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艦娘也要鬧革命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三戰時期的聖誕故事(八)

與此同時,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戰俘營裡面的一間木屋內,一群裹著大衣的前美國大兵,同樣在磚砌的壁爐邊烤著火,不時拋幾塊劈柴進去,或者用長長的火鉗拔弄一下木炭,並且分享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聖誕節特別配給。同時還讀著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本地的報紙……嗯,確切地說,是一群不懂俄文的美國戰俘,聽著他們之中唯一懂得一些俄語的塞西爾軍士長,磕磕巴巴地讀著報紙——畢竟,在堪察加半島這種地方,怎麼可能找得到英文版的俄國報紙呢?

此時,他們身上都沒穿軍裝,而是穿著五花八門的便服,或者戰俘營配發的斑馬紋囚服,外面再套一件蘇聯軍大衣,乍一看跟尋常百姓無異,根本認不出這是一群軍人——雖然美國參加這場世界大戰已有五年之久,但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戰俘營里的這些美國大兵身上,卻完全看不出半點鐵血男兒的彪悍之色。

相反,他們看上去一個個都是那麼的精神萎靡、神色懨懨,簡直是一副生無可戀的獃滯模樣。

——如果說,僻處於冰海雪原之中的勘察加半島,是歐亞大陸上距離戰爭最遙遠的一方凈土;那麼,此刻置身於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戰俘營的他們這幫傢伙,就是整個美軍之中距離戰爭最遙遠的一群人了。

因為,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歲月,他們從頭到尾都是在一個個不同的戰俘營里渡過的……

——他們是根據《辛丑條約》,在戰前就常駐中國平津地區的美國駐華海軍陸戰隊員。

(自從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進北京之後,列強就從清廷那裡取得了在北京、天津駐軍的權利。後來隨著歲月變遷,一戰的戰敗國部隊從中國撤走了,駐華俄軍在十月革命之後也自行瓦解了,但英法美日四國依然保持著華北駐軍的權力,不過其它三國派駐的兵力都不多,只有日本真正常駐了大部隊。)

可想而知,當美日宣戰的時候,這些毫無心理準備的美國駐華海軍陸戰隊員,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突然發現,自己正身處於敵人的包圍圈之中,力量對比懸殊到令人絕望的程度——當時,滯留在華北地區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哪怕算上雜工,總共也只有兩百六十二個人,還散布在北京、天津和秦皇島三個地方。

更令人絕望的是,日本是以偷襲珍珠港開始的這場戰爭,所以美國人根本沒有撤僑和撤軍的時間(日俄戰爭之前,日本政府非常從容地從旅順和遼東撤走了全部僑民)。結果,這些駐華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是在事先沒有一點兒防範,連槍都沒來得及拿的情況下,一大清早就被全副武裝、凶神惡煞的日本憲兵闖進了駐地……當時塞西爾軍士長全身上下就穿了條褲衩,而旁邊還摟著個同樣身無寸縷的白俄流鶯……

於是,毫無思想準備的他們很自然地舉起了雙手,成為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的第一批美國戰俘。

——————————————————————————————————————

最初,這批在開戰第二天就淪為俘虜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被日軍關押在他們自己位於天津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舊兵營里——這是一座典型的美式建築,有三層樓,很不錯的洗浴設施和廚房,以及充裕的物資儲備。陸戰隊員繼續吃著戰前儲存在兵營里的食物,還有足夠的藥物、衣服和毯子,不需要日本人提供任何東西。

由於戰前駐華美軍和駐華日軍的關係一直不錯,當地日軍對待他們的態度也很客氣。即使在淪為戰俘之後,這些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也能繼續在天津本地自由地寄信和收信,還被允許每周接受兩次訪客探望,也沒有被日本人要求強制勞動之類,除了不準外出之外,乍一看似乎跟戰前的生活沒有什麼差別。

在此期間,日本人甚至還給他們繼續發軍餉:軍官的薪水和同級別的日本軍官一致:少尉每月70.83日元,中尉每月85日元,上尉每月122.5日元,少校每月170日元,中校每月230日元,上校每月312.5日元。不過需要扣除每人60日元生活成本,包括食品42日元、服裝15日元、設備和電力3日元。普通士兵每天可獲得5日分的零花錢。由於這段時間只吃不動,也懶得訓練,幾乎所有人都比戰前長胖了一圈兒。

——看看這些美國佬享受的戰俘待遇,那些被日軍埋進萬人坑的中國俘虜,恐怕都該淚流滿面了……

一年之後,天津美國海軍陸戰隊兵營里的囤積物資基本消耗殆盡,而兵營的建築物本身也被日本人預定了別的用途。於是,這兩百多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被日軍安排著乘上火車,轉移到了瀋陽郊外的一座特設戰俘營。那裡的條件自然比不上天津的海軍陸戰隊兵營,但總的來說也還算可以,生活環境相比之下算是不錯的了。日本和偽滿洲國的報紙把它稱為是模範戰俘營,有時候還會有紅十字會的代表前來探訪和慰問。

瀋陽郊外的美國戰俘營本身,是由一座廢棄的小型工廠改建而成,戰俘們被安排住在三棟兩層樓的建築里,每層建築被分割成六個寢室,寢室里是上下鋪,看上去很像是普通的學生寢室。戰俘之中的軍官和士兵被分開居住。所有的建築都有電燈,但是燈泡的功率只有10瓦特,很難供人閱讀。暖氣由一個俄制火爐提供,每個火爐為兩個房間供暖。冬天營區里不太暖和,燃料是配給的,每天只能用定額的煤。

除了生活區,戰俘營里還有醫院、餐廳、浴室、開水房和車間。每個士兵每兩天可以洗一次澡,軍官每天都可以洗澡。戰俘營的下水道和城市的下水道系統相連,戰俘們的日常用水最初由營區里的一口井提供,水質不是很好,需要煮沸才能喝。不過,很快就有一座水塔在戰俘們居住一段時間後建成,使得戰俘營用上了自來水。整個戰俘營被磚牆和電網環繞。牆的四角都有瞭望塔,日本守衛每天二十四小時值勤。

瀋陽戰俘營的食堂在一棟獨立的大樓內,只有廚房和一個麵包房,沒有就餐的座位。食物由戰俘自己輪流準備,由日本人監督。每個寢室的室長作為代表,用木桶領取食物帶回寢室內分享。美國戰俘在這裡每天可以吃到三頓飯,但是菜色每天都是一個樣,早飯是穀物粥,午飯和晚飯是大豆、玉米和蔬菜湯,外加少量由麵粉和大豆製成的糕點。基本沒有米飯,也沒有麵包,每兩個月才提供一次肉。蔬菜主要來自於戰俘們自己耕種的菜園,主要有洋蔥、土豆、捲心菜、蘿蔔和大白菜。如此算來,戰俘每人每日攝入的營養量在2000-2400卡路里之間。如果是外出幹活的戰俘,還能從服務的公司那裡獲得一些額外的食物。除此之外,瀋陽戰俘營每隔兩天還能收到一次國際紅十字會的食品包裹,裡面有肥皂、罐頭、糖果和餅乾。不過包裹里的罐頭在分發給戰俘之前,都被日本看守穿了孔,以防其囤積起來,作為越獄逃亡的乾糧,因此必須迅速吃掉。

——雖然這樣的伙食標準,跟美國戰俘們之前在國內的生活水平肯定是不能比。但是在二戰時代的東亞,卻已經絕對稱得上是優待了!要知道,當時就算是在日本國內,每個日本人每天配給的主食也只有三百三十克大米,副食品供應更是寒酸,只夠吃一日兩餐,每人每日攝入營養量平均才只有一千八百卡路里,市場上食用油和砂糖的供應量幾乎為零,比瀋陽戰俘營里的這些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吃得差多了。至於那些被日偽當局規定只能吃「混合面」和橡子面,偷偷吃幾口大米就算「經濟犯」的東北本地人,就更是甭提了……

在冬天,戰俘營分發了充足的毯子和棉襖,到了春天,這些棉襖會被收回。夏天則會發放涼席和蚊帳。總的來說,在穿和住方面,美國戰俘們至少是享受到了日本雜牌部隊普通士兵的待遇。

而在醫療衛生方面,這些美國戰俘享受的待遇,更是連日本士兵都要羨慕——瀋陽的戰俘營里有一座專門的醫院,可以容納一百五十名病人同時就醫。醫院裡有獨立的病房和康復娛樂室,以及X光室、會診室、藥房和太平間。各種醫療設備都跟日本陸軍醫院的差不多,但能夠從紅十字會獲得額外的藥品和器械補給。每個戰俘剛一遷入就被集體注射了天花、痢疾、霍亂和傷寒疫苗,接下來還有完善的定期體檢制度。

因此,這幫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被俘期間基本保持了健康,死於營養不良和傳染病的人數只有個位數,而被俘期間最慘重的傷亡居然來自於自己人——由於沒想到美國空軍會轟炸戰俘營,日本當局最初沒有對空襲作出任何防範,結果就被長途奔襲的援華美國轟炸機編隊給偷襲了一次,瀋陽戰俘營里的日本看守倒是個個安然無恙,美國戰俘卻當場死傷五十人。事後,日本人才允許戰俘們在菜園裡挖掘防空洞。

再接下來,跟在天津的悠閑日子不一樣,戰俘們在瀋陽總算是要被派遣到各個工廠里參加工作了。工作內容包括製造零件、工具、染料等。工作並不艱苦,工作環境也不錯。每個工作日8小時,周日休息。他們有1小時的時間吃午飯,午飯是從戰俘營用木桶送來的。軍官不用工作,但是負責戰俘營的監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