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自我感覺很好,似乎勝券在握,真的跟蘇聯人起衝突之後,可以在海軍和空軍方面的力量上遠遠地勝過蘇聯方面。
可惜,現在還不是八九十年代的時期,美國先進的f-15戰機,還沒有大量地裝備他們的軍隊,空軍主力依舊以f-4為主,這種戰機,跟蘇聯的米格-21,米格-23其實是半斤八兩。而唯一有優勢的海軍的雄貓戰機,則在最近幾次的戰鬥中,也沒有撈到太多的好處,尤其是在蘇聯先進的米格-25戰機面前,唯一的優勢,還是awg-9加不死鳥的組合了!
當美國方面的命令下達之後,島國已經入夜,大規模的空戰並沒有立刻爆發。雙方都在積蓄實力,等待著第二天的空戰。
糟糕的氣候,沒有阻擋住雙方的交火,就在天剛剛亮的時候,第13戰鬥機中隊的戰機,就從三澤基地快速起飛了。
經歷過上次的戰鬥,第14戰鬥機中隊元氣大傷,留在基地修整,並沒有參與這次的空戰,不過,第13戰鬥機中隊的f-4戰機,都已經經過了改裝升級,可以掛載相同的aim-7f和aim-9j導彈,導彈的技術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讓這種戰機在空戰中,優勢明顯。
同時,作為主戰一方,北海道的千歲基地,201、203飛行隊的戰機全數起飛,北海道是島國的領土,而現在,島國的北海道已經遭到了可恥的入侵,他們必須要趕走蘇聯人!
首先奪取制空權,然後大批的對地攻擊的戰機,就可以將蘇聯人的地面部隊打得到處開花!
與此同時,薩哈林島方向和伊土魯朴島方向,蘇聯同樣起飛了大批的戰機,當預警機發現了美國方面起飛了大量的戰機之後,立刻就指揮著己方的戰機,飛到了北海道上空。
一場激烈的空中對抗,就此拉開了帷幕。
首先飛來的是41團的米格-23,跟島國起飛的201飛行隊的f-4戰機,糾纏在一起,從超視距空戰打到近距格鬥,兩種重型戰鬥機在天空中留下一條條的白煙,也有戰機被擊中,拖著煙從天空中掉下來。
強烈的電磁干擾,充斥著整個北海道上空,雙方都起飛了大功率的電子干擾機,干擾著對方的通信和雷達。
薩哈林島上空飛行的圖-126預警機,在努力地指揮著蘇聯防空軍和空軍的戰鬥,但是,隨著干擾的不斷加劇,屏幕上的雪花越來越多,預警人員們眼睛緊緊地盯著屏幕,神情高度緊張。
除了關注交戰雙方的空域之外,更重要的,是預防美國海軍的偷襲!
昨天一整天的時間裡,空中的運輸機的機群,一直都在向著釧路機場運輸人員和物資,而海上,第一批運輸的船隊將第五坦克師和第73近衛摩托化步兵師的人員和裝備運上了北海道之後,又在緊急運輸第二批的人員和物資。
這次是從科爾薩科夫港直接裝上的第14近衛坦克師和第3近衛摩托化步兵師,只要這批軍隊運到了釧路港,那北海道地區里蘇聯軍隊的數量就會高達四萬多人,足以佔領整個北海道!
已經不再需要戰略的突然性了,直接從科爾薩科夫港出發之後,通過鄂霍次克海,從國後水道通過,可以快速抵達釧路。
海面上還是漂浮著一團霧氣,科爾薩科夫港的太平洋艦隊的幾艘驅逐艦和護衛艦,在緊密地護衛著這次的商船。
美國人會對這些船隻發動進攻嗎?如果美國人敢進攻,那就會造成蘇聯軍隊很大的傷亡!這就意味著戰爭的升級!
但是,沒有人會放鬆警惕,所有的護航艦隊的官兵,都在緊張地望著天空,如果被天空中的戰機發現,他們將會受到空中攻擊!
同時,為了保護好這支船隊,蘇聯方面也是下了血本,就在艦隊的後方,庫納施爾島上空,兩架重型的截擊機,正在用強悍的雷達,掃描著遠處的天空。
同樣的雙發雙垂尾,同樣的巨大的矩形進氣道,同樣的威武雄壯的外形,如果從遠處看,這兩架戰機,跟蘇維埃的雄鷹,米格-25非常相似,但是,只有靠近了,才能夠看到這兩架飛機是雙座型的,就在前面的駕駛艙的後面,還有一個座艙,和美式的流暢線條的大型座艙不同,後面的座艙很狹小,而且玻璃開口很小。此時,機頭前端,平板狀的天線上,正在不斷地將電磁波輻射到空域中去。
這兩架戰機,就是蘇維埃航空技術的結晶,強悍的米格-31截擊機!
加強機體,而且採用了一定比例的鈦合金來減輕重量,從米格-25的8%增加到16%,而且,將兩台圖曼斯基r-15渦噴發動機換成兩台加力推力達14,886公斤的索洛維耶夫d-30渦扇發動機,渦扇發動機的優勢,就是耗油率低!這架飛機掛副油箱、帶4枚r-33導彈、以0.8馬赫巡航的航程達3,000公里!幾乎夠得著轟炸機的標準了。
雖然渦扇發動機的高空高速特性不如渦噴,導致了米格-31的最高速度比米格-25有所下降,但是這樣的選取是值得的。此外,米格-31的機動性有所提高,並且容許在低空飛超音速。
除了這些之外,米格-31最大的變化在於武器系統。蘇聯在電子技術上的缺陷導致了平板縫隙雷達的難關一直都無法攻克,哪怕是到了蘇-27,也還在用著落後的倒卡天線,所以,蘇聯人乾脆另闢蹊徑,直接將被動相控陣雷達裝到了這架截擊機上!
此時,後艙的雷達操作官,正在自己的座位上擺弄著面前的雷達設備,保護著己方的運輸編隊。
「三大隊,三大隊注意,090方向,四個目標,高度五百,速度一點二,前往攔截。」稍後,雷達操作官在無線電裡面下達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