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異界水門事件 第一百零一章 郭政委的鋼鐵雄心(下)

「……記得在我剛出生的時候,全世界人口不過五十億,可當時的全球輿論媒體上,就已經是一派驚呼人口爆炸、地球不堪重負的聲音了。而如今的地球上,全世界總人口達到了九十億,再過幾年恐怕就要突破一百億。由於科技進步的緣故,平均每個人的能源和物資消耗量,也比五十年之前增加了很多……」

杯盤狼藉的海濱大排檔餐桌邊,郭政委一邊不緊不慢地喝著樹莓酒,一邊對李維侃侃而談,「……尤其是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二戰的時候才兩億人,相當於中國人口的一半而已。哪怕到了八十年代的時候,那裡也還只有四億人。可到了現在,黑非洲的人口已經比二戰時翻了十倍,增加到了二十億。然後是孟加拉國,不過是恆河三角洲那麼小的一片土地上,居然擠了足足兩億五千萬人!還有巴基斯坦、中東和北非,一樣是人口暴增。印度就更不用說了——已經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很多年了。

那麼,問題就來了,以人類現在的科技實力和生產力水平,地球養得活那麼多人口嗎?

圍繞著這個問題,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調查和研究,最後的結論是:很遺憾,雖然科技水平是勉強達到了,但是由於政治經濟制度和種族分割的緣故,全人類註定無法一起攜手走向美好的明天。

很多年之前,我曾經跟著中國志願醫療隊,前往非洲抗擊埃博拉瘟疫,親眼看到了那地方是怎麼一副匪夷所思的模樣。你能夠想像嗎?一百萬人聚居的大城市,居然沒有一條下水道,雨季的洪水混雜著污水在街上橫流。全國六百多萬人口,只有一百多個水平很差的醫生和六輛救護車,每年都會因為瘧疾和霍亂而死掉上萬人。在中國醫療隊抵達之前,當地的醫生已經有一半病死,一半逃走,丟下醫院裡滿地的病患沒人管。所謂的當地護士連抽血都不會,而且根本就不服從醫療隊的指揮,拒絕拯救她們的同胞,只知道罷工和討薪——她們都知道,如果不趁著埃博拉爆發的機會大鬧一番,她們的欠薪就更加討不回來了。

這就是非洲國家獅子山的社會風貌,那段時間裡雖然因為埃博拉死了不少人,但因為暴亂和鎮壓死的人甚至比死於埃博拉的更多。這些年來,聽說那裡又打起了內戰,局勢沒有變得更好,反而變得更壞了。

更要命的是,儘管又是內戰又是瘟疫,他們黑非洲那兒的人口依然在逆勢瘋漲,而不是趨於減少。

而且,獅子山畢竟只是一個小國,還遠遠談不上非洲人口危機最嚴重的地方。就我所知,這個問題最為觸目驚心的地方,還要數奈及利亞首都拉各斯,總面積只有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其中百分之二十的面積還是水域,聚居在拉各斯的人口卻高達三千五百萬!無論是總人口還是人口密度,都比咱們的上海還要高!但拉各斯卻不是上海那樣的工商業大都市,沒有上海的高架橋和小高層公寓,只有貧民窟的破窩棚,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力,更沒有公共交通和下水道,而且也沒有工作——在拉各斯的三千五百萬人口裡,只有兩三百萬從事外貿、石油、行政等職業的人口,每個月有固定薪水可領,還有幾百萬人為前面那些人服務,混混日子,至於剩下的兩千多萬黑人么……說真的,我已經完全無法理解他們是怎麼在城市裡活下來的了,推測可能是跟《三毛流浪記》里的三毛一樣,乞討的乞討,撿垃圾的撿垃圾,剝樹皮的剝樹皮……」

「……呃,這聽上去確實是挺可憐的……可這又怎麼樣呢?非洲人不就是一直這麼過的嗎?」

李維缺乏同情心地聳了聳肩膀,「……在解放前的舊中國,老百姓的日子說不定比他們還慘呢!」

「……問題在於,就連這樣的日子,奈及利亞人也快要過不下去了,而他們的人口卻還在繼續增長!」

郭政委解釋說,「……民國年代的舊中國不管再怎麼慘淡,好歹也還算是個農業國。可是奈及利亞和很多非洲國家呢,乾脆連農業國的資格都沒有!連糧食都要靠美國或阿根廷來提供!」

「……呃?是因為那裡的土地太差,不適合耕作嗎?」李維皺眉說道。

「……正好相反,奈及利亞佔據著地球上最優質的耕地,全國總面積九十二萬平方公里,可開墾土地佔到了百分之六十五。除去城市、河流、保護區之後,剩下的耕地大約有六億畝耕地左右。我們中國的可耕地紅線則是十八億畝,奈及利亞的耕地面積大致相當於中國的三分之一。由於是熱帶氣候,莊稼長得快,可以達到一年三熟甚至四五熟,所以奈及利亞在理論上能夠養活的最大人口,可以達到中國的一半左右。」

郭政委攤了攤手,「……但問題是,非洲人的種田方式實在是……怎麼說呢?太粗獷了!隨便弄些種子,然後拿一個尖嘴鋤,挖個坑丟種子下去就可以了。個別最懶惰的黑人,甚至連坑都懶得刨了,直接扔到野地里完事兒。非洲的土地不需要翻耕,土壤不翻耕都很鬆軟,所以一年的農活只要一星期就能幹完!

在剛果和喀麥隆這些地方,路邊很多看上去雜草叢生的野地,實際上很可能卻是當地人賴以生存的農田,但就是這種方式的種植。憑藉非洲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居然還能有不錯的收穫。

比如很多我們認知中的一年生農作物,在非洲的大地上都會變成多年生植物,因為熱帶氣候而無休止的生長。中建公司曾經去喀麥隆開展工作,帶了些黃瓜過去,種在駐地旁邊。結果也沒怎麼施肥,這黃瓜就長得跟冬瓜一樣大,種一次能連續收穫幾年。還有辣椒,在熱帶非洲硬是長成了辣椒樹,足足五米高,連續摘了三年都還沒完。等到中國建築隊走了,當地黑人還能繼續收穫……至於土豆就更厲害了,最初只是種了幾顆下去,幾年後就自動變成了一片比廣場還大的馬鈴薯地,都不用靠人工去搞移栽什麼的……」

「……這……既然非洲的土地如此肥沃,為什麼還會糧食不能自給呢?」李維奇怪地反問道。

「……問題是,正因為自然條件太好了,把黑人都給養成懶漢了,完全沒有勤勞的觀念,也沒有積蓄的意識,更不理解什麼是居安思危——古代中國人一年不種田或者絕收了就得餓死,他們非洲熱帶雨林里各種漿果和堅果多得喪心病狂,就算絕收了,只要往林子里隨便找點兒野果什麼的,也就湊合過去了。

所以,非洲黑人自古以來就沒有儲藏食物的習慣,反正樹林子里到處都是吃的,何必要吃不新鮮的東西?結果就是農業技術始終沒有進步,比中國先秦時代的刀耕火種都要落後,也沒有任何改進的動力。

就算是黑非洲農業文明最進步的坦尚尼亞,按照中國人的標準來看,那兒的農民也是一樣懶得出奇——明明可以種三季的莊稼,坦尚尼亞人只種一季就懶得多種了,因為種一季的莊稼就已經夠吃了,還有多餘的可以賣到城裡換點兒零花錢,那麼又何必再辛苦呢?晒晒太陽吹吹牛泡泡妞豈不是更舒服?

而城裡的黑人也是一樣。在歐洲,希臘人和西班牙人一向以懶惰而著稱。但若是跟非洲的黑人比起來,哪怕是每天只從上午九點工作到下午兩點的希臘人,都已經算是勞模了——那些黑人都是要求日薪制的,干一天玩一天算是勤快,干一天玩三天屬於正常,干一天玩一星期才算是懶惰。月薪制就根本招不到人了。

然而,熱帶非洲雖然食物豐富,卻不適合種植小麥、水稻和玉米,呃,也有可能是黑人農民的技術太差玩不轉。熱帶雨林的那些果實和塊莖雖然營養豐富,卻很難像大米麵粉一樣長期儲存。於是,奈及利亞明明坐擁六億畝至少一年三熟的耕地,居然還要每年從美國進口近千萬噸的小麥和玉米,來供應如拉各斯這類新興的大型城市,購糧費用則依靠石油、礦產什麼的來湊。然後,由於黑人自古就沒有儲蓄意識,非洲國家也大多沒有搞糧食戰略儲備,結果國際糧價一波動,或者財源枯竭沒錢從美洲進口糧食了,他們那邊熱帶雨林里的鄉下黑人,倒是日子該怎麼過還怎麼過,可城裡那些不種地的黑人,就立刻是遍地餓殍了。」

郭教授如此說道,「……黑非洲的政治家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一方面,美國始終在對非洲進行糧食傾銷——大家都知道,美國的三大世界戰略,就是石油戰略、美元戰略、糧食戰略。由於非洲各國的政治不夠獨立,根本頂不住美國的糧食傾銷壓力,所以非洲國家平時自己種糧食競爭不過進口糧,又給不起農業補貼。另一方面,現代農業早已不僅僅是挖地扔種子這麼簡單的事兒,而是會涉及到系統的育種、農業機械、農業化工等主要的行業,以及多達數十個的二級行業。而黑非洲的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像樣的鋼鐵廠,無法自行製造複雜的農具;沒有現代的化工廠,無法製造農藥和化肥;受教育率太低,文盲率比舊中國還要高得多,農業技術人員幾乎等於零,根本無法建立自己的大型育種公司;沒有重工業作為支撐,無法製造農用車輛和拖拉機,不能製造水泵和灌溉管道;缺乏自己的水泥工業,所以非洲的灌溉水渠幾乎全部是泥渠,一旦下大雨就要決堤;輕工業同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