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艦娘也要鬧革命 第五十三章 大英帝國的迴光返照(下)

「……按照最新達成的秘密協議,在帝國勢力重返南亞次大陸之後,以甘地和尼赫魯為首的原國大黨溫和派,還有海德拉巴、烏浦代爾、瓜廖爾、邁索爾、印多爾,那格浦爾、博帕爾和拉吉普塔納等二十六個尚未覆滅的土邦王公,將會重新向我們的喬治六世國王陛下宣誓效忠。而尼泊爾國王也同意加入英聯邦。」

唐寧街十號的首相官邸內,丘吉爾手裡夾著雪茄,如此炫耀著戰時內閣在東方外交上的巨大突破,「……如此一來,整個印度斯坦的三分之二疆域,就重新被劃入帝國的版圖之內了……」

「……那麼,我們將要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呢?」工黨領袖艾德禮問道。

「……呃,這個有點多。第一,讓韋維爾元帥的軍隊撤出德里,將印度帝國的首都交給尼赫魯;第二,同意成立新的印度共和國政府,以甘地為總統,尼赫魯擔任總理,在宣誓效忠英王和加入英聯邦的前提下,新的印度共和國政府應當享有最起碼不少於加拿大的自治權;第三,各個土邦直接加入英聯邦,成為自治領,擁有各自的政府和軍隊,地位等同於南非和加拿大;第四,向尼赫魯的軍團和各個土邦的軍隊緊急提供一批軍械彈藥,還有重炮、坦克和教官,以及轟炸機和志願飛行員,並且派遣皇家海軍艦隊,協助新的印度共和國政府以最快速度剿滅國內反對派;第五,永久廢黜印度副王的名號,可以保留韋維爾元帥的印度總督頭銜,但其轄區和駐軍範圍僅限於孟加拉省的東部地區,尼赫魯建議韋維爾元帥可以在達卡城建立臨時行轅。」

「……見鬼!也就說,帝國僅僅是在地圖上收復了大半個印度斯坦,實際上真正能夠控制的只有半個孟加拉省?而且為此還得交出德里?並且還要繼續參加一場必定傷亡慘重的殖民地治安戰爭?」

艾德禮皺起眉頭,挑剔地說,「……即使是尼赫魯和甘地預定移交給帝國的東孟加拉,似乎也是真納的穆盟佔優勢,種族仇殺如火如荼的地方……甘地和尼赫魯這哪裡是讓步?分明是甩給了帝國一顆定時炸彈!」

「……沒辦法,尼赫魯就是這樣的傢伙,一天到晚都死皮賴臉地要佔便宜,嘴裡說出的除了空話就是謊言,基本就跟發動戰爭之前的希特勒差不多……但大英帝國還是只能跟他合作,艾德禮閣下。」

丘吉爾噴吐著煙圈答道,「……這個世界已經變了,變得快要讓我們不認識了。帝國再也不可能僅靠九千名行政官員和一萬兩千名不列顛軍人,就穩固地統治印度這個三四億人口的大國。

原本在孟買港陷落之後,深陷重圍的德里已經註定守不住了,而帝國也註定要凄慘地退出亞洲。如今,帝國不僅能夠保住困守德里的一萬多殘軍,還能夠收回半個孟加拉,並且維護住在印度的最後一絲體面,不至於被完全趕出去,就已經很不錯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是不可能完全依靠外交談判拿回來的!

嗯,此外,帝國還可以收復錫蘭島。在守島的日軍撤離之後,那裡就陷入了無政府狀態。錢德拉·鮑斯雖然派了一支小部隊企圖接收這座富饒的島嶼,但因為種族和宗教的隔閡,再加上兵力太少,並沒有佔據島上的多少地方。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派遣一支艦隊,湊出兩個旅的登陸部隊,再讓甘地幫忙協調的話,應該不難在那裡重建帝國的統治,而皇家海軍東方艦隊在非洲和新加坡之間也能有一個可靠的港口基地……」

「……雖然不甚完美,但是能夠收回錫蘭島和東孟加拉,總比丟光整個印度要來得稍微好一些。」

帝國總參謀長布魯克元帥沉吟片刻,如此附和說,「……可是,我們接下來又該如何履行盟約呢?盤踞印度西部的錢德拉·鮑斯和阿里·真納兩人擁有五十萬印度國民軍,再加上錫克人軍隊的話,其總兵力預計可以達到七十萬!而且這些都是南亞次大陸最善戰的士兵,鮑斯還有一套簡陋但卻耐用的兵工生產體系。即使出動不列顛的正規陸軍,我們至少也需要二十萬人才能確保勝利——可現在帝國哪裡還抽得出二十萬人?帝國的最後一點精銳陸軍,不是留守本土,就是在歐洲大陸上對抗蘇聯紅軍,不可能把他們調到印度去!」

「……你說的沒錯,在歐洲大陸激戰正酣的時候,帝國不可能抽出太多的兵力投放到南亞次大陸。但是……我們為什麼要真的出兵去剿滅錢德拉·鮑斯和阿里·真納?嗯,還有錫克人?」

丘吉爾挑了挑眉毛,「……在帝國已經事實上失去對印度斯坦統治能力的現在,他們是尼赫魯和甘地,還有那些土邦王公的敵人,卻已經不再是帝國的敵人了。嗯,至少在他們能夠征服整個恆河流域打到東孟加拉,或者建設起自己的艦隊渡過保克海峽,登陸錫蘭島之前,我並沒有真正跟他們作戰的打算……」

「……但是如果沒有外援的話,甘地和尼赫魯很快就會被擊敗!如果說錢德拉·鮑斯和阿里·真納的印度國民軍還算是半個正規軍的話,甘地和尼赫魯的部隊連民兵都稱不上,只能說是扛槍的農夫……」

布魯克元帥搖了搖頭,「……甘地這個苦行僧的強大之處,在於他的聲望和號召力。可是他一旦轉而跟我們合作,就會讓很多激進的印度民族主義者認為自己遭到了背叛,進而投向甘地的敵人那一邊……」

「……所以我給苦行僧甘地和惡德訟棍尼赫魯找了幾個幫手,讓他們幫忙拖住鮑斯和真納。」

丘吉爾側身轉了轉旁邊的地球儀,對布魯克元帥解釋說道,「……首先是伊朗,之前帝國不是已經在中東戰場跟伊朗王國簽署條約、停戰議和了嗎?那麼接下來就是更進一步,邀請伊朗出兵印度——對於印度西部的俾路支斯坦,伊朗的巴列維國王可是很早就有想法了……當然,為了表示帝國的誠意,我軍需要放棄摩蘇爾,承認伊朗王國對伊拉克全境的佔領,作為邀請伊朗出兵的前期費用。然後是阿富汗,印度斯坦西北部的克什米爾和白沙瓦一帶,本來就是阿富汗的地盤,帝國現在可以簽署協議,把這些土地歸還給阿富汗,讓查希爾國王自己出兵去拿。至於接下來的信德省和旁遮普省,就看伊朗人和阿富汗人誰的動作更快了……」

「……伊朗和阿富汗……這似乎是歷史上傳統的印度征服者發源地啊!」

艾德禮皺眉說道,「……再增加這樣兩股外來力量,勢必會讓印度長期陷入混亂……」

「……就是要讓印度長期陷入混亂啊!畢竟如今的帝國已經沒有力量再征服整個印度了。」

丘吉爾搓著粗短肥壯的手指說道,「……所以,我們有必要像對待歐洲一樣制訂未來的印度政策……」

像對待歐洲一樣制訂未來的印度政策……聽了這話,艾德禮的嘴角不由得抽搐了一下——由於特殊的地緣因素,英國在歐洲的政治史上一直保持相對獨立。它操弄著「均勢體系」,扮演「離岸平衡手」來經營自己與歐陸之間的關係。嚴格來說,英國的歐洲政策已經有五百年沒變了。那就是要製造一個分裂的歐洲。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英國人曾經和荷蘭人一起打西班牙人,和德國人一起打法國人,和法國人、義大利人一起打德國人,又和法國人一起打德國人和義大利人,現在則是在聯絡整個歐洲在打蘇聯人,或者說在被蘇聯人往死里毆打……如今換到南亞次大陸,那就是要製造一個分裂的印度,讓尼泊爾人、伊朗人、阿富汗人、印度斯坦人、泰米爾人、孟加拉人、緬甸人……統統都你打我我打你,彼此征伐殺個沒完沒了。

不過,這也是在不利局勢之下十分合理的選擇,以及印度古代史的傳統常態。

「……嗯,依靠伊朗和阿富汗這兩個攪局者,應該是能夠拖住信德省的真納和旁遮普的錫克人,但勾結日本入侵印度的錢德拉·鮑斯這個罪魁禍首該怎麼辦?他的根據地在南邊,伊朗人和阿富汗人都夠不著。

而藉助發動這場叛亂所帶來的威望,鮑斯如今是國大黨主席,也是得到全印度廣泛承認的最高領袖,還是甘地和尼赫魯理論上的上司。尼赫魯和甘地一旦退出國大黨,轉而歸順帝國,那麼在法理上就是謀反和叛亂,先天就要在士氣和形象上大為丟分。哪怕不考慮這個問題,雙方實際控制的軍隊數量雖然差不多,但戰鬥力卻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沒有強大外援的話,尼赫魯和甘地即使單獨對付鮑斯,也依然註定要失敗。」

布魯克元帥繼續挑刺說道「……像甘地和尼赫魯這種人,基本就是以遊行、罷工、演講和坐牢為業。搞宣傳、拉選票或許還行,真要管理政府的時候就很爛了,搞出來的軍隊的戰鬥力更是讓人只能感到絕望。

而他們的敵人,錢德拉·鮑斯,雖然是藉助了日本人的刺刀和聯合艦隊才回到了印度,但也是靠著自己的軍隊一點點打出地盤的。他的整個嫡系勢力是在戰火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戰爭之中學習戰爭,逐漸培養出了自己的文官團和軍官團。哪怕我們給甘地和尼赫魯再多的槍械彈藥,他們也是打不贏的。

但是,帝國不可能在南亞投入多少陸軍了,皇家海軍東方艦隊也幫不了太多的忙。光靠海軍航空兵的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