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章 原則上沒問題

輕四方案確實屬於一型充分借鑒了國外相關領域的先進經驗之後,堅持以我為主,並且進行了大量自主創新之後的設計。

而且實際上仔細地看看就知道,這裡面確實很有一些洪都的技術傳承在裡面,首先下單翼設計是殲12、L-8兩款飛機都有使用,而對於進氣道從機翼上方經過的設計方案,應該就有些看似頗為奇怪了,甚至還有些離經叛道的感覺,但這種設計對洪都來說卻又算是得心應手。

陸總之所以在輕四的氣動設計中考慮到這些,確實是受到了洪都的經驗傳承影響:「輕四的大致氣動設計就是這樣,飛機的機動性雖然不能算是世界最頂尖的一流行列,但絕對也是中規中矩,同時又因為輕四有非常優秀的隱身能力,首先跨代之間的戰鬥我們肯定是不用擔心,在以後有可能會對上F-22的時候,它同樣也能夠有一戰之力。」

這年頭,同代戰鬥機之間都很難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即便是重型和輕型之間也是如此,因而要說輕四能夠和重四在空戰中有一戰之力也能夠說的過去,但實際上兩者真的對上的時候,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有人傻到用輕型多用途去和重型空優正面空戰。

輕四方案的氣動設計已經全部公開,參與會議的總師們無不是各種低頭沉思,更甚者還有人向陸總師要輕四的氣動測試數據進行多方評估,又或者左右之間交頭接耳的溝通一番,各自私下發表著自己對設計方案的看法。

而楊輝則是在一邊發獃,或者說是在思考著一些問題,輕四使用常規氣動布局,雖然進氣道外側有氣動擾流裝置來實現拉渦增升,但這終歸還是屬於常規氣動的範疇當中,因而機動性就很是一般,除非還能有什麼牛逼的殺手鐧設計。

單就此時陸總師所公布的各種情況來看,這飛機的空重已經快達到11噸,而這樣的數據在飛機整機的推重比上肯定是沒法和F-22這種高推重比的重型空優機去比,而為了能夠在空空作戰中有更好的機動性,是不是有必要給它裝上全動垂尾?

90年代的全動垂尾還沒有明確的概念,雖然最早的全動垂尾設計應該也是諾斯羅普在YF-23項目中首次引入,不過那東西與其說是全動的垂尾,還如它是具有一定上反角的全動平尾來的更加生動、形象一些。

現在要給輕四設計全動垂尾來增加機動性,這一點恐怕就有些困難了,畢竟輕四首先是需要進行超巡,再加上垂尾本來就是走的31方案的2.0版本路線,到時候要是還在這基礎上走全垂尾設計,恐怕很大可能會導致飛機的航向(偏航)控制困難,所以這東西看來是好用,但實際上並不太合適。

想到上一位面的20用了全動垂尾之後確實看起來相當高大上,但私下也是為此設計付出了代價的,那一對萬惡的腹鰭就是用來彌補垂直安定面的控制能力不足才存在。

另外一款採用全動垂尾設計的飛機,俄羅斯的T-50為此也同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保留飛機中軸線的腹溝,從而就可以用突出的兩進氣道來起到一定的垂直安定面作用。

現在,輕四方案首先是直接和F-35一樣機腹光滑平坦,那這肯定就不能像T-50那樣用兩進氣道來充當垂直安定面,然後再加上輕四為了隱身設計直接割掉了腹鰭。

這就表明,不管怎麼辦,至少20和50兩飛機為彌補全動垂尾先天不足之處所採用的兩種方案在輕四上都行不通。

如此,那也就只能是保留輕四垂尾的水平安定面設計,老老實實的採用固定垂尾加鉸接舵面的設計,而唯一還能夠算是可以彌補遺憾的,大概也就是把垂尾後面所鉸接的舵面設計的大一些,將安定面設計的小一些。

以上這也算是一種妥協了,為了隱身的需要,這機動性要求是註定要被犧牲掉。但也還好,畢竟這是一款輕型四代機,只要以後能夠和F-35在空戰中不落下風,那麼機動性指標就算是夠用了。

把各種高科技都堆上輕四,雖然看起來可以給人一種不明嚼栗的感覺,但相應的研發風險絕對也會增加好幾個檔次,成本恐怕也蹭蹭地往上瘋漲。

再加上輕四和重四的研發時間點都擠在一起了,而全動垂尾設計的飛機在飛控上絕對是勞神費力,雖然現在中航西南的飛控開發隊伍還算是能堪大用,但在重四作為國家重點項目存在的時候,輕四這種沒有國家大力支持的項目,最好還是不要搶佔太多的資源為好。

「好了,現在陸總師帶來的輕型四代機方案應該就是這樣了,飛機擁有標準的4S性能,具有一定的多用途對地攻擊能力,但由於輕四的體型並不是太大,而且為了保證超巡的需要,發動機也使用的是小函道比渦扇,恐怕作戰半徑只能達到1100左右。」

楊輝本人倒是一眼就能猜出這輕四的航程數據,畢竟這飛機首先是要保證超巡的需要,能夠達到1100左右的作戰半徑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結果了,要知道這年頭隱身飛機為了彈艙的設計需要,那可謂是各種掏空了身體,哪裡又還會有足夠的地方來裝油料!

而這句話也是深得三位隱身機總師的贊同,特別是陸總和於總兩人,他們為了讓飛機達到1500米以上的作戰半徑,那簡直就是各種絞盡腦汁,飛機的機體設計是一再增加,所以最後在尺寸上又是一典型的大傢伙。

以後共和國的重型戰鬥機出來之後,在尺寸上絕對又要比F-22大一圈,這就如同當年的蘇27為了航程的需要,飛機的尺寸上也要比F-15大了一圈是屬於一個道理。

「首先輕四若是能夠達到1100公里的作戰半徑的話,那這就已經是非常不錯了,這一點大概陸總設計師你也是明白的。而我個人對輕四方案感覺也還是非常不錯的,總公司確實有必要投資研製這樣的一款輕型四代機,以後在國際四代機的外銷市場中,我們才能夠第一批殺進這一市場。」

宋總師這時候對於外銷的輕型戰鬥機有一種特別深刻的感悟,那就是飛機的研製工作一定要趁早,特別是這種跨代的飛機研製就更是如此,因為現在的十號就明顯是在三代機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輸了先手,這項目定型的有些太遲了。

一想到國內軍隊為了給十號騰出位置來,直接把閃電的後續改進項目停止,所有的訂單據說也就只夠保證生產到96年就要完全停產,以後閃電戰鬥機的生產只能在國外才看的到了,而這,在宋總師看來卻並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或許十號在國內這一畝三分地能夠有所作為,那麼國際市場呢?相比之下雖然閃電在國內即將停產,但這款飛機在國外絕對還處於大紅大紫的階段,這也是十號不管如何也都羨慕不來的,自然宋總師也就深刻地知道了在戰鬥機換代的時候,搶佔先手的重要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