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廓清宇內 第884章 昔曾浴血三十載,而今我為唐皇帝(十九)

李從璟得到嶺南平定的軍報後,把莫離和馮道都叫到了崇文殿,對他二人道:「閩地、嶺南平定的很快,符合我等當初的最好預期。盛唐疆域三百餘州,南部如今就剩下安南(安南都護府,交趾)一地,還有藩鎮割據。」

「自劉氏盤踞嶺南,安南軍民被迫與中原隔絕,不復能朝見天顏,更兼飽受藩鎮之苦,可謂是民不聊生。如今,我大唐國勢日昌,大江南北重歸太平,安南民心豈不思歸?朕意,即令郭威發侍衛親軍一部南下,於年內進佔螺城(交州),倘若有不臣之賊,悉數滅之!」

「至於南詔(大理)……初,韋皋在西川,開清溪道以通群蠻,選群蠻子弟聚之成都,教以書、禮,學成則去,以其他子弟繼之,如是五十年,群蠻子弟學於成都者數千,而邊境亦安寧五十年……如是觀之,群蠻並非不可教化。而南詔既然受我大唐王化多年,便是我大唐子民,豈能不知忠君報國之道?既知忠君報國,官當至洛陽朝見於朕,以述其職,民當迎王師入境,以保地方安寧。」

「令郭威,親帶侍衛親軍入南詔,倘若路遇賊人阻道,城有奸佞挾民,當謹記王師討逆賊、擊不臣之責!一朝南詔無事,則於此地設立大理行省。」

說話完,李從璟問莫離和馮道,「諸卿可有異議?」

兩人齊齊俯首道:「臣無異議。」

大唐的西南邊患,主要就是南詔。

因為其地西連蜀地、東連嶺南的緣故,昔年屢屢侵入蜀地的西川、嶺南的邕州等地,尤其是邕州,是大唐在嶺南防禦南詔的重鎮,更是四戰之地。而當南詔侵入嶺南邕州等地的時候,又多與安南的群蠻勾結,這就使得安南都護府時常受到破壞。

平定南詔,才能徹底平定安南。

三十多年前,漢人權臣鄭買嗣殺南詔王,數年後,鄭買嗣誅盡南詔王族八百人,建立大長和國。幾年前,大長和國滅於臣子之手,現在的南詔,國號大義寧,稱為大義寧國。

午前,李從璟跟莫離等人在宮中議事,午後李從璟便出了宮,來到洛陽學院。

洛陽學院建成於長興二年春,如今四年過去,第一批學生也該在這個冬天畢業。李從璟親自到學院來,是出席第一批學生的「畢業典禮」。

學院承載了李從璟全面發展大唐、推動歷史進程的希望,關係之大不是什麼「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就能形容的。

在李從璟的設想中,學院學生除卻幫助大唐興盛百業,治理江山社稷,更重要的使命,乃是成為「推動時代進步的先鋒」。

眼下談這些可能還為時過早,但數十年後,學院里必然走出許多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藝術家、政治家、工程師甚至科學家。

一言以蔽之,西方大學裡培養出來的那些推動了社會進步、改變了社會面貌的人才,李從璟都要培養;西方大學裡沒有培養出來的人才,李從璟也要培養。

西方大學用了數百年時間才培養出來的政治家、哲學家、科學家,李從璟要用數十年的時間來做到——最不濟也要打下穩定的基礎。

知識改變社會,人才推進歷史,西方社會率先發展起來的基本規則,李從璟知道,所以要讓大唐搶先一步。

只有學院先培養出來無數優秀而先進的人才,讓他們進入各行各業,大唐的社會才能全面發展。最終讓大唐領先於全世界,擁有「先進知識」「先進思想」,並發展成為「先進科學技術」「先進文明制度」,及早成長為「近現代大帝國」。

「畢業典禮」沒有在論學堂進行,而是在大廣場上。

因為有朝廷重視和號召的關係,前來圍觀的人很多,洛陽城裡的官員甚至是尋常百姓,但凡胸有墨水的讀書人,形形色色,把可以容納萬人的廣場擠得水泄不通。

廣場中央,席地坐著今日畢業的數百名學生,在學生之前,是擺案而坐的學院先生。在他們四周,才是洛陽官員,更有沒座位只能站著的許多讀書人。

學院淘汰率達到百分之五十,高得離譜,也就是說能拿到告身的合格畢業者,只有入學者一半。這些學生,現在都身著淺青色九品官袍,九銙石腰帶,配魚袋——這就是洛陽學院畢業生的標準裝束。

無論他們日後是否為官,能成功畢業,他們就有大唐九品官階。

李從璟以皇帝之尊,邁步走上高台,親致畢業賀詞。

冬日難得的大晴天,陽光暖和。

學生們坐在廣場中央,眾星拱月。

面對這些承載了他太多希望,也承載了大唐希望的棟樑,李從璟一時間感慨萬千。

他們有的十幾歲,有的二十幾歲。

數載寒窗,一朝學成,俱都意氣風發,摩拳擦掌,準備投身天下,一展平生所學與一腔抱負。

李從璟看著他們,「身著九品官袍,拿到魚符告身,意味著你們學業有成。但學業有成,並不代表學業完成。天下之大,學海無涯,其身未死,求學不止。天下,是戰場,也是學院。」

「……奔赴『戰場』之前,爾等要先捫心自問,爾等何人,有何職責。朕希望爾等投身『戰陣』之前,先想清楚,何謂大唐。朕更希望爾等想清楚,爾等之於大唐,意味著甚麼。」

「……家國有幸,天下太平。但我煌煌大唐,不該安享太平。四海承平,徒生自滿懈怠之心,而失銳意進取之志,人無進取之心,則沉浸醉紙金迷,則一事無成,國無進取之心,則生爭權奪利之禍,則亡於外寇。」

「……天下之大,到底有多大?江海之廣,究竟有多廣?爾等,要自己去尋找答案。但朕要告訴爾等,天下之外有天下,江海之邊有江海,彼處,有無數功勛,等待你們去創立,青史萬卷,有開端沒有盡頭,足以鐫刻爾等姓名!」

「……國外有功,國內有民。欲立國家大功,先治國家萬民。每個大唐子民一日之食、一身之衣,爾等皆要視為天命,一顆青菜、一粒麥穗,爾等皆要視為神明。須知家國為本,須知唐人為天。」

最後,李從璟如是總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年盛唐始於爾眾!」

是日,學院山呼海嘯,沸反盈天。

回宮後,李從璟在廣賢殿召見了學院的幾位先生和數名畢業生。

王不器為李從璟引薦一位學院的先生,出乎意料,這人沒有博士官銜,只是一名助教,年紀也比較大了,四十多歲,看起來有些像個老農,李從璟眼神敏銳,察覺到了此人手上的老繭。

「助教黃光石,出於官宦之家,中原大亂時,避禍鄉里,而後蒙朝廷所召,至學院任助教。」王不器簡單介紹了一番這個人。

李從璟先前做過一些了解,這時便看向黃光石,溫和的問:「朕聽聞,卿善織造?」

黃光石倒不是太拘束,畢竟出自官宦之家,聞言答道:「昔年,臣避禍鄉里,生計艱難,拙荊便向人學了些織布手藝,補貼家用。臣讀書之餘,多有觀之,常年累月下來,有所了解。入洛陽後,與學院多位工匠大家結識,常有談論此事,臣遂知時下織造之術,頗有值得改進之處……」

黃光石是個讀書沒把腦筋讀死,反而讀活了的人,這也跟他喜好閱覽雜書的習性有關,他所說的織造改進之術,重點在「捍、彈、紡、織」之具的改進,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棉布花色製造技術上。

實話說,李從璟並不是很了解這些東西,更加不知道宋代大名鼎鼎的黃道婆,就是靠這些東西留名青史的。此等工藝極大推進了棉紡織業的發展。不過李從璟雖然不了解細節,但聽到黃光石對實驗後效果改進的描述,就知道這是非常實用的技術。

這東西,乃是國計民生的基本大事。

黃光石有個好媳婦,也得益於學院的激勵體制,若非學院鼓勵先生、學生改進百工百業的技術方法,黃光石這種人就會只想著按部就班升官發財,誰會去搗鼓那些「希奇古怪」,還被士大夫看輕的東西?

這就是「引導」的作用了。

黃光石之後,李從璟看到走上前的人,露出一個飽含深意的笑容,「好小子,你有甚麼好東西,能拿出來給朕看?」

站在李從璟面前的,竟然是李從珂之子李重美,也就是跟趙普不打不相識的紈絝公子。

李重美是個機靈鬼,平素調皮搗蛋的事沒少做,但他這回拿出來的東西,的確震驚了李從璟。

「臣常隨父親去軍營,也喜好軍中軼事,不瞞陛下,臣跟軍營中的伙夫,都能稱兄道弟……」李重美嘿嘿笑道,少年心性好奇心重、沒甚麼功利心很正常,「於是臣發現,大軍但凡征戰在外,於行軍中蒸煮肉食時,由於鐵鍋沒甚麼特色,往往費時太久,很影響行軍。父親還跟臣講過一件趣事:肉食沒煮好,敵軍已經殺到,大軍倉皇而走,未及二十里,發現敵軍並未追來,斥候查看後回報,敵軍竟然圍在鐵鍋前,在等著吃肉……」

一通亂侃,李重美終於說到了重點,「臣觀察後發現,若是密封鐵鍋,則能加快肉食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