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第六章 陽曲密議

龍鷹在狄仁傑生前用作書齋的靜室,接見姚祟和桓彥范。

姚崇為當朝名相,做官的資格比張柬之更老,年紀卻比張柬之小近十歲,六十剛出頭,老當益壯。

桓彥范屬後一輩,約四十五、六歲的年紀,文武兼資,體格懾人。狄仁傑很看得起他,屬支持李顯的忠貞分子。

朝臣里,除張柬之外,以兩人和龍鷹較有交情。當丑神醫時,桓彥范便陪張柬之和他說話,可見桓彥范與張柬之的密切關係。

不用說出來,大家心中明白,今次姚崇和桓彥范名義上是來拜祭狄仁傑,實則的任務為探龍鷹的口風,爭取他繼續支持李顯。

胖公公和符太故意避席,讓他們暢所欲言。

安慰龍鷹幾句,對狄仁傑的辭世表示痛惜後,姚崇轉入正題,嘆道:「對東宮的慘變,鷹爺清楚情況了!」

桓彥范不脫豪漢本色,狠狠道:「郡王和郡主是給二張那兩個兔崽子害死的,鷹爺要為我們作主。」

龍鷹迎上兩人期待的目光,沉聲道:「老哥說得客氣,不過,縱然沒有這件事,二張及其家族兄弟,做盡賣官鬻爵、強佔民產、搶奪別人奴婢、姬妾之事,萬死不足辭其咎。現在更膽敢趁聖上病重,將聖上移送至他們的集仙殿,挾天子以令諸侯,喪心病狂,我龍鷹豈可坐視不理?」

姚祟試探道:「鷹爺該剛知此事,對嗎?」

這是繞了個圈來問,看他因何遲遲未返神都。

姚崇在官場打滾數十年,說話謹慎,亦不到他不小心。像此刻的龍鷹,與兩人算得上是朋友,但可以坦然相告嗎?肯定不可以。

龍鷹道:「消息應來了好幾天,可是胖公公怕我……唉!他一直瞞著我,對聖上的病情也是輕描淡寫,剩是說聖上抱恙在榻,聞得敝岳噩訊,很想見小子一面。到今早驟知此事,方清楚聖上病況沉重至此。」

桓彥范道:「鷹爺何時起程回京?」

龍鷹道:「我恨不得立即插翼飛返神都,不過胖公公說得對,必須小心行事,否則會亂上添亂,情況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姚崇道:「以二張現時跋扈囂狂,視自己為聖上的代言者,必用種種歪理,阻止鷹爺見聖上。」

桓彥范加上一句,道:「即使知沒法阻止鷹爺,可是只要聖上昏迷不醒,見到等於見不到。」

龍鷹思索片刻,道:「先要弄清楚,在他們心裡,今次我返神都,對他們有害還是有利?」

桓彥范毫不猶豫道:「朝內朝外,誰不曉得鷹爺你為國為民,卻全不居功。二張自家知自家事,否則早派人來陽曲縣遊說鷹爺。」

姚崇道:「鷹爺國老佳婿的身份,足令他們顧忌。」

龍鷹道:「這個認知事關重大,若然如此,他們或會在我抵神都前,先發制人。」

桓彥范哂道:「他們憑什麼可先發制人?」

龍鷹心忖如果可以告訴他們有台勒虛雲暗裡主事,桓彥范不敢說這句話,正因桓彥范不明真況,遂顯出較敵之意。

他曾親耳聽到,台勒虛雲認為若他龍鷹返京,須以不變應萬變,還著香霸和楊清仁離神都暫避風頭,又賣掉翠翹樓。照台勒虛雲說話的表面意思推斷,採的是隔岸觀火之策,不會插手。

可是,要準確掌握台勒虛雲這番話背後的含意,必須放在一個大前提的框架里考慮,就是他當時認定「范輕舟」乃「龍鷹」,一旦龍鷹以自己真正的身份回來,首個目標非是難成氣候的張氏昆仲,而是要將大江聯深植神都的勢力連根拔起。

現在,經「兵分兩路」的手段核實「范輕舟」和龍鷹的身份後,沒有了這方面的顧慮,以台勒虛雲的雄才偉略,怎肯讓千載一時的機會,眼睜睜瞧著在指隙間沙粒似的漏掉?

武曌病危、李顯集團與二張集團的爭持,因「東宮慘案」演化至絕無轉圜的餘地,只能以一方徹底的敗亡收場。

如果台勒虛雲坐看形勢如此發展下去,李顯勢成新的執政者,若動蕩限在宮內,政局很快穩定下來,台勒虛雲將錯失機會,須待韋武集團與支持李顯的朝臣和李顯本人衍生新的矛盾,始有第二個機會。那可以是幾年,也可以是十年。政局的變化,一天嫌多,何況這般長的時間。

龍鷹的遲遲未歸,催化了台勒虛雲一方的野心。明眼人都看到,二張所恃者,惟女帝的縱容和寵信,現今女帝「病危」,他們還有何憑倚?

不過勝敗在加入大江聯的因素後,絕非如表面般清楚分明,關鍵在武氏子弟的意向。

通過洞玄子,台勒虛雲比龍鷹更明白武三思的野心。

武氏子弟,從武承嗣到武三思,一直視自己為大周朝的當然繼承人,然因阻力太大,結果以李顯回朝當太子,武承嗣含恨而歿暫告一段落。

然而武氏子弟並沒因而全面敗退,借著李武聯姻,又得到新的活力。武三思與韋妃各取所需的勾結,不但令武三思如得水之魚,還有台勒虛雲在暗背里的策划下,在朝內朝外不住擴展勢力,再加上掌握在武氏子弟手上的兵權,如傾力助二張奪李顯之權,則鹿死誰手,誰敢斷言?

去李顯及其支持者後,武三思要從二張手上將皇權取回,易似反掌。

雖說「東宮慘案」犧牲的有武氏子弟在內,但對武三思如此自私自利的人,比起千秋大業,死的縱為自己的兒子恐怕仍不去計較。何況是死鬼武承嗣之子?

正常情況下,二張和武氏互相猜忌,很難談得攏,但有台勒虛雲在背後發功,則為另一回事。

在與二張鬥爭一事上,武氏子弟並非鐵板一塊,皆因曉得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集團,一直有趁機誅戮武氏子弟之心。

若視神都為戰場,龍鷹的戰爭目標清楚分明,就是殺二張、誅諸武,盡量將紛亂局限在宮內。看似容易,可是因著李顯夫婦和武三思的關係,變得非常困難。

不過,不論如何,沒有了未來太子李重潤,最好的結果仍沒法開出燦爛的鮮花,由此可見台勒虛雲的手段何等凌厲難擋,龍鷹實不願再一次被他算倒。

龍鷹默默瞧著桓彥范,看得他頗不自在,才緩緩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如郡王、郡主和武延基被張氏兄弟害死,誰能在此事發生前預料?」

姚崇和桓彥范你眼望我眼,說不出話。

龍鷹道:「諉過二張,方便直接,切合大家的情緒。但是有想過嗎?假設整件事確由二張及其謀臣一手策劃,並清楚可達致如此後果,且有厲害後著,那二張明顯非如我們想像般的不濟事,起碼在他的謀臣里,潛藏著高明之極的厲害人物。」

桓彥范道:「不論此人如何了得,任他千算萬算,仍算不到聖上忽然病倒。」

言下之意,是二張兩人狐假虎威,沒有武曌的支持後,被打回原形,再不足懼。桓彥范亦漏了口風,等於指女帝也不足懼,既要誅二張,更要推翻女帝的治權。

以張柬之的精明和智計,肯定做好了部署,只要去除自己這個不明朗的因素後,立刻可付諸行動。

岳丈狄仁傑,是最得女帝信任的人物,稱之為國老而不名,從來不懷疑他,甚至因他的反對,始終沒以武承嗣替當時的太子李旦,策立為皇嗣。聞狄仁傑死訊,龍鷹最清楚女帝「朝堂空矣」的失落。

眼前的桓彥范,又或是張柬之,都是得狄仁傑向女帝推薦而得重用,張柬之更是最突出的例子,其中過程,龍鷹知之甚詳。而正是由女帝最信任、對她忠心不改的狄仁傑推薦的人,成為今次顛覆大周皇朝的主事者和骨幹,充滿諷刺意味。

如胖公公所言,國老仍在,改朝換代可在和平下進行,無風無浪,換了是他龍鷹,縱然軍功蓋世,可是在政治地位上,與狄仁傑差遠了,群臣是害怕他多過尊敬他。

從桓彥范的兩句話,龍鷹窺見端倪。

沉聲道:「敢問一句,如果當日在決定由我帶兵征討薛延陀馬賊的會議上,坐在帝座者是現今的太子而非聖上,有可能成事嗎?」

以本身為例,然而他的弦外之音,包括姚崇和桓彥范在其中,也包括在女帝執政時被委以重任的人才。

桓彥范並未聽得入耳,如果說話的非是龍鷹,怕已反唇相譏,此刻惟有耐著性子道:「鷹爺心裡有何想法,何不直接說出來?」

姚崇的反應並不一樣,現出深思的神色,謹慎的道:「鷹爺說的乃不爭之事實,隱含深意,也是老夫未曾想過的,請鷹爺進一步揭示。」

桓彥范的不耐煩,龍鷹是明白的,基於女帝特殊的出身,她用人惟才,提拔了很多人,但也引進了酷吏政治,更因寵縱武氏子弟和二張,令剩懂逢迎吹拍之輩,傾朝附之,模糊了女帝大膽起用良才的德政。

現在隨來俊臣之死,酷吏政治徹底告終,可是直至病倒,對二張仍是一再包庇、容忍,令張柬之、桓彥范等一眾朝臣,明白到不把武周政權徹底推翻,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二張專權的問題。

若由台勒虛雲看群臣現時的情況,他們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