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血潮 第89章 捻軍(一)

曾國藩原本就是尖臉,從1862年被迫帶領湘軍撤到淮北之後日夜操勞,此時更顯清瘦,尖臉變成了錐子臉。疲憊的神色,疲憊的容貌,偏偏曾國藩的雙眼睛中彷彿燃燒著一種熱力,然人覺得有點鬼氣森森的。

在滿清淮河防線的主要將領會議上,曾國藩不消沉,不迷茫,他向江忠源、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等將領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此時之法只有保甲,連坐,屯田。須得三管齊下!」

今亮左宗棠被人從浙江一氣攆到蘇北,此時他再也沒有了傲氣。只是靜靜的聽著曾國藩發表意見。倒是江忠源還算是有點平常心,他問道:「滌生兄,上次你的信裡面已經寫過這些方略,還請滌生兄說的更明白些。」

曾國藩習慣性的理了理自己長長的鬍鬚,從容說道:「保甲,須得將各村村民統管起來。十戶人為一甲,設一甲長。十甲為一保,設一保長。出兵,出錢糧,皆由甲長,保長承擔。但若是出事,便用連坐法,甲民出事,懲處甲長。各甲出事,懲處保長。至於當下所為,以屯田為首要。湖廣皆為韋狗所奪,若是沒有糧食,我等大軍只怕支撐不了太久。」

左宗棠很早之前就覺得曾國藩能力有限,只是他自己的表現也未必就比曾國藩好到哪裡,所以左宗棠本來是認為自己不該說話。但是這位獅鼻闊口的人才最終還是沒忍住,他訝異地問道:「軍屯?」

江忠源問道:「季高有何見解?」

「軍屯不可行啊!」左宗棠立刻答道。

「還請季高分說。」曾國藩不愧是修心之人,他的聲音裡面沒有絲毫的不滿,至少江忠源從曾國藩身上看到的只是虛心接受。

左宗棠板著臉答道:「第一,軍屯的土地從何而來?第二,淮河以北不比長江以南,長江以南當年種當年收,淮河以北種的麥子須得過冬,這一來一回就是大半年時光,中間只要出事就等於打了水漂。滌生你的想法雖好,卻難以實現。」

江忠源心中嘆了口氣,其實曾國藩與左宗棠都是相當出色的人才。只是曾國藩擅長謀劃,左宗棠善於執行。若是兩人能夠精誠合作那定然是無往不利,可左宗棠無論如何都不想屈居曾國藩之下。雖然知道兩人的矛盾在哪裡,可江忠源卻完全沒有辦法去調和這個矛盾。

曾國藩並沒有生氣,他慢慢地說道:「那季高準備怎麼做?若是不能軍屯,靠朝廷的調撥么?淮河以北的確不是江南,這裡民風淳樸的多,買賣並不興隆,收取厘金的法子對淮河以北並不合適。當下我等若是等朝廷的稅收,只怕不比大半年等麥子更難。」

江忠源頗贊同曾國藩的思路,身為安徽巡撫,江忠源當然知道收取錢糧的難度。他很是含蓄的表達著自己的想法,「據說韋澤在各地也都有軍屯吧。」

最近逃來「朝廷」這裡的有十幾個地主士紳出身的傢伙,他們在光復都督府當過低級官員。遭到了老革命派們的「殘酷清洗」之後,這幫人覺得自己沒了前程,也沒能從當公務員裡頭撈到任何好處。所以他們就跑來投奔了「朝廷」。

有這些參與過新政府實際營運的人提供的消息,加上滿清方面的調查,現在江忠源等人能夠確定光復軍有大量的國營農場。每一支部隊都在駐地興辦養殖場,開墾菜地。雖然主糧還需要靠徵收,但副食品卻是能夠自給自足的。

江忠源提起這個問題,並不是想討論光復軍的組織模式,而是在很含蓄的表達著自己對曾國藩的支持。

「讓當兵的去種地?」李鴻章的話音裡面有著反對的意思。

左宗棠臉色難看,甚至連反對都不想反對了。江忠源其實也很心虛,當兵的目的是吃糧拿餉,肯老老實實在家種地,那還當的哪門子兵啊。但是江忠源深知滿清已經到了覆滅的邊緣,且不說佔據了此時天下最精華地區的韋澤,就以眼下清廷尚且繼續擁有的地區,要應付太平天國、捻軍,就不能逼得地方百姓們起來造反。此時,江忠源真正能夠發號施令的對象其實只有他手下的部隊。

「軍屯之地,民六軍四,與當下地租相近。」曾國藩說道,「百姓缺地,我等眼下只需拿到土地就可。」

聽曾國藩這麼講,一眾人的注意力就放回了曾國藩身上。左宗棠問道:「地從何來?」

曾國藩指著淮北的地圖,「從此而來!」

眾人看了幾眼,就確定了一件事,曾國藩所指的乃是捻軍盤踞的地區。從1853年起,在河南、安徽、山東之間販賣私鹽為主的捻軍開始造反。他們先是與太平軍勾結,更借著韋澤二次北伐的機會極大擴張了地盤與實力。曾國藩看來是準備把捻軍的地盤奪過來,在這裡推行屯田政策了。

「那當地百姓……」江忠源問道。

「當地都是些亂民,須得除盡才行。」曾國藩坦然答道。

聽了這輕描淡寫般的話,其他將領們都一言不發。他們的確是想不出還有別的選擇可言。

散會之後江忠源私下前去找左宗棠,他問左宗棠,「季高,這編製新軍之事你那邊可有進展?」

淮軍、湘軍、楚軍這三支軍隊相對於綠營來說自然算是新軍,不過這三支軍隊經過戰火磨礪之後,其間的高級將領們都相信,必須建立起更強大更有效的軍隊才能與光復軍對抗。那麼這樣的軍隊自然就是新軍。新軍的特點是「模仿西洋軍隊」,淮軍是清了洋人教習訓練的炮兵。成果比淮軍自己訓練的要好太多。楚軍不僅炮兵請了洋教習,陸軍也有洋教習。論起組建新軍,在上海與洋人有更多接觸的楚軍自然是應該最有經驗才對。

左宗棠聽了江忠源的問題,他苦笑一聲:「江公,建立新軍要花多少錢?現在朝廷有錢么?現在我們還有錢么?」

這話一傢伙就給點到了最要害處,江忠源什麼話都說不出來。以前曾國藩有湖南湖北,左宗棠有浙江福建,江忠源只據有淮北。當時條件最差的淮軍的現在反倒成了三支軍隊裡頭比較有錢的。多年經營之後,淮北地區的稅收總算是穩定。向誰收稅,收多少,江忠源至少不會兩眼一抹黑。可一度比較富有的湘軍與楚軍此時坐吃山空,日子是一天天的艱難起來。

雖然尖酸刻薄,可總是能點到點子上,這就是左宗棠的特色。江忠源很清楚,曾國藩本人在實踐上一直是非常糟糕,他能夠給湘軍制定戰略謀劃的要點,可他自己親自帶兵打仗那是每戰必敗。湘軍的軍事實踐層面,水師有彭玉麟,陸軍有曾國荃。靠了這幫將領,湘軍才能越戰越強。

至於左宗棠么,他乃是實踐水平極高,也能把理論用在實踐之中,可左宗棠自己無法創建一套理論出來。這倒不是說左宗棠眼高手低,而是左宗棠辦事能耐很強,所以他對理論的要求更高。至少湘軍「明主客,結硬寨打呆仗」的那套軍事理論被左宗棠嘲笑的一文不值。

只是想如同光復軍那般組建起整套的理論,還是超出了左宗棠的水平。所以左宗棠眼下最大的表現就成了能夠精準的看出問題,但是沒辦法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之相比的,曾國藩雖然拿出的辦法有種種問題,但是真執行起來的話也好歹是個辦法。兩者相比較,江忠源對曾國藩的評價比較高。

「我其實覺得很怪,韋澤一個鄉下土包子,他到此從哪裡學來的這些能耐?」江忠源把話題轉向了不傷感情的方向。

「這……」左宗棠沉吟起來。對韋澤的了解越多,左宗棠對韋澤的評價就越高,其實好幾年前,韋澤在左宗棠這裡的評價就遠遠超出曾國藩了。這時代評論皇帝的標準就是文治武功,武功自然不用再說,韋澤一手創立的光復軍立下了赫赫威名。在文治上,編寫新華字典,大量興辦學校,教授各種課程。左宗棠派人去廣東打探,收購了小學課本。那些課本左宗棠讀了都覺得開卷有益,在不少問題上都有些豁然開朗的感覺。

左宗棠心高氣傲,面對以絕對實力擊敗他的人,他反倒說不出昧良心的話。所以左宗棠對江忠源說道:「或許我們以前得到的韋澤的消息都不對。此人未必是貧寒出身。」

「看來也只能如此看了。」江忠源也覺得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他感嘆一句之後,鄭重的對左宗棠說道:「不過季高,韋澤不過是十二載功夫就走到今天,我等現在手裡的人馬錢糧比韋澤最初可好上太多,此時我等須得精誠合作。我覺得滌生兄之計或許不是好計策,卻未必不能執行。」

「我等手裡的人馬錢糧或許比韋澤十二年前好很多,不過我們面前的敵人卻比十二年前的官軍強更多。更沒有紛爭。」左宗棠冷笑道。

這的確是一針見血的觀點,江忠源被駁斥的無言以對。

不過左宗棠從來不會看不起同樣頗具實踐能力的江忠源,他接著說道:「江公說的是,此時我等必須精誠合作。打捻軍的時候我定然會竭盡全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