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的諸多分支之中,娛樂新聞一直是十分特殊的一個分類,因為自從娛樂新聞誕生之初,它鎖定的目標就是八卦,滿足人們對公眾人物私生活偷窺的慾望,所以娛樂至死才是其精華核心。這也導致了許多娛樂八卦都是捕風捉影,作為新聞立足核心的「真實」反而退居其次,驚悚、刺激、意外、戲劇,這才是此類新聞所追求的。
於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人們都將此類新聞成為「黃色新聞」——因為此類新聞被刊登在黃色的新聞紙上,特指那些極度誇張以及捏造情節的手法來渲染新聞事件,尤其是關於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
人們閱讀黃色新聞,顯然不是因為它的真實。
最近一段時間圍繞著蘭斯展開的新聞,就是十分典型的黃色新聞,在缺少直接證據證實的情況下,卻因為中心人物的炙熱話題性而越演越烈,諸多媒體也都將真相暫時放在一邊,賣力地煽風點火、推波助瀾。
一般來說,即使報道內容是虛假的,媒體也絲毫不會感覺到內疚,達到了娛樂大眾的目的、報紙銷量成功衝上新高,這就足夠了,至於後來的「洗刷清白」、「澄清事實」,他們可以毫無愧疚感地繼續進行報道,翻臉比翻書快,這是娛樂產業媒體的基本技能。當然,還有更多的媒體是乾脆就不澄清了,聽之任之。
所謂的「負面形象」,就是這樣產生的。
不過,這一次事情卻有些細微的不同。從海倫·凱莉登場開始,媒體就幾乎沒有質疑過事情的真實性,而作為當事人的蘭斯更是置之不理,不是憤怒,不是委屈,也不是狼狽,而是完全沒有回應的打算。看在他人眼中,可以理解為不屑一顧,也可以理解為清者自清,同樣可以理解為拒絕炒作,但媒體卻選擇理解為心虛默認,甚至是冷漠無情。於是,在媒體有心推動之下,事情就越來越失去了控制。
當海倫做客「奧普拉脫口秀」時,這場「虛假秀」真正達到了高潮,將現代社會娛樂至死的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僅僅是一件尚未證實真實性的韻事,卻成功登上了全美範圍播出的頂尖脫口秀。嚴格來說,即使女服務生的所有證言都得到了證實,這也只是一起個人私生活事件,完全沒有登上節目的必要,「奧普拉脫口秀」邀請了海倫上節目,無疑就擺明了他們的批判立場,想要接著海倫的時間站在道德制高點對蘭斯、對蘭斯所代表的男性群體進行抨擊,從而達到更加深層的目的。事情本身就已經改變了調性。
可是現在,事情卻被證實了只是一個謊言,一場烏龍。剎那間所有參與者都顏面掃地、狼狽不堪。
換而言之,這就好像是一場廉價的馬戲團表演,原本新聞媒體是坐在貴賓包廂里的觀眾,他們歡呼著、喝彩著,引導著現場的氣氛走向高潮。但回過神來之後,他們才發現,他們不是觀眾,他們也是表演者的一員,他們只不過是耍猴戲的一員,廉價的表演者。更為糟糕的是,他們還不自知。
這種羞辱感簡直讓他們下不來台。
如果蘭斯義正言辭地進行了澄清,如果蘭斯義憤填膺地進行了批判,如果蘭斯言之鑿鑿地進行了辯解……那麼新聞媒體完全可以通過刊登蘭斯回應的方式,來揭開海倫的真面目,揭曉事情的真相。但偏偏,蘭斯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光明磊落形象,沒有情緒失控,也沒有嚴厲指責,只是輕描淡寫地做出了回應,然後就丟下了一個爛攤子,讓新聞媒體們自己發現真相——自掌耳光。
這種滋味著實銷魂。
明明蘭斯沒有甩耳光,但媒體記者的臉頰卻火辣辣得疼,疼得抬不起頭來。
偏偏,媒體們有苦說不出,他們不能說這是為了給蘭斯一個教訓,事情才逐漸開始失控;他們不能說這是集體利益鬥爭之下的一次意外,歸根結底蘭斯和海倫都只是爭奪利益的媒介而已;他們也不能說從此前傑西卡的緋聞開始這就是一個陷阱,只是沒有想到蘭斯沒有上當,反而是他們挖坑把自己埋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媒體們把所有怒火都朝著海倫宣洩而出。
離開了洛杉磯的海倫很快就在奧斯汀被重新發現了蹤跡,在狗仔們齊心協力的搜索之下,海倫無所遁形。
面對媒體的窮追猛打,海倫依舊咬緊牙關不願意承認,她挺直了腰板表示願意接受親子鑒定,並且聲淚俱下地對蘭斯展開了譴責,甚至對新聞媒體也進行了批判,「如果你們想要捏造一個事實,那是再簡單不過了,我只是一個咖啡屋女服務生而已,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弱者的泣血控訴,讓記者們的十八般武器都試不出來,因為他們知道,大眾都會站在海倫這邊——如此局面恰恰是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
這個坑,挖得有些深了。
如果放在其他時候,媒體完全可以撂擔子不管,就讓海倫生孩子,然後去做親子鑒定,等待著真相大白;但現在媒體卻急需要轉移視線,將丟掉的面子找回來,所以他們不能坐以待斃。
於是,狗仔們開始在奧斯汀展開了縝密的調查,浩浩蕩蕩的聲勢比起官方機構調查犯罪案件還要認真,很快事情就水落石出了。
海倫有一個穩定交往的男友泰勒。泰勒表示,自從去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後,海倫就喜歡上了蘭斯,並且伴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漸有著魔的跡象,時常海倫就開始幻想著蘭斯成為她的男朋友,就連他們兩個人在房事之時,海倫都會喊蘭斯的名字,這讓泰勒和海倫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去年年底,海倫選擇了和泰勒分手,泰勒竭盡全力挽回,但卻無濟於事。
海倫的父母也證實了泰勒的說法——他們所在的街區是一個很小的地方,街坊鄰居都知道,海倫和泰勒從高中時期就開始交往了。
事情到這裡依舊沒有結束,海倫嚴厲地否認了泰勒和自己父母的說辭,認為這是一個「陰謀」,蘭斯拒絕承認她的孩子,買通了所有媒體來製造這種假象。精神幾乎就要崩潰的海倫始終咬緊牙關,認為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就是蘭斯的。
後來,在海倫父母的陪伴之下,泰勒和海倫到醫院做了穿刺親子鑒定,證實了孩子的父親是泰勒。即使如此,海倫依舊認為,這是一個謊言,所有人聯手起來欺騙她的謊言,醫生表示,海倫出現了精神疾病,需要接受治療。
到了這裡,媒體記者們都逐漸退散了,真相已經大白,原來所有的所有不過是一個普通粉絲的妄想罷了。但問題就在於,他們親手將這個妄想變成了全國事件,著實是一場鬧劇。憤怒之下,媒體集體調轉了槍口,對準了始作俑者「美國周刊」,所有人紛紛譴責「美國周刊」不負責任的新聞,他們是一家全國範圍內發行的大型雜誌,不是超市裡擺放著的八卦小報,尊重事實依據是新聞報道的基礎……諸如此類。
所有新聞媒體都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以職業道德標準展開了譴責。一時間,「美國周刊」風雨飄搖,彷佛受到了嚴重的衝擊,無奈之下,「美國周刊」最新一期的雜誌里,對蘭斯進行了正式道歉,澄清了所有誤會,這才算是平息了風波。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周刊」的道歉對象是蘭斯,而不是海倫,也沒有提及其他新聞媒體的醜態。媒體行業內部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忽略了此前他們助紂為虐的事實,粉飾太平。更為有趣的是,表面看來,「美國周刊」似乎成為了過街老鼠,但後來官方銷量數據統計顯示,「美國周刊」整個八月份的銷量冠居全年,比排名第二的七月份整整高出了二十個百分點,比直接競爭對手「娛樂周刊」也高出了七個百分點。換而言之,「美國周刊」不僅沒有受到打擊,反而是佔盡優勢、盆滿缽盈,就連「道歉」都成為了炒作手段,真正地狠狠賺了一筆。
這,就是媒體。或者說,這,就是商業。
「奧普拉脫口秀」也在最新一期節目之中,正式表達了歉意,對於此前虛假新聞造成的連帶傷害表示了誠摯的歉意,奧普拉甚至態度十分友好地向蘭斯發出了邀請,「隨時歡迎施特雷洛先生到節目做客,希望我們可以真誠地表示歉意,並且展開友好的交談。」
奧普拉這一招著實高明,取得了公眾原諒,輕描淡寫地將所有話題揭過,同時又第二次炒作了話題,贏得收視率的同時,也為蘭斯將來出現在節目之上鋪墊了道路,一箭三雕,幹得漂亮!
當所有媒體回顧整個夏天的喧鬧時,這才猛然發現,他們費盡心思想要打壓蘭斯、教訓蘭斯、圍攻蘭斯,但經歷了所有負面新聞之後,「無恥混蛋」的名號叫響了,幾乎傳遍了北美大陸的每一個角落,可似乎卻沒有真正動搖到蘭斯的形象,反而是成為了一種諢名,讓人們對蘭斯的種種軼事充滿了好奇,而蘭斯的認知度更是直線上升,真正地從幕後來到了幕前,讓北美觀眾全方位地認識了這位過去兩年在行業內部備受矚目的新人導演。
似乎……蘭斯不僅沒有被打壓下去,反而還更加炙手可熱了。
所以說,到底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到底花費了如此折騰的周折之後又帶來了什麼,媒體內部都顯得有些發矇,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