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艦娘也要鬧革命 第五十二章 大英帝國的迴光返照(中)

二戰期間,丘吉爾針對英倫空戰曾說過一句名言:「從來沒有這麼多的人,被如此少的人所保護。」其實,這句話稍微一更改,就是大英帝國活生生的歷史:從來沒有這麼少的人,控制過如此多的土地與人口。

十七世紀時,英國的人口不過四百萬,只相當於同時期西班牙人口的一半,法國的四分之一。哪怕到大英帝國鼎盛時期,人口也不過四千萬。但是,在狹小的大不列顛島之外,它卻統治著三億四千五百萬人口,和一千一百六十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被恰如其分的稱為「日不落帝國」,而倫敦也因此成為世界之都。

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正是依靠這麼多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本土體量在歐洲列強之中排倒數第一的英國,才獲得了舉世無雙的戰爭潛力,可以維持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而不至於崩潰瓦解。遍佈於非洲、美洲、亞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可以為英國提供源源不斷的戰爭物資,只要後勤運輸線沒有被切斷,英國人就可以長久的堅持下去,這是德國無法媲美的。而且,戰時的英國還可以從各殖民地組建部隊,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組建的殖民地軍隊,完全可以彌補大戰造成的人力缺口。即使拿一個德國士兵換十個殖民地士兵,這樣的戰損比對於英國來說也是非常有利,德國人卻經不起如此巨大的消耗。

但這樣的必勝之局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大英帝國的敵人只能位於歐洲,而不能同時從亞洲方向來犯。否則的話,貌似強悍無敵的大不列顛殖民帝國,就會如同紙牌搭建的破屋一般,眨眼間轟然瓦解。

幸好,直到二戰爆發之前,由屬地、殖民地、保護國和共管地組成的大英帝國,仍然疆域遼闊,無邊無際,太陽永遠不會在大英帝國的版圖上墜落。五億六千三百萬膚色各異、語言不同的人——泰米爾人、中國人、布須曼人、西南非洲的霍屯督人、達羅毗荼土著人、美拉尼西亞人、澳大利亞人、英格蘭人、加拿大人等——的生死之權,至今依然取決於倫敦白廳的紳士們。

在恢弘壯麗的大不列顛殖民體系之中,版圖從開伯爾山口延伸到科摩林角之間的英屬印度帝國,無疑是大英帝國皇冠上最閃耀的一塊寶石,最華麗的一座寶庫。

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英國把印度徹底的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變成了一個奴隸之邦。在這個等級森嚴的國度里,最高等的自然是英國白人和其他白色人種,其次是印度原有的王公貴族,再其次是印度平民,最下等的是原印度賤民。英國人不容許印度有任何革命發生,因為這會危及到英國自身的利益。所以,貴族還是貴族,平民還是平民,賤民當然依然是賤民。印度成了英國人的天堂,成了白人冒險家的樂園。一切在英國窮極無聊或潦倒不堪的白人流氓甚至乞丐,只要去了印度,不出幾年,居然都可以混個人模狗樣、錢包鼓鼓的回來。至於原來就有根有底的世家貴族,或富豪子弟,如果去了印度,那更是成了人上人,在印度享有無上的尊嚴,吃喝的都是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出入都有奴僕前呼後擁,住處的環境優雅,奢侈富麗。

在這段時間裡,英國人統治的印度帝國宛如一座富麗堂皇的大廈,是大英帝國的基石和見證人,象徵大英帝國極其輝煌的業績,以及不列顛殖民者多年苦心經營的結晶。

然而,即使是印度人,也並不是一個甘心永遠當奴隸的民族,在這一次的世界大戰之中,來自東方的日本武士刀和來自南亞次大陸本身的怒火,終於把這塊寶石給一點點地碾了個粉碎。

到了去年秋天的時候,整個英屬印度的米字旗都已經被扯落撕碎,只剩下首府德里還在負隅頑抗,但在丟失了孟買港這個聯繫外界的最後通道之後,困守德里的韋維爾總督似乎也已經註定將要走向末日。

對此,丘吉爾曾經在議會上無限絕望地哀嘆,「……印度殖民地的喪失,對不列顛帝國是決定性的致命一擊。不列顛從此微不足道,黯然失色。」

——沒有了印度人民源源不斷貢獻的財富,沒有了廉價的印度士兵去填戰壕,除了印度之外的其它殖民地,也是一片土崩瓦解、烽火狼煙。在這種情況下,焦頭爛額的大英帝國不得不搜盡本土的最後一枚銅幣,徵發本民族的最後一個壯丁,去跟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眾多的敵人進行越來越血腥的消耗戰。為此,幾乎所有種類的消費品,諸如食品、燃料、酒類、電力、衣服,直至舉世聞名的黑啤酒和板球,都在英國本土的商店之中消失了。英國人聖誕節的餐桌上沒有了火雞和蛋糕,新年的倫敦一片黑暗,因為電費價格上漲了十倍,大家都用不起電。英國紳士們愕然發現自己的生活居然變得如此貧窮,簡直匱乏到了讓人無法忍受。

但即便如此搜刮,以英國本土有限的體量和貧乏的資源,依然無法維持一場全面戰爭的浩大開支,只能拉下臉皮向美國開口求援。從燃料到食品到軍火,什麼都要,但卻什麼都支付不出來,只能暫時賒賬。

曾經的世界霸主,如今卻儼然成了祈求美國憐憫的乞丐,如此凄慘的境遇,實在是讓人痛心疾首。

但到了今年春天,局勢卻陡然逆轉,大英帝國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只靠幾名外交官的靈巧舌頭,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大半個印度!如此不可思議的奇蹟,簡直讓倫敦的政客們為之目瞪口呆,咋舌不已。

「……真是不可思議,我們都曾經見過甘地,很難想像這個苦行僧居然會放棄讓印度獨立的主張。」

工黨領袖艾德禮搖頭說道,「……而且是在印度已經幾乎註定要脫離帝國管制的情況下!」

「……很簡單,因為甘地是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家,生活在他想像出來的夢幻世界裡。而他的追隨者也不得不陪著甘地一起做夢。你不能把他當成一個政治家來看待,他的真實身份是神棍,是宗教領袖。你可以把他看成是現代的釋迦摩尼,或者印度的耶穌。他希望看到一個沒有戰爭和流血的和平國度。」

丘吉爾噴了一口煙圈,態度悠然地說道,「……但錢德拉·鮑斯領導的印度叛亂,卻明顯是在把這個古老國度推進血與火的深淵。而且這個通過戰爭和殺戮所誕生的印度,與他終生為之奮鬥不息的夢想中的印度毫無相似之處。為了結束這場噩夢,把印度推進他想像中的軌道,他只能回過頭來跟我們合作。」

「……那麼尼赫魯呢?他可不是什麼神棍,也不是什麼夢想家,他的野心甚至不比希特勒更差!」

「……尼赫魯?那個狂妄傲慢,滿口謊言的律師?」丘吉爾從鼻孔里哼了一聲,「……他確實很討厭由倫敦白廳繼續統治印度,但卻更討厭由別人來領導印度的獨立……而這就是我們之間展開合作的基礎……」

——————————————————————————————————————

有句話叫做,只要路線錯了,那麼知識越多就越反動。

這句話若是放在印度的聖雄甘地頭上,可謂是貼切得不能再貼切。

總的來說,甘地頭上的光環,是遠距離觀察者想像的結果。事實上,甘地身上的抽象理念和浪漫精神,在任何時代都並未受到印度精英階層的多少青睞。然而,鑒於甘地所擁有的道義資源,他們一邊不得不打著甘地的旗號,一邊做著與甘地的構想路線完全相悖的事。否則的話,天曉得印度會被折騰成什麼模樣。

中國人常說孫中山是「孫大炮」,講話不切實際,隨口胡謅,寫的一部《建國方略》也是近乎於三流蹩腳科幻小說。但若是跟甘地的建國路線比起來,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已經稱得上是非常之務實了。

那麼,甘地的政治思想路線又是怎麼樣的呢?嗯,大致有這麼幾個要點:反科學,反西方、反工業化、反對暴力、保護動物、保護環境、民族平等、宗教自由……除了缺少男女平等的綱領之外,基本就是後世歐美白左聖母小清新的那一套心靈雞湯。至少綠色和平組織肯定會跟甘地很有共同語言——雖然之前已經有很多懷念田園牧歌時代的文藝作品,但就世界範圍而言,甘地是第一個系統地提出「去工業化」理論的人。

這樣的思想雖然在二十一世紀初期似乎時髦過一陣子,但在以戰爭和革命為主旋律的二十世紀上半葉,卻是不折不扣的奇談怪論。舉例來說,近代中國的政治人物,無論思想偏左還是偏右,基本都不會否認科學技術和工業化的重要性。就算是反對搞民族工業,一心信奉「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買辦階層,至少也認為需要建設現代化的海陸物流交通,以便於更加順暢地跟海外國家做生意——如果連港口、鐵路、公路和機場都沒有,什麼東西都運不進去也拉不出來,這買辦生意該怎麼做啊?

但是,甘地卻是真的在反對西方文明的一切,在他寫的《印度自治》一書之中,闡述了他的建國和施政理念,強烈抨擊西方的一切根深蒂固的制度,認為印度的出路在於「拋棄它近五十年來發現的東西」。

他將現代文明所製造的一切物質財富視為罪惡,對現代文明持連根拔除的態度,否定現代城市生活,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