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上任第一日

「什麼?你讓我去給那縣官當僚客?」清雅安靜的沈園書房之中,傳來沈遼不可置信的驚呼,讓附近的伺候的僕役們側目不已,紛紛屏氣凝神,深怕打擾兩位公子爭吵似的說話而殃及池魚,有反應伶俐的,已經悄悄地去向沈瑤稟報了。

「睿達,稍安勿躁。」沈遘皺了皺眉,輕描淡寫道:「只是讓你幫下忙而已,我已經和景純說好了,只要你不時到縣衙小坐片刻,提醒下景純應該注意的物事,其餘時間予以你最大限度的自由,絕對不會幹涉於你的。」

「我又沒有答應,何須他干涉。」沈遼冷聲說道:「大哥,你不是不知道,我最厭惡的就是這些繁瑣吏事,恨不能避之千里,你居然還想讓我身陷牢籠之中,太過無情了吧。」

「什麼無情,這也是為了鞭策你上進。」沈遘輕微搖頭,嘆聲道:「睿達,你看人家景純,比你還小几歲,卻已經是進士及第,成為一方縣官,而你呢,平日里狂歌縱酒,痴迷於金石字畫之中,居然連解試都不去參加,難道在你眼中,這些旁門小道比功名前程還要重要不成?」

沈遼沉默不語,十分想點頭稱是,但是見到沈遘恨鐵不成鋼似的眼神,這話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口。

「我們沈氏一族世代以詩書傳家,伯祖、祖父皆為進士,父親還有堂叔父也是進士出身,承蒙先靈庇佑,我僥倖得中,總算沒有丟了沈家的臉面。」沈遘語重心長道:「父親常言,你天資在我之上,只要肯努力修學,日後的成就定然遠大於我,而瑤姐也寄厚望於你,希望你不要讓家人失望。」

「那我在家苦讀便是了,又何必去做什麼幕僚。」沉默了下,沈遼微聲說道,這些道理他何嘗不明白,只是天性使然,對於功名利祿看得很淡,如果不是家人的期盼,他絕對不會去考取秀才。

「苦學固然不錯,但是只學不問,學識豈能提高。」宋代學風比較務實,對於治學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死詩書不通世事,在世人看來是不可取的,思想還不像明清時候那麼僵化,所以沈遘否決了沈遼的決定。

「景純師從汴梁城大儒何涉,學識淵博,而且久居京都,見多識廣,我讓你到他身邊做幕僚,就是希望你能藉此機會,多向他請教,以增進學問。」沈遘微笑說道。

「我,向他,請教。」沈遼叫道,眼睛睜得大大的,一臉的不服氣。

「是啊,怎麼了,修學之道,達者為先,有什麼好驚訝的。」沈遘含笑道:「當然,景純與我是至交好友,自然情願指點於你,就不用你執弟子之禮了。」

「還想讓我執弟子之禮,那就要看他有沒有這個本事了。」沈遼冷笑道,在杭州,除了大哥沈遘之外,年青一輩的士子中,想讓自己心服的人,恐怕還未出生呢。

微微一笑,沈遘明知道弟弟的性子,怕他無動於衷,所以才故意這樣說的,見目的達到,隨之巧妙的轉移話題道:「睿達,明日我準備起程赴任,準備邀景景純前來,為你們二人引見一番,到時候你可要與他好好的親近才是。」

「這麼快,你不是說要過幾日再走的嗎?」沈遼驚訝道。

「有你幫景純的忙,我心裡自然放心,提前起程又有何妨。」沈遘輕笑說道。

「我還沒有應允呢。」沈遼撇了下嘴,喃聲說道:「名揚汴京的少年英才,我確實要好好見識下是否名副其實。」

清晨,耳邊傳來竹板敲擊的聲音,楚質迷迷糊糊的翻轉身體,打算枕邊的美人繼續睡下去,沒有想到卻撲了個空,情不自禁打了個激凌,立即睜開眼睛,看著熟悉而又陌生的卧室,微楞了下,隨之清醒過來,清楚自己已經身在錢塘,而不是汴梁城楚府之內。

恍惚了片刻,還有些不適應身份的轉變,慢慢披衣而起,在船上的十幾天,沒有初兒的服侍,楚質已經學會自力更生,幾息功夫就穿戴整齊,拉開房門一看,卻見天邊還只是白蒙蒙的一片,還沒有完全透亮,憑著經驗判斷,現在應該是六點左右吧,也就是古代的卯時。

見到楚質的身影,已經在門前等候片刻的劉仁之,滿面笑容的走了過來行禮請安,跟隨其後的卻是端著溫水毛巾的長貴,讓劉仁之稍等片刻,洗漱完畢之後,楚質才神采奕奕的走了出來,用過早膳,在劉仁之的引請下,來到縣衙三堂,開始了新任官員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計畫,觀看宗卷,了解縣衙的情況。

縣是朝廷統治的根基所在,朝廷各個部門的職能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延而伸之的,若是能徹底熟悉縣衙運轉情況,自然明了治國之道,這是何涉與楚家長輩們的教導,而楚質也覺得十分有道理,來到存入縣衙宗卷的地方後,立即仔細翻閱起來。

戶籍、稅收、田畝、水利、漕驛……等等,堆起來可以砌成一片半人高的城牆,有個當過知縣的叔父的好處就是,楚質從那些資料事隨意抽出縣衙的度支賬目,而其他的根本看都不看一看,直接問道:「劉主簿,上任知縣臨走之時,可曾留下什麼未審結案件?」

「沒有。」劉仁之搖頭說道,眼睛裡掠過一絲驚訝,瞧新任知縣的模樣,似乎對縣衙內的情況不陌生啊,一點也不像是初次為官,相當年上任知縣剛來的時候,真的花了半個月時間看這些宗卷,之後才醒悟過來,這裡絕大部分宗卷都是已經過期作廢、毫無用處的。

要知道古代對於檔案的管理,沒有詳細系統的分類歸檔,非常的隨意散亂,如果不費些時間與耐心,根本就不知所云,而且這些資料數據都是人寫的,被塗抹修改也是件十分正常的事情,想從中判斷出真假虛實來,確實有些困難,只要願意花一年半載的時間,仔細核實查驗,自然能得出最真實的情況,問題是既然有這個時間耐性,還不如直接實地考查,又何必做這個費時費力,又不討好的事情。

仔細翻閱的縣衙度支的情況,見到庫房還有兩千餘貫錢可以使用,而且沒有留下個爛攤子給自己,楚質心情有些喜悅,這個前任還真是夠意思,以後有機會見面的話,一定要好好向他說聲謝謝才行。

宋朝規定,地方官衙將每年的稅收上繳到朝廷之後,可以余留部分歸自己支用,一般在支付皂吏俸祿、修葺縣衙、更換裝備之餘,任由知縣支配,準備的說,應該是揮霍,當然,也有個前提,支用公錢的理由,一定要合理,而且還要確切說出錢花在什麼地方。

只要你不將錢貪污到自己口袋裡,怎麼使用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就算是無關公事,宴請客人也不要緊,反正結交文人士子在世人看來,是件風雅的事情,這要比現代的公費私用更加讓人羨慕,畢竟與偷偷摸摸,見不得光的公費私用相比,人家可以使用得光明正大,理直氣壯,絲毫不用擔心被人請去喝茶。

微笑了下,似乎想起什麼事情,楚質遲疑說道:「對了,劉主簿,為何不見李縣尉。」

宋代的地方官制,初期基本上沿襲唐五代舊制,行政機構分州、縣兩級,宋太宗以後,又把全國分為若干路,路相當於唐代的道,這就變成為路、州、縣三級。

縣是地方行政機構最低一級,宋代規定縣官的定製為:縣千戶以上,依舊置令、尉、主簿,凡三員;戶不滿千,止置令、尉各一員,縣令兼主簿事;不滿四百,止置主簿、縣尉,以主簿兼知縣事;不滿二百,止置主簿,兼縣尉事,這與前代沒有什麼差別。

但也有異於前代的,官吏多是一回事,還恢複縣尉之職,原來縣尉是管軍事的,五代十國時,各縣軍事由節度使派一個鎮將專管,到了宋代,改為縣尉,其權力與鎮將相差甚遠,只管地方治安之類和訴訟等事,權力是削弱了,但依然分了縣令的權力。

之所以設置這麼多的職位,說到底還是趙宋王朝認識到唐朝時藩鎮割據的危害,不放心地方手執權力,要將地方的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軍事權全部集中到中央,造成強幹弱枝的局面才甘心。

而且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大多時候縣不設令,而由朝廷直接委派京官帶本官去掌管一縣之政,即所謂知縣事,知,就是代理的意思,所以說知縣不會在本地方待得太久,基本就是三年一任,到期之後,不管政績如何,都要變動,或升或遷,防止官員在一個地方待得太久,與地方勢力勾結坐大,不好控制。

「兩日前,某鄉兩村不知為何發生了械鬥,李縣尉前去調停,事發突然,也捏拿不準大人什麼時候到任,只能先行前去處理,並非有意怠慢,請大人不要見怪。」劉仁之連忙說道,怎麼說也是同僚,而且平日關係還不錯,他可不願意讓楚質有所誤會。

「乘船而來,也沒有辦法事先知會你們。」楚質微笑道:「不知者無罪,況且正事要緊,我有什麼好見怪的。」

劉仁之鬆了口氣,卻聽楚質沉聲說道:「劉主簿,兩村械鬥,涉及地方安定,不可忽視,而且兩日不見李縣尉回來,可見事情非同小可,要派人前去打探才行,卻是不知州衙可知道此事了?」說著楚質的好心情也隨之淡了起來,就怕表面上看似平安無事,暗地裡卻暗流洶湧,那就麻煩了。

「兩村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