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我們西南科工的早期試驗表明,戰機的雷達反射源頭除了機體本身會反射雷達波,發動機同樣也會大量的反射雷達信號,特別是高速度運轉中的風扇葉片,它所反射的雷達源則更加的多,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個信號放大器。基於這些原因,我們西南科工採用了DSI進氣道,它不僅可以有效地減輕進氣道重量,我們還看中它對發動機的有效遮擋。」
聽了這裡,倒是對西南科工為什麼苦心孤詣地要在這次方案中用上DSI進氣道更加理解了,以西南科工現在這尿性來看,作為早早就瞄準了低可探測性指標的方案,似乎採用DSI進氣道也就是理所因當的。
明白了這DSI進氣道的重要性,這下就更加好說了:「聽了你的介紹之後,我們發現這個DSI進氣道肯定是好東西,現在就算是你們西南科工方案最後落選,我們也得要繼續支持對這一技術的繼續研發。但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聽你們說採用的哪些技術可以有效降低戰機的雷達反射,我們最想要知道的是西南科工方案最終可以將戰機的雷達反射數據降到什麼級別?」
不愧是軍隊主導的項目,評審組來自海空軍的裝備需求調研單位、軍中老大,說話做事也不管你採用的是什麼方法,只要最終的結果,這到是讓楊輝感覺很不錯,你要最後的數據那我就給你最後的數據,大家都直來直去才是最好不過。
仔細想了想上上一位面的F-18E/F的雷達在各種性能不同的雷達前面,以各種角度面向雷達時表現出來的不同數值,楊輝也是頗有信心,要真的說F-18E/F這款戰機,那絕對是所有三代機低可探測性指標中頂尖的存在,即便是歐洲聯合戰鬥機來比,在低可探測性上依舊還不能說全面超越,這原因就在於F-18E/F不僅最開始的設計就誤打誤撞的把氣動設計的比較有利於隱身。
而後來的美帝在重新設計出F-18E/F的時候,那已經在隱身技術上研究多年,將一些五代機的技術用到了F-18E/F上面,自然在機體的隱身技術上就能問鼎三代機的巔峰,而這次西南科工把方案參考原型在定在F-18E/F這款飛機上,多少還是有考慮到這款飛機優秀的低可探測性表現。
既然F-18E/F能夠做到問鼎三代機低可探測性巔峰,西南科工為什麼做不到?甚至同樣的氣動設計還會因為西南科工方案採用了更加利於隱身的DSI進氣道技術,在隱身性能上說不定還能比美帝用加萊特進氣道做的更好。
「要直接評估方案的雷達反射截面積(RCS)值,我們現在肯定是沒辦法做到的,這些數據必須要製造出了全尺寸原型機,以及有了更加優秀的RCS值計算方法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的給出具體的數據,但我們現在也可以大致用F-18的RCS值來估算一下,畢竟我們西南科工方案在氣動上和F-18比較相似。」
楊輝也不敢給出具體的結論,但猜想要達到F-18這一級別應該還是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後來者優勢所帶來的增幅還是要肯定的,畢竟咱因地制宜的給出了很多不同於美國原版的設計,比如……
等等,剛才還頗為志得意滿的楊輝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一出現就讓楊輝整個人的心裡都緊了起來,要說西南科工方案和美國原版方案的不同之處肯定會有,而且楊輝相信以後的設計定型之後的方案會有更大的區別。
不過就現在看來,已經確認的大改動有進氣道的改動,還有製造飛機的材料的更換,按照西南科工給出的因地制宜方案,F-18的樹脂基複合材料被換成了鋁鋰合金材料,在力學性能上這兩種材料現在好像也分不出高下,但要是說到兩種材料對雷達波的不同反射性能……
這兩種材料的反射雷達波那可就是天差地別,要說這兩種材料的不同之處,就很有必要先分析一下雷達的作用原理,只有分析明白了雷達的作用原理,就能知道讓楊輝心驚肉跳的原因。
首先,我們知道雷達能探測到目標是靠發射電磁波後接收到的反射、散射回波來定位,而純電磁波的散射和反射的機理是什麼呢,是一個皮球打在牆上彈回來嗎?
答案:顯然不是。
原因是電磁波遇到導電物體之後會產生二次輻射,就是說電磁波照射在目標上,會在目標表面激勵起表面電流,這些表面電流作為二次輻射源,產生電磁波再傳播出去,從而產生了反射或散射,這些反射回去的電磁波被雷達的發射源接收到,這樣就能夠探測到前方是否有敵機的存在,實際上雷達接收到的回波並不是它自己發射出去的。
利用雷達的這種工作原理,甚至美帝給F-22的機載雷達開發出了被動探測能力,這種被動探測能力說來也簡單,既然雷達探測目標是通過接收二次電磁波完成定位,如果是敵人雷達主動發射出來的電磁波,還能不能被自己的雷達接收呢?
答案當然是:能,只要雷達接收器的波段對口就沒有問題,以F-22強大的隱身能力可以在對方的戰機的雷達區域內實現隱身,敵方發射雷達無法探測到F-22,但是F-22卻可以接收到敵方發射的雷達波,從而做到不用F-22自己發射雷達波也能實現對敵機的探測。
好了,不多說F-22的那所謂的被動雷達探測能力,回歸雷達作用方式這個本來的問題。都知道了飛機大部分是金屬做的,而金屬則是良好的導體,其產生的表面電流當然很大,因此二次輻射的反射就大,會被雷達輕易探測到。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雷達的工作是要靠敵機的金屬表面產生二次輻射後進行探測,那若是敵機在製造的時候用的不是金屬材料(導電材料)又怎麼辦呢?需知,那最早的飛機都是用木頭做的「玩具」。
製造飛機的材料不是金屬(導電)材料就不會產生二次輻射,沒有電磁輻射,就連回波都沒有產生,你如何探測到敵方的位置。
這種利用雷達作用機理來做到隱身是絕對可行,而且這種隱身戰機還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二戰中最為著名的一款英國轟炸機:蚊子式轟炸機,那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存在。
蚊子式轟炸機採用木頭製造而成,一反當時飛機的主流製造技術,帶來的效果就是德國人的雷達發射出的電磁波作用在蚊子轟炸機上面的時候無法產生二次輻射,雷達波直接穿過木頭材料而去,完全就探測不到蚊子轟炸機。這才是蚊子轟炸機能夠肆無忌憚的飛入德國領空進行轟炸的原因。
所以說,蚊子轟炸機才是算隱身轟炸機的先驅,只不過因為時代太久遠被人有些遺忘了而已。
既然木頭是非導電體(絕緣體)不會產生雷達回波,那麼其他的絕緣體是不是也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呢?就比如生活中最常見的塑料,它也是絕緣體,而塑料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樹脂,真正讓塑料具備絕緣效果的也就是這個東西。
而樹脂的作用就太大了,比如製造F-18的樹脂基複合材料就是這種東西,為此F-18還得到了塑料蟲子的外號,雖然這名聲不怎麼好聽,但這東西給F-18帶來的低可探測性優勢卻是實打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