懲罰就跟處死他一樣可怕。於是波斯國王選擇亞美尼亞當作孟哥的流放地,划出一大片區域給西徐亞牧民,讓他們在那裡養育牲口和馬匹,按季節的轉移開設營地逐水草而居。現在他們受到徵召要擊退提里達特斯的進犯,但是他們的頭目衡量當前的狀況,考慮自己應盡的義務和可能的後果以後,決定不參加波斯人的陣營。亞美尼亞國君對孟哥過去的事迹和勢力都很清楚,對他非常尊重,讓他參與機密的事項。獲得這樣一個勇敢而忠誠的部下,對復國大業大有幫助。

積極進取的提里達特斯那時真是無往不利,非但將仇敵逐出亞美尼亞全境,且為了報復,率軍侵入亞述的心臟地區。歷史學家為使提里達特斯的名聲不致湮沒,帶著一腔民族熱忱,讚頌他神勇的表現。在東方具有浪漫色彩的傳奇中,描繪出巨人和大象都被他神力驚人的手臂所制服的場景。其他的資料顯示當時波斯王國陷入極端的混亂狀況,所以亞美尼亞國王才獲得漁人之利。波斯薩珊王朝野心勃勃的兄弟相互爭奪王位,霍爾木茲這一派費盡心機卻沒有成功,所以要借重居住在裏海附近蠻族 的危險助力。可能是某方獲勝也可能經過協商,內戰很快結束,納爾塞斯受到一致承認,成為波斯國王,然後運用全力來對付外敵。雙方實力太過懸殊,蓋世英雄提里達特斯也無法挽回劣勢,第二次被趕下亞美尼亞的王位,再度前往羅馬皇帝的宮廷尋求庇護。納爾塞斯立即在背叛的行省重建權威,大聲抗議羅馬對叛徒和逋臣給予保護,誓言要征服整個東方。

皇帝無論是出於政策或榮譽的立場,都不可能放棄亞美尼亞國王,他決定派遣帝國的軍隊參加波斯戰爭(296 A.D.)。戴克里先以一貫穩健的態度,先在安條克建立堅固的基地,加強軍事行動的各項準備工作。他把指揮軍團的責任託付給所向無敵的伽勒里烏斯。為此,特地將他由多瑙河防區調到幼發拉底河戰線。雙方的軍隊很快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相遇,打了兩場難分勝負的會戰,但在第三次會戰後,產生決定性的結局,羅馬軍隊大敗。這是伽勒里烏斯輕敵急進所致,他帶著一支兵力不足的部隊,攻擊數量龐大的波斯人。 另外,地理環境的因素也是他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像克拉蘇的死亡和10個軍團慘遭殺戮一樣, 伽勒里烏斯就在同一地點被擊潰。這片平原有60英里長,從多山的卡雷延伸到幼發拉底河,是荒涼不毛而表面平坦的沙漠,見不到一個山丘和一棵樹木,也沒有任何可飲用的水源。堅持到底的羅馬步兵因炎熱和口渴而戰力衰竭,他們知道保持陣式也沒有勝利的希望,但是只要隊伍沒有被擊破,就不會立即遭到危險。在這種狀況下,他們逐漸被優勢的兵力所包圍,受到快速的機動部隊襲擊,為蠻族騎兵的箭雨所殲滅。

亞美尼亞國王在會戰中表現得很英勇,卻是以團體的災難換取個人的聲譽。他被追擊至幼發拉底河畔,這時坐騎已經受傷,看來已經無法逃脫勝利在望的敵軍的追捕。在這個生死關頭,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下馬縱身溪流之中,身上的甲胄很重,河水又深不見底,這裡的寬度將近半英里,全靠著他的體力和技巧才安全抵達對岸。 我們雖然不知道他當時逃脫的狀況,但是他根本不顧羅馬將領的死活。等他回到安條克,戴克里先不把他當成講道義的朋友和同僚,而是把他當成一個吃了敗仗的君主,感到氣憤不已。於是這位高傲的人穿著紫袍,滿面羞愧和認錯的表情,在皇帝座車後面徒步走了一英里,把可恥的行為展現在整個宮廷前面。

戴克里先對戰敗感到憤怒,為表示至高無上的權力,在愷撒再三乞求後才稍做讓步,同意他繼續指揮作戰,用來恢複自己和羅馬軍隊的榮譽。第一次遠征大部分都是戰力較弱的亞洲部隊,為了改進缺失,抽調身經百戰的老兵軍團,以及從伊利里亞徵召的新兵,組成第二支大軍﹔再加上相當數量的哥特協防軍,這些蠻族的供應由皇家支付經費。伽勒里烏斯選出精兵2.5萬人擔任前鋒,再度越過幼發拉底河(297 A.D.)。這次沒有讓軍團暴露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開闊平原上,而是通過亞美尼亞山地,不僅可獲得居民協助,而且這片國土適合步兵作戰,崎嶇的地形不利於騎兵的機動。

羅馬人身處逆境更重視紀律,蠻族因勝利而感到興奮,產生玩忽和鬆懈的心理,這時就可看出兩者的差別。伽勒里烏斯為了隱匿自己的企圖,達成攻敵不備的效果,只帶了兩位騎士隨護,親自秘密偵察敵軍營地的位置和狀況。這次奇襲作戰在夜間發起,給波斯大軍帶來毀滅性的打擊。色諾芬曾寫道:「他們的馬匹都已事先系好,馬腳用木枷拴住,防止到處亂跑。如果發生緊急狀況,波斯人先要將馬飾整理好,裝上馬勒和韁繩,披上鎧甲以後,才能騎上戰馬。」 在這種狀況下,伽勒里烏斯猛烈的攻擊將混亂和災難擴展到整個蠻族營地,在可怕的大屠殺中只遭到輕微的抵抗。受傷的國王(納爾塞斯親自指揮這支大軍)趁著局勢大亂,逃向米底的沙漠。他那豪華的中軍御帳以及手下高官的帳幕,全部成為征服者豐碩的戰利品。只要提一段插曲,就可知道軍團的將士純樸而善戰,對於奢華的生活方式竟一無所知。有一個修飾很華麗的皮袋裡裝滿珍珠,落在一個小兵的手裡,他很小心地將袋子收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