暉之章 第三百三十八章 功業之結(中)

按照幕府法度,關東、東北諸大名在江戶城下都建有藩邸屋敷,以藩主、嗣子或一門重臣留守,一方面是作為人質,一方面也率領部分武士為幕府效命。這種做法,能夠很好的保證幕府對諸大名的羈縻,但是在諸外樣大名而言,或多或少都有些屈辱的意味,因此除了關東一些嚮往江戶繁華的譜代小藩外,東北外樣諸藩中很少有藩主親自前來的。然而,如今為了支持信景,伊達政宗、佐竹義重、蘆名盛秋三人都來了,加上牢牢控制南部家的南部信直,整個東北的大半實權人物都彙集到了江戶城外。

這幾個人地位崇高,自然不會輕身而來,每個人身邊都帶著好幾百精銳武士。特別是其中的伊達家,由於領地龐大,家中武士比例又高(寬文年間藩內總人口607868人,151211人屬於武士家族),帶來的人也特別多,匯合原藩屋留守力量後達到兩千人(江戶時代留守人員數),足以部分的左右中樞局勢。

仗著關東和東北諸大名的支持,信景的底氣越來越足,不僅越過諸大老,直接將城外的前後左右四支常備調入城中,還向另外三支常備也發出了匯合命令。這三支常備,目前稱為東常備、西常備和北常備,分別鎮守著關東的三面門戶,由常陸佐竹宣秀、相模宮田光次、上野島津家久負責指揮,非將軍親征不得擅調。因此,他們三人接到信景的命令,都感到十分為難,紛紛派人去和秀景商量;秀景卻也無法,又不願公然違背幕府將軍,只好讓他們作好出發準備,同時派人前來京都向我彙報。

而在差不多的時候,山內一豐的隊列也到了京都。他把隨從們交給留守的弟弟安排,然後就迫不及待的前來東山御所拜見。

「關東之事,你想必是知道了吧?」我問他道。

山內一豐點了點頭:「實際上,二見殿下與朝鮮水軍紛爭的事情,在九州頗為人知。臣下在周防,也聽說過一些,如今正要請太政公指示機宜。」

「是么,那就先說說你的意見吧!」我略一沉吟,「還有,關於這件事,九州諸藩反應如何?」

「臣下認為,從軍力上說,征服朝鮮並不困難,所慮者是明國的態度;如果明國支持朝鮮,那麼戰事或許會有些波折,而勘合貿易肯定會大受影響。其中的得失,就看太政公如何判斷和取捨了,臣下無有不遵……至於九州諸藩,安堵狀都由公方殿賜予,也跟隨公方殿征戰多次,每次都能獲得豐厚的獎賞,如今聽聞公方殿有意出征,都有些躍躍欲試的模樣。特別是主政大友家的吉岡鑑興、臼杵鎮尚兩位,曾參與過太政公征服琉球之役,因此除了為公方殿效忠的心情以外,對征伐朝鮮這一提議也非常贊同。」山內一豐很是坦誠的回答道。

「吉岡、臼杵的態度,我倒是知道一些。前些時候,他們還派人前來,請求我把伏波分艦隊的統領權交給景義呢。」我嘆了口氣,看來是必須干涉了,否則信景真有可能會出兵。直屬常備的精銳,麾下水軍的精良,大名們對吉良家的擁戴和信心,還有我征服琉球的光輝戰績,此時倒成為信景的幫手,幫助他推動著征伐朝鮮的決議。

於是我馬上吩咐山內一豐道:「一豐,你辛苦一下,馬上乘永安號前往關東,勸說公方放棄征朝。另外還告訴他和諸位大老,近期我有意出去走一走,見些昔日的舊臣,還要順路去江戶看看他和嫡孫景次郎。」

「太政公要見舊臣?要探望公方殿和少君嗎?」山內一豐連忙確認道。

「正是,」我點了點頭,「希望我到達江戶的時候,這件事已經平息了下去。」

「明白了,」山內一豐欠了欠身,「既然太政公有意出巡,身邊自然不能沒有扈從。臣下這就傳令康豐,讓他率在京的本藩藩士沿途護衛。」

……,……

第二天,我將出巡的事傳達給在京的周景、義景和秀興,他們明白我是想向信景施壓,很配合的派出各自的筆頭家老和部分護衛隨從;在京賦閑的景政,我原本不想麻煩他,他卻主動帶著護衛和我匯合,說是在京都閑得無聊,想跟著去江戶看看母親。

這自然是心照不宣的託辭,讓我心裡很有些安慰。看來在信景和我之間,他還是傾向於我的,也就同意了讓他率部隨行。

一行人很快離開京都,經南近江、北近江、美濃、尾張四國到達伊勢,在三重城舊居停留一天後,又沿著東海道前往關東。此時,我身邊的隊列已經非常龐大,除了御門三家、勢州濃州兩連枝家的人,還有周防山內家,美濃稻葉家,尾張織田、生駒、佐治三家,以及聞訊趕來三重城的長野家和九鬼家,一共聚起了兩千餘親衛武士,由各家的筆頭家老、嗣子甚至家主分別率領著。而隨著我的行進路線,三河德川家、南信濃坪內家、遠州家、駿河本多家、相模宮田家也先後加入,隨同的武士總數達到三千六百餘人,另外還加上一支西常備。

到達江戶時,秀景預先得到宮田光次的消息,早已和井伊宣直、蒲生宣秀、蜂須賀景勝三人牽著馬等候在町外,準備陪同我前往江戶城。他們作為大老和首席中老,在幕府地位極高,如今卻盡數擔任隨侍,這番陣仗頗是引起了一些轟動。

就算是信景,想讓三大老和首席中老隨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按照幕府法度,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他們必定要有一人留守表之間。

「兄長氣色不錯,臣下看著甚是欣慰。」秀景的肩膀稍稍有些佝僂,腰身卻依然挺得筆直,略顯浮腫的臉上綻放著發自內心的笑容。

「你卻是有些憔悴了啊,」我打量著他的臉,又望望主道兩旁的繁榮街景和主道盡頭的宏偉城池,語氣很是感慨的說道,「這幾年來,真是辛苦你了……特別是最近一兩個月,信景一定讓你非常為難吧!」

「兄長托以元輔重任,臣下自當鞠躬盡瘁報之,只可惜能力和見識有限,不能徹底替兄長分憂,結果還是要打擾兄長的榮養……總之,如今兄長親自前來江戶,幕府的爭議自然會徹底了結,臣下也終於能夠放心了。」秀景在馬上欠身說。

「的確是要有個了結才行,」我微微點了點頭,「信景也應該知道我要來江戶吧?他最近的表現如何?還在和關東、東北各藩交接么?」

「公方殿依然堅持著他的決定,但行事上已經收斂了一些,再沒有來表之間勉強臣等;另外,最近公方殿的情緒有些暴躁,前兩天少君偶有貪玩,立刻被訓斥了好半天……至於關東和東北諸藩,卻依然不太安分,總有大批武士聚在町內奉行所的門前請願,甚至還有失去家業的浪人家臣斷指明誓、剖腹呈書,希望能夠為自家的落魄家主換得晉身之階,並趁著征伐朝鮮的機會立功受賞。面對這些風潮,臣等也只能儘力疏導和安撫著,並且做好善後事宜。」秀景揉著太陽穴回答說,顯然是為此感到十分頭疼。

「請願?斷指?剖腹?」我冷哼了一聲,「就那麼盼望打仗送死么?真是不可理喻!」

「父親大人有所不知,如今世道安寧下來,各藩的武家休養生息,家族人口都大大增加了,好些藩士的幼子和庶子元服後,都難以找到糊口的役職,因此迫切的需要尋找出路……而浪人的情形更慘,由於各藩武士充足,各寺社領地有限,他們得不到任何出仕和出家的機會,不僅無望恢複家業,甚至連生存下去都很困難,如今有這樣的表現也在情理之中。」秀景身邊的蒲生宣秀解釋道。

「就算如此,也不能以發動戰爭來解決,」我指了指兩旁繁華的街道,「其實浪人們要謀生並不困難,町中這麼多部屋,多的是工作的機會,只是他們還沒有習慣和平年代,也不肯放下武士的身段和恢複家業的幻想而已。」

「畢竟是武士啊,哪能如此容易就放棄執著呢?」井伊宣直倒是很能理解他們,「不過父親大人說得對,如今亂世已經終結,他們是該換換觀念了。」

說完這句話,他嘆了口氣,其餘人也沒有再接腔,或許是這個話題過於沉重吧!而我聽說了城町奉行所的情形,也大致理解了信景的一些想法,除了他本人希望再建功業、掌握實權以外,不少大名也想趁機擴大家業,或者為家中新增的武士們尋找出路;還有就是那些浪人武士們,他們也是信景的支持者,而且數目極多,情緒也極狂熱。歷史上豐臣家和德川家相抗時,儘管天下已經安寧了十多年,儘管對手是統領天下、身為武家領袖的德川幕府,大阪城內依然聚集了超過十萬的浪人武士。

然而,以對外發動戰爭來開拓生存空間,解決武士過多、領地不足的問題,這已經是走上了歧路,也是後世軍國主義的源頭,我自然不能夠容忍。更何況,歷史上的征朝戰役,除了損害豐臣政權的威望以外,也消耗了明國的大量元氣,是明末萬曆三大征中人力物力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戰,史載「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

如今的吉良幕府,無論是武力還是威望,都比歷史上的豐臣政權強盛得多,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