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國號共決(下)

次日一早,天還沒有亮,在安陽大殿前的朝陽廣場上,兩百餘名官員聚在廣場上,他們三五成群,竊竊私語,議論著今天臨時召開的大朝。

這兩百餘人都是五品以上官員,當然,文臣沒有那麼多,只是數十人,但張鉉要求在京五品以上官員都要參加,這就包括了不少軍隊和在京述職的地方官員。

五品以上軍隊官員包括鷹揚郎在內的中高層將領,由於戰爭剛剛結束,軍隊都在各地軍營休整,將軍們基本上都在中都和家人團聚,所以十幾名將軍都接到了朝會的通知。

今天的朝會大家都沒有穿戴盔甲,而是穿著朝服,只是式樣和文臣略有不同,加上他們個個身材高大,便顯得格外威武。

朝臣們都有自己的圈子,老將來護兒、王辯以及兵部尚書李景、相國陳棱,他們聚在另一處聊天,而羅士信、蘇定方、裴行儼、尉遲恭、徐世績、魏文通等等數十名高層將領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最大的圈子。

北隋的大將中以李靖的文才最高,但因為李靖在靈武郡訓練軍隊,沒有能趕回來,所以今天將領中便以徐世績的文才為最,眾人都在聽徐世績講述定國號的一些原則。

這時,軍師房玄齡快步走了過來,眾將一起行禮,房玄齡笑道:「大帥讓我轉告大家,大家很少上朝,不用太拘束禮儀,讓大家放鬆一點。」

徐世績問道:「軍師,我們聽說大帥準備讓大家共商國號,不知具體怎麼商量,我們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意見?」

眾人都向房玄齡望來,房玄齡笑了笑道:「也沒有大家想的這麼複雜,今天主要聽一下如何確定國號的安排,並不是今天決定,而是給大家兩天考慮的時間,也不需要大家發言。」

羅士信忍不住道:「那我們有想法怎麼辦?」

房玄齡微微笑道:「有想法沒關係,明天下午在東大營內舉行軍事議事,大帥要給大家講一下將來軍機台的建立,到時候也會給大家說一說國號之事,羅將軍有想法那時候就可以提出來。」

一旁的蘇定方道:「軍師,我看好像別的大臣都很清楚國號之事,唯獨我們是一頭霧水,軍師能不能利用現在的機會給我們簡單說一說,讓我們不至於糊裡糊塗上朝。」

「軍師,說一說吧!」眾人一起懇求道。

房玄齡點了點頭,「好吧!我就簡單給大家說一說。」

房玄齡看了一圈眾人,這才緩緩道:「大帥昨天和紫微閣相國們商議後,初步將國號定為四個選項,周、齊、魏、趙,其中後三個是紫微閣相國的意見,周是大帥的想法。」

羅士信頓時怒道:「那還要商議什麼,既然大帥認為是周,那就定為周好了,為什麼還要投票,有這個必要嗎?」

這不僅是羅士信不滿,眾將都十分不滿,他們一向是軍令如山,大帥的軍令沒有什麼商量餘地,說出來就要執行,那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衝過去,他們著實不理解為什麼要商議。

房玄齡笑道:「我理解大家的心情,大帥也有他的考慮,他希望國號有大多數人的認同感,另外也要尊重相國和群臣的意見,這畢竟不是打仗,而是治國,治國需要群策群力,關係天下民眾的福祉,大帥不想草率決定。」

「那大帥為什麼會選擇周朝?」尉遲恭不解地問道。

房玄齡讚許地看了一眼尉遲恭,還是尉遲恭比較老持穩重,他微微笑道:「尉遲將軍問得好,我也想給大家說一說大帥考慮周朝的原因,自古太平盛世惟周、漢兩代,但自從漢末以來,亂世幾百年,五胡亂華,武盛文弱,禮法衰敗,民間交往皆以利字當頭,縣鄉宗族倚強凌弱,朝廷不得不用嚴刑峻法來維護秩序,所以殿下偏向於傳承周禮治盛業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抱負,強調恢複道德和周禮。」

「可是突厥未滅,吐蕃興起,中原依舊外患重重,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還是應該偏重於尚武較好。」徐世績又道。

房玄齡點點頭,「徐將軍想法很好,但正如我剛才所言,凡事過剛則易斷,過柔則易弱,武盛易生內亂、文弱易招外患就是這個道理,關鍵是要平衡,文武相濟才是王道,現在的問題是武風太盛,需要以文來平衡,所以大帥才考慮引入周禮治國,這不是我們一代人的事情,需要幾代人上百年的努力才能做到,但源頭我們要做好,建立一個有意義的國號就是源頭之一。」

眾人都明白了,徐世績又道:「今天會給眾臣講清這些道理嗎?」

房玄齡淡淡一笑,「他們其實都明白!」

「可是萬一這些文官自以為是,還是堅持魏齊國號怎麼辦?」羅士信直言不諱地問道。

房玄齡笑了起來,「大帥既然讓你們也參與投票,羅將軍覺得結果會是什麼呢?」

……

臨時朝會並不是國號的決定大會,只是給官員們宣布這件事,然後再給他們兩天時間考慮,在第三天,他們將投出自己手中的一票。

投票表決這並不是新鮮事,紫微閣在有分歧的政務上一直沿用投票表決的形式,已經形成了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

但這次確定國號卻把投票權擴大到五品以上官員,無疑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嘗試,儘管令人震驚,卻並不令人反感,相反,大部分官員都認可這種方式,他們感覺這是對他們朝權的一種尊重。

所以這次投票在朝野中引來一片好評,如果實在要找出反對之人,那紫微閣相國們心中或許稍稍有點不舒服,這畢竟是他們的權力,現在權力卻外延了。

但張鉉這個決定大家又無話可說,本來紫微閣的規則中就寫得很清楚,涉及需要投票表決的政務,如果異議太大或者出現四票對三票的情況,那必須提交攝政王進行最終裁決,國號這種重大政務,已經形成了三票對三票的格局,當然就應該由攝政王來最終決定。

而讓五品以上官員投票表決,這就是攝政王的決定。

朝野上下這兩天都沉浸在對國號的議論之中,五品以上官員進行投票,實際上就形成全員參與的氛圍了,給出兩天考慮時間,就是給全體官員們一個參與討論的機會。

不光朝野在討論國號之事,中都民間市井也在熱烈地參與討論此事,形成了全民參政的熱潮。

位於城北門旁邊的恆山酒肆內,四名年輕官員正在靠窗的一處座位上喝酒聊天,為首的年輕正是褚遂良,另外還有盧涵、許敬宗和趙嗣良,他們四人都是同科進士,而且都留在朝廷為官,關係一直很好,今天聚會,是因為他們中間的趙嗣良被吏部任命為魯郡和博城縣縣令,即將上任,大家特地擺酒為他踐行。

褚遂良在去年娶了蕭銑的女兒蕭月仙為妻後,便離開軍隊調到了戶部,今年升為戶部郎中,許敬宗依舊出任杜如晦的參軍從事,不過他已經是首席從事,再做幾年他也能升為參軍,盧涵則任鴻臚寺丞,按照慣例他做了三年鴻臚寺丞後,便會調去地方做郡丞。

褚遂良其實也是一樣,他現在出任郎中,再上一步就是侍郎,雖然郎中到侍郎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極難跨出,必須要有十年郡官經歷才有資格出任侍郎,所以做了一任三年郎中後,他也要去地方出任郡丞,郡丞政績優秀,過四年則有望升為太守,太守也要政績十分突出才會有機會調回京城出任侍郎。

相比之下,只有第一批跟隨張鉉的那批年輕文官最為幸運,李清明、裴弘、崔元翰、黃敬、盧慶元等人,李清明和裴弘已是分別是中書和門下侍郎,其他幾人都已出任太守,他們被破格提拔,而後面的文官們只能按照官場規矩按部就班來進行升遷。

趙嗣良舉起酒杯道:「這兩年多謝各位兄長的關照,小弟才能在中都立住腳,在此小弟敬各位兄長一杯,希望以後能得到各位兄長的繼續關照。」

說完,他將杯中酒一飲而盡,眾人也一起喝了,盧涵給他斟酒笑道:「這次賢弟外調魯郡為縣令,也主要是靠賢弟自身的努力,我們幫不到什麼忙,以後在博城縣只要為官清廉,多給百姓做實事,和郡里搞好關係,考評自然就好了。」

「還有賢弟住房的問題也解決了。」

褚遂良恰到及時的補充了一句,眾人一起大笑。

趙嗣良心中感動,起身施禮道:「多謝各位兄長的忠告,小弟銘記在心,以後大家去爬泰山,小弟一定會盡好地主之誼。」

這時,許敬宗緩緩道:「其實趙賢弟運氣非常好,不是一般的好,趙賢弟明白我的意思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