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唯一的辦法

既然624這邊已經對新的燃燒室結構有了預研,而且看起來也確實很有吸引力,那麼這種改進方案對西南科工來說才應該是最有利的。

不動壓氣機設計,這就意味著這次對中推核心機的改進之後,成果將不會僅僅只局限於CG-2000的後續改進系列,為殲18配套的渦扇12發動機改進型用上這東西就是必然的結果。

光是考慮到這一點,這次改進中推核心機的燃燒室已經是必不可少,不管是為了哪一點都必須要走這條路。

「好,624所既然預研了這兩項技術,那我們的中推核心機就肯定有必要對此進行改進,浮壁式燃燒室、分區供油是先進航空發動機所必須要有的技術,劉總工覺得如何?」

剛才直接就否定了劉總工的方案,但現在624所又提出了新的方案,並且具有很強的可行性,那就必須要爭取劉總工的意見才能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看到624所還是爭取到了這次CG-2000發動機改進型號中的核心機升級改進項目,那肯定是要支持啊,作為研究所的總工,它清楚地知道這次對燃燒室的改進會帶來多大的好處。

這便笑著連忙同意:「這完全沒有問題,研發新一代的燃燒室也是必須要有的,624所有這個能力和信心完成項目。」

確定了對燃燒室的改進路線之後,溫總師、MTU方面的總工皆是對此表示認可,倒是伊夫琴科設計局的副總師想到了什麼,這段時間在CG-2000項目組協助進行項目的測試、後續改進,對於這款發動機的一些技術性能不說清楚的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五十的技術性能還是知道的,這其中就包括中推核心機的一些半公開技術數據。

「你們要改進燃燒室,最後無非就是要提高燃燒效率、燃氣溫度,但你們是否想過燃氣輪溫度提高之後,核心機的高溫渦輪能否承擔更高的燃氣溫度?這一點若是沒法解決的話。那麼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說的都只是……」

真可謂是一語中的,說到最後還是把問題歸根到了高溫渦輪的總溫上面,若是沒有這等技術,恐怕燃燒室的改進所帶來燃燒效率、性能提升,並不會給核心機帶來太多的改觀,這一點真的是讓人頭疼不已。

平心而論,CG-2000的渦輪前總溫度達到現在的1400攝氏度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美帝的F100早期型、F110等兩款發動機也就是這個水平了,但還是那句話:在追求更高渦輪前總溫的道路上,這是永無止境的。

到了1400之後就要想1500甚至是突破到1600、1700的級別去,若是能夠達到1700攝氏度,那就可以直接裝上下一代航空發動機上面使用了,要知道F119的渦輪前總溫度也就是1700攝氏度。

當然,就僅僅是現在的CG-2000發動機1400攝氏度的水準,它也是西南科工使出了吃奶的勁兒才達到的,採用單晶製造渦輪葉片、完善的對流-衝擊冷卻技術,做到這一步差不多已經是國內的極限。

而要說再增加渦輪前總溫度,這就必須要另外想各種辦法:「此話說的有道理,對中推核心機繼續進行改進,我們就必須要增加發動機的渦輪前總溫,這一點還是得要看624所有沒有具體的技術方案?」

聽到又被指定發言,劉總工也是非常的無語,這渦輪前總溫度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增加上去的嗎?沒有國家的配套項目,這完全就不可能好不好!

「這就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了,從設計上來說現在的中推核心機已經用上了世界最先進強製冷卻設計方案,我們若是還想要再繼續增加總溫度,這就必須要在製造葉片的材料上想辦法,研發與葉片配套的耐高溫塗層是必須要走的一條路,並且我們還需要在渦輪盤的製造工藝也有突破才行,因此粉末冶金工藝必須要提上日程。」

聽了劉總工說要研發粉末冶金渦輪盤,饒是伊夫琴科設計局的副總師也激動了,這是什麼東西?這是蘇聯都沒法搞定的技術好不好,現在這裡聽到要開發粉末冶金技術,要是不驚訝才怪。

使勁搖搖腦袋,思考著這到底是在搞什麼黑科技,是要準備一舉超過蘇聯的航空發動機基礎工業了嗎?

說實在的,劉總工說的這兩點都是楊輝現在最頭疼的地方。

首先,與葉片配套的高溫塗層這種東西共和國真的是拿不出來,之前國內壓根兒就沒有這方面的研究,也都是西南科工在中推核心機上馬之後,才公司內部每年撥發了一些資金對這方面進行研究,但這種從零開始的追趕世界最先進,絕對是嚴重和現在的嚴苛需求相脫節的,自研高溫塗層這條路還漫長無比……

如果說高溫塗層還能夠又那麼一絲絲的曙光,那麼剛才說配套製造性能更加優秀的渦輪盤,就真的是只能幹看著了,仔細說來,粉末冶金渦輪盤這種東西其實也並不是多麼博大精深的技術,只要你能夠有配套的設備,同時再配合上合適的開模技術:大變形量擠壓開坯。

有了以上的技術,就可以比較容易的攻克粉末冶金的技術瓶頸,但問題是要研發這一技術,就需要用到的基礎配套設備:萬噸金屬垂直擠壓機。

有了垂直擠壓機才能說研發重型粉末冶金技術,沒有這種東西的話,壓根是連最基本的試製都沒法進行,又談何去研究擠壓完成之後的開模技術?上一位面的共和國也都是在2010年之後才研發製造了這等設備,而現在嘛……

這種設備是連蘇聯都沒有的好不好,全世界也就只有美國為了給F119發動機的粉末冶金渦輪盤配套,才有了這種大型設備。

就算你楊輝也確實是足夠的牛逼,能夠在蘇聯解體之後各種淘寶,但蘇聯沒有的東西,你又在哪裡去淘?所以,現在整個人才會如此的悲觀,要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就攻克粉末冶金技術,這真的是不現實。

簡單算一算就知道,設計製造配套萬噸垂直擠壓設備需要至少三到五年時間,然後是粉末冶金技術的研發試製,這至少又是三到五年,再往後的渦輪盤成品裝上葉片,裝配成高溫渦輪進行測試,到最後核心機的開發、測試又得要是至少一兩年的時間。

這意味著就算從現在開始,國內給足資金以及各種資源,並且還要中途不出現大的技術問題。就是這樣的情況下,要想真正實用化使用粉末冶金渦輪盤的核心機,不到2000年之後是想也不要想。

擺擺手,表示這東西現在確實無能為了:「粉末冶金渦輪盤肯定是不行的,我們沒有這技術,同時也沒有時間去等這一套技術完成開發,現在我們只能在原有的熱等靜壓技術上深入發展,深挖潛力之後應該也能夠滿足使用需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