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近日落的黃昏當中,有一支軍隊在巴爾幹半島丘陵的夾縫之間行進著。
這支軍隊排成了長長的幾列行軍隊列,隊形十分嚴整,看得出經過了長時間的訓練,步兵和騎兵各自集結在一起,數以千計的三棱形刺刀在黃昏的光線下閃耀著金色的光澤,整個隊列井然有序,透著那種軍紀嚴格、久經戰鬥的軍隊所特有的肅殺之氣。
從隊列的尾端放眼望去,數以千計的士兵們皮靴和軍服被混成了一個模糊的顏色,彷彿通過軍隊的嚴格訓練而被融為了一體似的。放眼望去,猶如是藍紅相間的一條長龍一樣,蜿蜒著在丘陵之間穿行而過。
此時已經是日影西斜,丘陵的陰影被拉長,覆蓋到了整支軍隊的上方,金色的浮雲飄蕩在天空當中,讓周圍的原野多少沾染上了一些金色的光輝,也讓天地之間似乎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舞台,充滿了虛幻感。
炎熱的夏風吹拂過士兵們的軍帽,撫弄著軍官們和騎兵們帽子上的羽飾和棕毛,猶如輕風掃過池塘,盪起了一陣又一陣漣漪。雖然現在已經是下午時分了,但是撲面而來的風仍舊帶著一些令人難耐的熱氣,吹得所有人都有些心焦難耐,也正因為是這個原因,行軍當中的官兵們都鬆開了自己的衣服,讓原本嚴整的軍容變得鬆懈了不少,就連行軍當中原本的嘹亮的軍歌聲也變得有些低沉。
然而誰也不會懷疑,當碰到了來自敵人的挑戰時,他們鬆懈的精神會立即緊繃起來,然後以無比的熱情投入到戰鬥當中。
這些默默無聲的行軍部隊,由於武器和軍裝各不相同,再加上打著不同顏色的旗幟,所以看上去有些雜亂,但又不失嚴整。而在各處隊列之間,有一些龍騎兵在各處穿行,充當著傳令兵的職能,在各個隊列之間傳遞各種各樣的命令,並且努力協助指揮官們維持整支部隊的隊列嚴整。
在隊列的最前方,旗手們舉著各自部隊的軍旗和帝國軍隊的鷹旗,在軍樂手的鼓樂聲當中前行,他們手中的旌旗迎風招展,而他們黝黑的面孔都神采飛揚,一點也沒有因為此時的悶熱天氣而顯得有所懈怠。
這支部隊的指揮官,也就在隊伍的最前列。
他騎在一匹身體烏黑、四蹄為白色的高大戰馬上面,高大的身軀被襯托得愈發器宇軒昂,和他的士兵們一樣,他同樣身穿著藍色軍服和紅色的馬褲,腳踏著馬靴,頭戴一頂圓筒軍帽。榮譽勛位勳章的紅綬帶別在他的胸前,一把小巧的佩劍掛在他的腰間,旁邊和後面無數人的目光從各個角落同時集中到他身上,他卻好像渾然未覺。
他就是呂西安·勒弗萊爾上校,法國陸軍第二師第四旅的旅長,也是這支部隊的指揮官。
他從軍多年,不過一直都鬱郁不得志,然而後來因為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好運,他先是得到了一位大家小姐的垂青,而後又得到了特雷維爾家族的青睞。
承蒙特雷維爾家族的照拂,他很快就進入到了波拿巴分子的圈子當中,並且成為了波拿巴家族在軍隊裡面的心腹之一,最後還參與了讓總統閣下成為皇帝陛下的政變。
依靠著這樣的功勛,自從帝國重建之後,他在軍隊當中一路高升,最後成為了一位旅長。
現在,他離將軍只有一步之遙了,而且人人都相信,他遲早將會成為將軍。
不過,雖然擁有了這樣令人艷羨的運氣,這位上校卻一點也沒有那些新貴們當中常見的飛揚跋扈,依舊為人謙遜,而且十分注重和同僚們維持關係,對部下們也關愛有加。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反倒極少被人憎恨,他的部下也十分愛戴這位長官。
在帝國與俄國的戰爭爆發之後,第二師很快就被選為第一批遠征軍部隊成員,而他的這個旅也就作為先鋒,踏上了土耳其的土地。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整休和集結之後,整個師的兵力都配備完畢了,而這時候英國人也趕了過來,經過了聯軍兩位總司令的協調之後,他們最終達成了一致的計畫——以儘快和俄國人進行決戰為目標,首先尋求在敖德薩地區登陸切斷俄軍供應線,如果條件不成熟就在保加利亞登陸,然後北上迎擊南下的俄國軍隊。
按照這個計畫,英法聯合艦隊炮擊了敖德薩,試探俄軍的防禦實力,然而雖然艦隊將敖德薩港口大部分打成了廢墟,卻從中發現俄軍的防禦力量不容小覷,無法直接登陸,於是只好退而求其次,按照後半段的計畫先行登陸巴爾幹半島,然後尋求與俄國人交戰。
聯軍統一了意見之後,整個戰爭機器開始按部就班地運行著,很快聯軍就在保加利亞的著名港口瓦爾納港登陸。
呂西安所屬的法軍第二師的大部分部隊也就是在這時候登陸的,他們在登陸並且稍事休息之後,馬上就按照聯軍統帥的命令北上進擊。
也不怪聯軍高層如此著急了,實際上他們這支部隊是救火隊,根本來不及等待後方慢慢集結部隊——因為此時俄軍正在圍攻當地的土耳其守軍,而且根據守軍的報告,形勢已經頗為危急。
在俄國人開始進攻之前,土耳其人就已經預判到了一場戰爭將會來臨,而且他們在他們的統帥奧馬爾帕夏的率領下,也做好了迎擊俄國人的心理準備。
奧馬爾帕夏是一位有頭腦而且冷靜的將領,他心裡知道自己手下的部隊的素質無法和俄國人的軍隊相提並論,所以他並不打算直接就帶著自己的軍隊和俄國人決戰,他一開始就定下了以防禦為主的戰略,打算以防禦戰略來消耗俄軍的兵力,同時等待國內的援軍調集過來。
在俄軍發動進攻之後,土耳其軍隊開始撤退,然後紛紛退守到後方的各個要塞當中,尤其是位於俄軍右翼的魯舒克和錫利斯特拉要塞,更加被土軍寄予厚望,希望用他們來牽制俄軍,使得俄國軍隊無法直接前插到蘇姆拉和瓦爾納兩個土耳其在巴爾幹半島東部防禦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兩個據點。
而土軍的部署當然也沒有逃過俄軍的注意,在越過國境之後,俄國軍隊大踏步前進,佔領了那些被土耳其人放棄的土地,然後立即發動了錫利斯特拉要塞要塞的圍攻。
激烈的攻防戰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了,而在這段時間內,英國和法國的參戰也就成為了土耳其人最為振奮的消息,這個消息讓困守要塞的土軍更加鬥志高昂,他們知道,只要他們能夠繼續堅守,那麼最終的勝利一定就將屬於土耳其。
不過,雖然現在錫利斯特拉要塞還在土耳其人的手裡,但是從英法聯軍所得到的情報來看,要塞的狀況已經不是特別理想了,隨時都有陷落的風險,於是聯軍也不想耽擱時間,直接就派第一批在瓦爾納登陸上來的部隊趕緊北上,救援被圍困的錫利斯特拉要塞。
他們所得到的命令是——盡一切可能幫助要塞固守,如果無法解圍就盡量多牽制一些俄國軍隊,分擔要塞所承擔的壓力;如果最壞的狀況發生,要塞在救援部隊到達之前陷落的話,那麼這支部隊就固守待援,等待著聯軍後續部隊北上增援。
毫無疑問,這個命令就是將呂西安·勒弗萊爾上校投入到了險地當中,他們必須先行面對俄軍大部隊的兵鋒,然後還要祈禱他們要幫助的人不至於在他們趕到之前就已經失敗。不過,命令終歸是命令,再怎麼艱難也要執行,所以呂西安和他的部下們沒有任何抱怨就走上了北上的征途。
經過了兩天的行軍之後,他們已經很靠近錫利斯特拉了,也就是說已經很靠近俄軍的兵團,呂西安雖然表面上十分鎮靜,但是他卻打起了十足的精神,從未放鬆過對周邊情況的偵查,小心翼翼但又堅定不移地向預定的目的地靠了過去。
在荒涼的山谷當中,這支部隊默然行進著,除了無意中武器所發出的金屬交鳴聲,和馬蹄拍擊地面所發出的轟隆聲之外,整支軍隊都寂靜無聲,這些輕輕的聲響猶如預告暴風雨的雷鳴,宣告了一個軍事帝國的蓬勃生氣,以及誓要摧毀一切障礙的決心。
這裡本來就是人煙稀少的地區,一路上只有一些農舍點綴其間,而在戰爭爆發之後,大部分本地的農民也選擇躲藏了起來,或者乾脆選擇逃離本鄉,因此這一路上的景象要更加荒涼。
雖然這意味著他們難以從周邊的鄉村徵集糧食等補給品,不過這也讓呂西安心裡安定了不少,因為這就意味著俄羅斯人無法通過周邊的鄉民們來搜集法軍的信息。
很遺憾,雖然這裡是土耳其人的領土,但是呂西安知道這裡的斯拉夫居民們更加心向俄國人一些,所以一開始就沒有對當地人的幫助抱有希望,只期待他們中立就好——說老實話,就算是法軍內部,也有不少官兵對帝國和英國人站在一起,然後還去幫助一個異教徒國家打基督徒頗有微詞,好在通過嚴格的軍紀懲戒,這種言論才被壓制了下來,不至於動搖士氣。
當然,法軍碰到的困難也絕不僅僅如此而已。
他們碰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惡劣條件,以至於他們發現這些惡劣條件而非俄國人,才是他們的最大敵人。
因為天氣炎熱,再加上舟船勞頓,不少官兵在多次的登陸和上船