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開元盛世 第六十二章 武則天的提議

張說不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眼光獨到,很務實,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儒家崇「義」,把義視為高於一切,總是指責別人「言不及義」。而事實上,儒家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言不及「利」。

義,當然重要,沒有義,是不可想像的。然而,利同樣重要,沒有利,也是不可想像的。

利為什麼如此重要?

因為是個人就得吃飯穿衣,贍養父母,養兒活女,這就需要錢,就要產生「利」。去萬里之外打仗作戰,光有「義」還不行,還需要「利」相輔。

擊破大食,是唐人心中所願。早在唐太宗時,唐朝就有機會出兵波斯,只是因為當時的條件並不成熟,唐太宗不得不放棄這一打算。

雖然這事兒沒有成行,但唐人並沒有忘記這事,若要出兵攻打大食,唐人一定會踴躍參與,這就是「義」。

然而,攻打大食畢竟太遠,遠在萬里之外,那裡太苦,遠不如在國內舒適。而且,風險還很高,父母妻兒一定會擔憂,若是沒有厚利為之輔,又能有多少人前去呢?

即使前去,又能持續多久呢?

若是有厚利,辛苦三五年,可以過上十幾二十年的舒適日子,那麼,就會有不少人甘冒風險,前去參與此戰。

如此一來,這仗就好打多了。

想想看,大英帝國以三個小島子,統治半個地球幾百年,其中一個辦法就是用重利引誘國民前去海外冒險。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普通英國士兵,在英國國內不過是個普通人,到了印度他就是人上人。他的薪水足夠他在印度養個小情人,再請三兩個傭人,把他當老爺一樣侍候著。

而且,他辛苦幾年後,回到英國國內,存的錢可以夠他舒舒服服的過上十來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安逸生活。

如此優渥的厚利,誰不想去冒險?

至於軍官,所得到的薪水就更加豐厚了。

正是因為有如此的厚利刺激,英國人總是愛好冒險,英國人的足跡遍布全球。

「有理!」眾人齊聲贊同。

在座的人都是務實的政治家,對於利的重要非常清楚,不能不贊同。

「第五件事就是在加強消息的刺探。」張說接著道:「這事兒,可以交給波斯王來做。陛下,臣的意思是給波斯更多的錢財,讓他招驀更多的人手。」

情報的重要性不需要說的。《孫子兵法》雲「百戰不殆」,這是建立在完善的情報工作基礎上的。若是沒有完善的情報工作,不能得到有及時可靠的情報,何來「百戰不殆」?

要完成這一工作,非泥涅師莫屬。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他是波斯王子,在波斯故地有著不小的影響力,他可以利用這影響力打探消息。二是因為唐人的長相與中東人截然不同,若是由唐人來打探消息,成功的可能性並不大,阿拉伯帝國可以一眼就辨認出唐人。

是以,在準備與阿拉伯帝國大戰之時,一定要加強泥涅師的實力,要撥給他更多的錢財,讓他能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說得不錯。」李隆基重重點頭,道:「泥涅師,你需要多少錢財,先預估一下,再報給朕,朕撥給你足夠的錢財。」

「謝陛下!」泥涅師大喜過望,笑得眼睛眯到一起了。

他如此歡喜,不僅僅是因為他可以得到更多的錢財,可以放開膀子大幹一番了,同時也意味著他離回歸故土更近一步了。

「第六件事就是派出大量的人手,進行遊說,要讓阿拉伯帝國境內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反對大食。」張說眼中精光一閃,笑道:「當然,他們還得為大唐說好話,要讓大食境內的百姓對大唐心生好感,最好是起而迎接大唐之軍。」

遊說,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輿論攻擊,政治攻勢。這有多重要,我們都清楚,我們的老祖宗早就使用過了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採納尉繚的建議,出重金收買讀書人,為秦國遊說,為秦國背書,這是秦始皇能夠統一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比如,漢高祖劉邦用陳平之計,大出金銀,收買人心,分化瓦解項羽的手下,取得巨大成功。

從阿拉伯帝國內部攻擊,分化瓦解,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若是成功的話,對唐朝有著莫大的好處。

「張說,你這主意非常妙。」李隆基大為讚賞,笑著道:「如今的大食,殘暴不仁,所到之處,赤地千里。他們強迫百姓信奉他們的真主,若是不信任,就會被殺死,這些百姓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若是得到大唐要西進的消息,他們一定會揭竿而起,迎接大唐。」

阿拉伯帝國在崛起之初,強硬推行宗教政策,要被征服的百姓信奉他們的宗教。若是不信奉,就會被殺頭。

而恰恰在被阿拉伯帝國佔領之地有著不少的宗教,其中的摩尼教更是有著數百年的歷史,擁有眾多的信徒,可以說是根深蒂固。這些摩尼教徒為了信仰,揭竿而起,與阿拉伯帝國對著干,這是阿拉伯帝國雖然征服了波斯故地數十年,卻是始終無法平定的原因所在。

曾經一度,阿拉伯帝國想要放棄波斯之地了,要不是優素福以血腥殘暴的手段平定了這裡的叛亂的話。

在吸收了足夠的教訓之後,阿拉伯帝國這才改弦易轍,要這些被征服的百姓用交稅的方式,獲得自己的宗教信奉,反抗才算是減弱了許多。

當然,這一措施現在還沒有被推行。

「呵呵。」對阿拉伯帝國的情況,眾人都有所了解,聽了李隆基的話,眾人齊聲暢笑。

「還有,大食征服之後,就會把那裡的百姓變為奴隸,供他們驅使。而大唐不會要奴隸,這又是我們的一個優勢。」李隆基接著道。

阿拉伯帝國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征服哪裡那裡的百姓就會成為奴隸。而唐朝是封建制度,不會蓄奴,這是唐朝的天然優勢。

只要把這點運用得好,就會成為犀利無匹的利器。

「呵呵。」眾人又是一陣暢笑。

「陛下,臣要說的就這麼多。」張說最後道。

說完之後,挑釁的沖姚崇挑了挑眉頭,那意思是在說你能說十事,我也能說六策,不比你差。

姚崇咧了咧嘴角,一副不屑的樣兒。

當然,這兩人的小動作很快,一閃即隱,別人沒有發覺,李隆基卻是看見了,卻是沒有理睬。

這兩貨命里犯沖,要調解也調解不了,只要他們不危害到公事,可以不去管他們。

歷史上,李隆基就曾親自出面,為這兩人調解,結果是沒用,兩貨當面答應不鬥了。背後是該怎麼斗還是怎麼斗,直到死也在斗。

「張說六策說得不錯,可圈可點。你們誰還有話說?」李隆基問道。

「陛下,臣以為,還有一件大事要做。」張柬之接過話頭,道:「那就是選拔人才。革除積弊需要人才,擊破大食後的治理,同樣需要人才。這事兒,我們得做在頭裡。」

「嗯。」李隆基重重點頭,大為讚賞。

張柬之是一個不錯的政治家,只是他有點婦人之仁,不然的話,就會更加完美了。

貯備人才這事兒,非常重要,也非常緊要。

李隆基要開創開元盛世,要革除積弊,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治理征服之地,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要知道,阿拉伯帝國有著萬里疆域,比起唐朝並不遜色多少,這需要的人才之多可想而知了。

若是唐朝不從眼下開始貯備人才的話,到時就來不及了。

「容國策軍略鋪開之後,就開科取士,招攬人才。」李隆基當即拍板。

「陛下英明。」對這點,沒人有異議,無不是贊同。

「還有問題么?」李隆基問道。

「姚崇、張說和張柬之,把緊要的事兒都說了,臣沒甚好說的了。」狄仁傑搖頭。

姚崇十事,張說六策,再加上張柬之的招攬人才一策,把當下最重要的事兒都包括進去了,就是以狄仁傑的才智,也想不到還有什麼需要說的。

「沒錯。」王孝傑他們大為贊成這話。

「你們都沒話說了,是吧?那好,我就說一件事,非常緊要的事兒。」武則天掃視群臣一眼,緩緩開口道。

武則天精明過人,有雄視天下之才,她既然有話說,那必然是非常了得的大事,眾人的目光齊刷刷集中在她身上。

就是李隆基也不得不重視,眼睛瞪大,看著武則天道:「還請祖母說話。」

「姚崇十事,張說六策,張柬之選拔人才一事,都非常重要,是眼下最為緊要之事。然,要做的話,卻是費時費力,需要年富力強之人來做。」武則天把狄仁傑和王孝傑瞧瞧,道:「可眼下朝中的大臣,年歲可不小了,難以擔此重任。陛下若是要開創新的紀元,實現宏偉抱負,就需要提拔一批年輕且有才華的人才。」

「聖后英明。」群臣心悅誠服,齊聲頌揚。

朝中的大臣,文臣以狄仁傑為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