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從明教到大明帝國(1358-1368)

1358年八月十五日,蝴蝶谷大公會議後整整一年,仍然是在蝴蝶谷,楊逍在少數幾個將領的簇擁下舉行了冷清的繼位典禮。

明教的另外兩個實權人物,天完政權的徐壽輝和應天政權的朱元璋,都只是派使者參加典禮而並未親自到來。

在張無忌突然失蹤後,韋一笑也因為不滿楊逍的繼位而遠走波斯,明教中樞的權力被進一步削弱,這導致了軍隊脫離中央控制的趨勢更加無法遏制,楊逍的教主之位幾乎被架空。

在西部,徐壽輝的統治並未維持很長時間。

野心勃勃的徐壽輝對楊逍的指示不予理睬,他不僅收容了成昆的私生子陳友諒,而且賦予他舉足輕重的權力。

徐壽輝試圖通過籠絡陳友諒掌握成昆殘餘的關係網,但他的努力只是讓陳友諒鞏固和擴充了自己的勢力。

1359年底,陳友諒囚禁了徐壽輝,成為天完政權真正的主宰。

彭瑩玉在這次政變中死去。

不肯服從陳友諒的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宣布向楊逍效忠,令楊逍的實力大為壯大,在明玉珍的擁戴下,楊逍率軍進入四川盆地並攻陷了重慶,在第二年佔領了整個四川。

四川戰役耗盡了楊逍老邁的精力,他在1361年去世。

另一名元老范遙在成都附近的一次戰役中面對敵人的優勢兵力,扔下數萬名士兵逃走,他因此被譏笑為范跑者(Fan the Runner),此後范遙銷聲匿跡,他的政治生命也從此終結。

明教由此進入了明玉珍、陳友諒和朱元璋三足鼎立的「後三頭」時期。

明玉珍接收了張無忌、楊逍時代所剩下來的中央禁衛軍,以及徐壽輝的部分兵力,更重要的是楊逍所傳給他的明教第三十六代教主之位,這使他在名義上對陳友諒和朱元璋具有了君主對藩臣的地位——如果後二者肯承認他的地位的話。

但陳友諒並不打算這麼做,他宣布自己為真正的教主,儘管既沒有任何人的授權也沒有教義上的依據。

這就出現了相當滑稽的一幕:三年前還在丐幫中聲嘶力竭要打倒明教的鼓吹者——對這一點許多人仍然記憶猶新——現在宣布自己是明教的教主。

為了擺脫這種尷尬,陳友諒一方面掩耳盜鈴地將他的軍隊改名為「衛明軍團」另一方面則訴諸民族主義的支持,將「天完」政權改稱為「大漢」這不僅是對應於漢人(Ethnic-ese)的自稱,也試圖喚起人們對古代的漢帝國(公元前202-公元221),這一漢人最為榮耀的時代的回憶。

他的年號是「大義」意思是「偉大的正義(Great Justice)」他在東方的對手朱元璋同樣不承認明玉珍的地位。

但朱元璋並未提出教主之位的要求,這不僅是由於他的參謀告訴他要「暫緩自稱教主」也由於朱元璋從這一時期起,身邊已經聚攏了一批傳統的儒家知識分子,他們勸說這位大權在握的統治者儘早和靠不住的異端宗教脫離關係,而恢複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自從漢武帝以降的一千多年來,儒學被證明為唯一適合統治中國的意識形態。

在他們的勸說下,朱元璋採用了「吳國的公爵」這樣一個毫無明教色彩的平庸稱號。

儘管朱元璋此時仍然沒有脫離明教的打算,但他已經越來越淡化他的根據地中的異端宗教色彩。

事實上,朱元璋向主流意識形態靠攏還有更深遠的考慮。

與明玉珍和陳友諒這樣出色的武術家相比,朱元璋的武術造詣相當平庸。

幸運的是,四散人出於同楊逍和陳友諒的積怨,堅定地站在他的一邊,這一點帶來了明教暫時的勢力均衡。

但朱元璋仍然極為缺乏江湖世界的支持。

在明教分裂後,已經決定同明教聯盟的各主要門派再次採取了觀望態度,成為各方面都爭取的對象。

陳友諒不僅利用他在丐幫中的資源,挑起丐幫的內鬥,並令凈衣派向他效忠。

甚至作為漢人反抗運動相爭的峨嵋,在其根據地被明玉珍攻佔後,也和舉起民族主義旗幟的陳友諒結盟。

峨嵋派掌門人周芷若甚至在1361年和陳友諒結婚,他們很可能在周芷若陷入丐幫的時候就有秘密的勾結。

但朱元璋卻找到了比婚姻更有成效的手段:利益。

在江湖主流勢力和明教的合作關係中,所存在的共同利益只在於推翻元帝國這一消極方面,而對於未來帝國的建設卻有著不可調和的分歧。

明教徒強烈的原教旨主義不僅發動了他們去推翻元帝國,也會發動他們去消滅一切不符合自己教義的宗教、政治、社會形勢。

他們要締造的是一個純粹光明的世界:一個透明的、上下合一的極權社會。

這是江湖主流勢力無法忍受的前景。

朱元璋向主流意識形態靠攏的目的之一,就是說服對方自己絕不會觸動對方的利益,而將締造一個政治秩序和江湖秩序並行不悖的社會。

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對於佛教和道教表現得如此虔誠,這不僅是因為他曾經做過僧侶,更不是因為他想要得到道教所許諾的永生,而是通過對佛教和道教神明的禮敬,他成功地爭取到了武當和少林等宗教門派對自己的支持。

同時也向心懷疑慮的江湖世界宣布:自己是一個熱情的民族主義者,但絕非一個固執的原教旨教徒。

武當對朱元璋的支持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張無忌的失蹤後,武當和明教之間的聯盟關係也出現了危機。

雖然殷梨亭和楊不悔的婚姻仍然是聯繫二者的紐帶,但是這種外在的聯繫並不足以讓張三丰推行他偉大的計畫:通過與明教的聯盟,或者說通過張無忌的特殊身份,讓武當參與到明教內部事務中,用主流的意識形態改造明教,讓它成為一個長治久安的新帝國的基礎。

在楊逍短暫的統治時期,這一聯盟關係已經日益鬆散。

而他「正統」的繼承人明玉珍,則是個狂熱的原教旨主義者,將一切其它宗教都視為魔鬼的傳聲筒。

另一方面,陳友諒想要爭取武當的合作,但是武當卻無法忘記幾年前他和宋青書企圖摧毀自己的陰謀,雙方不可能有充分的信任。

而此時一心向中國傳統意識形態靠攏的朱元璋就成了最佳選擇。

在明朝流行的通俗小說《英雄的國父傳奇》(The Legend of Heroic Founding Fathers)中記載了朱元璋和他的大將們曾到武當參拜的事迹。

這是以一種扭曲的形式記載了朱元璋和武當領導人在1361年底的會面。

這是很大的政治冒險:雖然張三丰並不知道是朱元璋謀殺了他最鍾愛的徒孫。

但張無忌畢竟在朱元璋的轄區內失蹤,武當對此並非毫無懷疑。

朱元璋親自來到武當拜見張三丰,並謙卑地向後者請教統一和治理國家的策略,終於得到了武當方面的信任。

張三丰欣慰地看到,自己的計畫,儘管經過了一系列變動,仍然可能在這位吳國公爵的身上得到實現。

與此同時,朱元璋也憑藉自己昔日的佛教僧侶身份,派人到少林寺進香,同少林建立了友好的關係。

武當和少林這兩大門派的風向標令許多江湖勢力都投向朱元璋方面,讓朱元璋順利地繼承了張無忌時代的大部分政治遺產。

儘管陳友諒因為昔日同少林和武當的糾葛而難以得到大部 分江湖勢力的支持。

但他得以控制巫山幫、鄱陽幫等揚子江上的幫派,從而控制了揚子江水路這一中國內地最重要的航線,並建立了一支極其強大的內河艦隊。

他在1360年率領十萬人的艦隊沿揚子江東下,攻佔了太平,並直抵應天城下,要佔領朱元璋的都城。

這次偉大的軍事行動因為一個可笑的失誤而告慘敗:當他企圖從揚子江轉入秦淮河時,卻意外地發現一座堅固的石橋聳立在那裡。

無法進入秦淮河水道的艦隊被迫退回長江,並在那裡的一處港灣登陸休息,在那裡他們被朱元璋的伏兵所襲擊並退走。

這次失敗讓陳友諒丟失了江西,朱元璋隨後派他的侄子朱文正駐守南昌。

經過幾年的整頓,1363年陳友諒再次捲土重來。

陳友諒動員了湖北和湖南的所有丁壯,並建立了一支新水軍。

他的艦隊的主力擁有漆紅色的三層甲板的大戰船,上有掩護弓箭手的包鐵塔樓,它們的船尾高得可以爬上任何城牆。

有一件材料說,每一隻這種戰船可載二、三千人。

它們還附有各種各樣的大、小船隻。

陳友諒把他的軍隊及其家屬、馬匹和供給全都放到了船上,在春汛時他開始順流而下。

史料說他帶有60萬人馬;大概此數之一半較為可信。

漢軍的無敵艦隊現在與明軍主力相比,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