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荊州風雨起蒼黃 第477章 世間有風情萬種,大丈夫當歸何處(七)

徐永輝雖是粗人,並非草包,眼下雖然吃癟,不免失態,但倒也不至於亂了心神。

他本不信李從璟敢拿他如何,倘若李從璟果真無此念頭,自然於雙方都好,徐永輝樂得與其交好,來日也方便照應,但倘若李從璟有此念,卻也不能不及早弄清其意圖,好做應對。

當下,徐永輝呵呵笑了兩聲,臉不紅心不跳,繼續追問道:「秦王至滑州也已數日,不知秦王殿下查出什麼了?」

言至此處,李從璟在原地站住了身,一臉正色,正經對徐永輝道:「孤此行,正是為此事。」

見李從璟舉止嚴肅,徐永輝也聚氣凝神,斂容問道:「哦?秦王有話但說無妨。」

「孤此番東來,未至酸棗,便得人告知,言說酸棗縣處置流民之事,頗有不當之處,另有酸棗縣主簿奉上往來明細之賬簿。不瞞徐將軍,孤聽聞此事也是極為吃驚,然而人贓俱獲,豈能不查?」

半真半假之言,李從璟說得極為認真,「前番國家方經動蕩,當此之時,正朝廷宣示恩德之際,如此貪官污吏,如若不嚴懲,日後朝廷臉面何在?還有誰會將朝廷放在眼裡?天下又該如何安定?」

說這番話時,李從璟大義凜然,說完,正色問徐將軍:「徐將軍說,孤這話對是不對?」

「貪官污吏,自當嚴懲。」徐永輝面無表情道。

「徐將軍果如父皇所言,是深明大義之人!」李從璟讚歎一聲,「如此看來,孤此行,往後會順利得多!」

徐永輝怔了怔,「哦?陛下是如此說的?」

「君無戲言!」李從璟義正言辭,說完,笑了笑,換上親切之色,「當然,孤懲辦酸棗貪官污吏,上為國法,下為黎民,沒有磋商餘地。然則,酸棗畢竟是徐將軍治下,未知會徐將軍,便將酸棗官吏伏法,孤也覺有失禮之處。因此,馬不停蹄前來,給徐將軍賠罪。」

正正經經問徐永輝,「徐將軍不會責怪孤王吧?」

徐永輝心中邪火起起落落,暗道人都讓你拿了,你此時來問我有屁用!

再看李從璟,徐永輝的眼神便不同先前。此時此刻,他對李從璟已無半分輕視之心。

以雷霆手段拿下酸棗,懲辦不法官吏,證據確鑿,徐永輝也無法明言其不是。何為下馬威?這才是下馬威。與其相比,徐永輝不得不承認,自個兒擺出來這出「甲士迎駕」的戲碼,著實上不得檯面。

拿下酸棗,李從璟即刻馬不停蹄至白馬縣來見自個兒,舉止親近,頗有美言,讓自個兒無從發怒。藉此言行,李從璟也意在告知自個兒,他並無與自個兒撕破臉皮之心。

一言以蔽之,流民之事李從璟要管,不法官吏他要查辦,國家百姓他得顧,對此事他態度強硬,不作退讓。同時,李從璟亦想團結自個兒,對此事不會處理得過分。

之所以拿下酸棗,對其它縣不動分毫,即來見自個兒,深意正在於此。

一句話,威風讓李從璟逞了,好人也讓他做了。

徐永輝心裡很不是滋味。

而正因此,徐永輝不敢再小覷李從璟。

行事有理有節,既知方法也曉輕重,不一味魯莽,也不一味姑息,偏偏讓當事人無法可說,這是有實才之表現。

徐永輝抱拳,正色回答:「治下有酸棗縣此等醜惡之事、不法官吏,是下官御下不嚴,秦王秉公執法,下官豈敢言責怪二字?下官自知有失,還請秦王責罰!」

李從璟既無魚死網破之心,徐永輝也無理由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做那不良之臣。

他心想,只要李從璟接下來行事知分寸,對流民之事不加以深究,酸棗些許小虧,他也不是吃不下,而觀李從璟姿態,頗好相處,若能與之交好,於往後無疑大有裨益,此番得大於失。

李從璟不樂意道:「人非聖賢,焉能將萬事皆掌控於手?徐將軍此言倒是讓孤王不喜了。照徐將軍所言,天下有貪官污吏,有強盜匪徒,甚至於有流民,都是朝廷之罪,是父皇與孤王之過了?」

「下官絕無此意!」徐永輝大聲道,拍了下腦袋,作懊惱狀,「下官就是個粗人,不會說話,秦王莫怪!」

「豈會,豈會!」李從璟哈哈大笑,「徐將軍深明大義之輩,乃國之棟樑,孤還指望與徐將軍把酒言歡呢!」說罷,眨眨眼,「徐將軍,準備飯了么?不瞞你說,孤王趕路許久,可是早就餓了!」

「有,有!」這話對徐永輝胃口,「秦王請進城!」

「將軍請。」

兩者碰面不過少頃,言談不過十數句,徐永輝沒發現,他對李從璟的印象,與之前已是天差地別,心中對李從璟的防備,已是淡如清湯。

他與李從璟向城中而行,言談甚為相合,不時發出朗朗笑聲。至此時,他心中所想,已是與李從璟把酒言歡,他心中所念,已是今日結交此等助力,會給他帶來多少好處了。

在他兩人身後,王朴、林英等人,與滑州眾將攀談起來,氣氛融洽。莫離騎在馬背上四處打量,白袍隨馬身起伏,摺扇輕搖,怡然自得。

進城門的剎那,王朴、林英相視一眼,嘴角含笑,眸里有彼此心照不宣的深意。

徐永輝沒意識到,那位他本想打跑之人,此時卻被他笑著親自引進城中。

他已沒有機會反悔。

在他最無防備之時,李從璟動手了。

……

歷代亂世,亂不過兩代。一代是兩晉之後五胡亂華,一代是唐亡之後五代十國。

兩者都是大亂之世,有相似,亦有明顯不同。

大亂之前,皆為大盛世。前者前有強漢,後者前有盛唐。

大亂之後,卻大相徑庭。前者後有隋唐,後者後只宋元。

宋元當然與隋唐不同。盛唐文治武功,冠絕天下,宋雖有文道,卻再也稱不上世之強國。元明,那就更不用說了。有句話失之絕對,卻極為有理:崖山之後無中國。

天下因何而亂,賴何而安,又該如何興盛?

答案很多。不是從不同角度看,便有不同答案,而是這本就是一個包容面極大的問題,自然無法一言回答。

論起五胡亂華與當世之亂的不同,李從璟與莫離、王朴曾有過一番討論。

正是這番討論,讓李從璟隱約意識到,為何前者後有隋唐,而後者之後,再無大中國。因此他下定決心,哪怕代價大些,也要以大力度削藩,絕不姑息。

王朴言:「五胡亂華之際,胡酋尚受中國教育,尚知中國文化,尚想有一像樣之朝廷,尚思自己為一像樣之帝王。彼等尚能用一輩中國留在北方之故家大族,相與攜手,倚為國之重臣。五胡所立之國,大多崇尚漢之文明,無不用漢之體制,以漢法御民理政,更迫切希望化自身為漢人。因此,差幾可以說,五胡立國者雖為胡人,所立之國卻為漢國。」

「而我朝之藩鎮,其帥出身多為行伍小卒,本無教育,亦無抱負,既不知如何治理州縣,亦不知如何為政,只是一味割據自雄。當此之時,有地位、有志氣的讀書人,無不離開故土,奔向京畿。彼等亦不知任用士子,只在百姓中挑選精壯訓練成軍,再從軍隊中挑選更精壯者為牙兵,更在牙兵中挑選尤為精壯者為養子。」

「藩鎮大者十數州,小者一兩州,因轄地小,故而節度使不以為需要政治人才,更不以為要有文化勢力,遑論行文治、衛文明、立道德?」

「彼等非是不行文治、衛文明、立道德,而是在毀文治、滅文明、絕道德!」

「百姓失其道德,所以人心喪亂;官員不知漢法,所以倒行逆施;國家失其文明,所以不能久存;天下失其正道,所以自毀己身。」

「棄祖宗,毀宗廟,絕漢唐——自為之,當自食其果。」

「民失漢之精神,國失漢之文明,天下失漢之傳統,試問數十年後,誰還知漢?中原漢人與蠻族夷狄,還如何區分?長此以往,非是國將不國,而是天下不復有中國!」

此言之於李從璟,無異於晨鐘暮鼓!

藩鎮之害,他不是不知,而是不知其烈至如此地步。

自中唐有藩鎮,到唐亡後五代十國,豈止有百年,天下經歷這樣久的動亂,漢人焉能不自絕漢道!

李從璟想起趙匡胤,想起宋朝。

趙家為加強皇權,為一家皇位之長久,打壓武人到為人不恥的地步。而宋朝引以為傲的文治,真有那樣耀眼嗎?因為幾篇文章、幾副器皿、幾幅畫,還是汴京繁華?

李從璟知之不深,也不甚明白。

但他知道,漢唐風采,此後都不復再有。

宋之重文,是對武人亂國矯枉過正的結果。

李從璟不想要天下再出現那副景象。

他要挽救一些什麼。

天下已亂的夠久了,有些東西已崩壞的快沒影了,所以他很急。

所以他對徐永輝不能留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