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差強人意

既然國內是打算直接上馬五萬噸的大型航母,那麼就現在整個九十年代的時間段來說,想必是沒有太大的可能開工建造航母。

一方面是各種子系統的研製還沒有完成定型,另外一方面在於國家還是處於大力發展經濟的階段,因此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批准上馬航母工程。當然,主要和這個時候國內一直奉行的韜光養晦政策應該也有很大的關係。

但不管怎麼說,既然國家不打算在最近這段時間之內上馬航母,其實對於楊輝或者對於中航西南來說都是沒有太大的影響,殲18依舊是海空聯合研製的重點,一款相當優秀的多用途戰鬥機項目,這一點不會因為蘇-27來華有任何的改變,畢竟這時候的蘇30完全還沒有引起共和國軍方的注意,那蘇30所謂的多用途對地攻擊平台,相比起殲18,還是看不出有什麼出彩的地方。

一眾大佬之所以要前來中航西南,當然是要圍繞著殲18為主的重點,這個同樣也是毋庸置疑的,這其中就包括了為殲18準備的多型彈藥。

而空軍對此則表示出極大的關注,因為在他們看來,對地攻擊能力更多的就是為空軍量身定做,海軍有多少時間要用到這東西?

「我們不說其它的,這次一起前來中航西南就是為了看殲18項目的進度,飛機都要首飛了,那麼配套的機載武器開發,你們應該也都很清楚吧?」

而說起機載武器的開發,這下就引來所有人的注意,海軍同樣也不列外,雖然鷹擊18導彈的研製是海軍直接關注的一個重點項目,其優先程度和殲18甚至可以算是一個級別,所以海軍非常清楚鷹擊18的進度,但他們同樣也有對地攻擊的時候啊!就比如對島嶼上的重點軍事目標進行精確打擊,以後建造了航母之後,海軍還有可能的對海外展開攻擊之類的,這些都需要海軍有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

張司令原本半靠在沙發的身體也坐了起來,眼神的變化過程,也充分地展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而後才開口說著:「對,我們現在就需要知道之前說的低成本精確制導炸彈的研製進度到底如何,之前要求的低阻炸彈,軍隊方面也都花了好幾百萬研製出來,現在你們的滑翔制導組件大概又都是什麼情況,研發是不是順利?」

說道底,軍隊關注的還是低成本的精確制導彈藥,更加高級的激光制導炸彈好像就被刻意的忘記了一般,而這就真是太讓人失望了。但軍隊能夠把關注重點放到衛星制導彈藥上,而非是打擊精度在現在看起來更高的激光制導彈藥,還是證明了軍隊都是識貨的,能看出什麼彈藥才代表著未來。

既然軍隊識貨,又嚷嚷著要查看現在的衛星制導炸彈進度,那就拿出來好了:「關於制導炸彈的問題,我們現在已經全部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在去年我們就生產出了衛星制導組件,將其安裝到低阻教練彈上進行了武器投放試驗,無動力滑翔的航程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而且由於我們採用了可變後掠翼設計,彈藥可以實現防區外發射的功能,在高空投放的情況下,滑翔距離最遠達能到36KM。」

能夠達到20KM的滑翔距離,這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進步了,再要想增加滑行的距離,這就需要給安裝上助推火箭部分,但這種加裝了助推火箭的衛星制導滑翔飛行炸彈,真的還好意思叫做炸彈?

有了動力裝置、飛行過程可控並且還有可動的翼面,這不就變成了導彈么?但你還別說,這種設計確實也有存在,至少上一位面的美國佬就這樣幹了,人家不僅是做了,而已還敢依舊說那是制導炸彈,論無恥和腹黑程度,都已經和共和國研製的垂直發精確制導火箭炮神鷹400有的一比。

話又說回來,雖然現在這枚炸彈確實證明了衛星定位和慣性導航相結合,是可以作為精確制導彈藥的一種低成本制導方案,但楊輝心裡則是非常地清楚,他必須要在這個時候公布第一批彈藥的測試精度。

幾乎是黑著臉公布了消息:「但由於我們在技術上的各種原因,首先是因為在研製的時候沒有我們自己的導航衛星,炸彈使用的是我們通過特殊渠道搞到的GPS衛星民用接收機,而GPS的民用版在精度上受到美國軍隊的限制,最終才導致了彈的炸的誤差並沒有達到預定的數據。在共計四枚用作測試的炸彈中,距離彈點中心最遠達到了26米。所以,這次的測試數據並不好看。」

半徑26米,這也就意味著現在的誤差已經接近之前楊輝所承諾的誤差數據15米的一倍,要知道現在這個時候的國際主流水平中,美帝都已經可以做到在8000米的高空,將908千克重的MK-84炸彈的命中精度控制到60米,所以這次中航西南搞出來的滑翔制炸彈,在首批測試中確實不怎麼樣,或許它不該用「精確」這個詞,而是應該用「準確」來形容才更規範。

而這次楊輝其實都還沒有說完,不僅僅是因為這次的制導信號採用了GPS的民用版那麼簡單,之所以這次炸彈在打擊測試中並不準確,還有些原因則在於國內在電子技術上的落後所導致,需要知道的就是,整個彈藥的制導組件裡面最重要的核心不僅僅是衛星導航信號的接收。

更加重要的一點,用於炸彈飛行姿態控制的彈載計算機(姿態控制單元)還並不能達到標準,首先,這次使用的彈載計算機技術還用的是之前為了研製十號、十八號兩款飛機時,在研製機載計算機的時候順帶突破的一些技術集中整合,是典型的八十年代技術產品。

而這套彈載計算機在要求體積較小的情況下,國內只能提供在速度上低於上一位面美國在九十年代為傑拉姆研製的彈載計算機,為了照顧計算機的性能,也就只能採用相對簡單的彈道計算方案,這就是最後分析出來彈道精度不佳的原因。

再加上國內在陀螺儀方面的發展也同樣落後於美國,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現在這種樣子,說它是精確制導彈藥,但精度確實很感人,但你要說他不是制導彈藥,但26米的高空炸彈投放精度又確實要比自由落體強大太多,所以現在這種局面也是非常的糾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